后ECFA时代,海西怎样耕种“试验田”?
海西经济区是对台经贸合作交流的试验田,而ECFA是两岸经济合作交流的加速器,试验田唯一出路是与ECFA比时间、比速度,否则试验田便无从谈起、名不副实。
2010年9月中旬,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生效,两岸经济关系以制度化方式向正常化、自由化方向迈出了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ECFA从两岸整体层面制度性推进经济关系正常化、自由化,这对于具有对台经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使命的海西经济区来说,构成了新挑战。“势必给海西对台经贸交流合作的政策和空间产生挤压,海西原本独有的特殊政策会相对削弱,光环不再那么耀眼!”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所长唐永红强调。
唐永红是福建唯一参与国台办ECFA专家咨询的专家,近年来主要从事ECFA与海西战略的研究,并向中央与地方多次建言。他提出的海西在两岸经济合作框架下先行先试的建议,写进了国家加快海西建设的意见中,他研究的“ECFA对海西先行先试战略的影响及对策”,列入了福建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
ECFA之后,海西“试验田”该如何耕种?
再创对台先行的政策优势
唐永红透露,在两岸签署ECFA之前,台湾当局对海西区的对台“试验田”有一定抵触,认为这不仅“矮化”了台湾,而且可能是大陆方面不愿签ECFA,而想以海西替代ECFA;不过在ECFA签署以后,台当局对海西“试验田”基本上抱相对持平的看法,认为可以善用大陆支持海西的机会。
然而对海西而言,机遇到来之时,挑战结伴而行。这主要表现在海西将可能面临大陆诸多经济区的竞争。
“海西对台经贸交流合作先行优势,体现在双方经济交流合作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较高,如今ECFA让大陆与台湾经济关系朝自由化方向推进,如果两者的自由化程度一样高,海西就不存在先行先试了,相对其他地区就没有政策优势了。”
唐永红称,果真如此的话,海西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相比,在经济规模、产业配套、交通网络、对外通道等方面都有不小差距,对台资吸引力落后别人,因而唯有加快贯彻落实国务院海西意见中的先行先试政策,再创新的政策优势,海西战略才能卓有成效,这应该成为当前海西工作的重中之重。
“试验田”要与ECFA连接起来
接下来的问题,海西再创对台先行的政策优势,有这个空间和可能吗?唐永红表示,因两岸经济体在发展水平、开放程度、关税作用等方面有较大差异,ECFA框架下的两岸经贸自由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这为海西先行留下了空间和必要性。
例如,早期收获的货物贸易只涉及800多项货物,还不到两岸货物贸易总量的1/10,即使在两岸签署货物贸易协议之后,两岸货物贸易基本零关税的目标也需分步逐渐实现。能否考虑在海西特定区域先行先试货物贸易自由化,扣除烟酒、奢侈品及其他少部分货物之外,先行减免绝大部分台湾货物的关税,这些货物要从海西特定区域流向大陆其他区域时,再补上关税。
唐永红对此表示,海西先行先试战略要与ECFA相连接,才可在ECFA新形势下贯彻好国务院关于加快海西建设的意见,发挥海西战略的功效。“当前在两岸整体层面上没有条件做的部分,或需要探索经验的部分,可以让海西先行先试,经贸活动自由化在海西与其他地区之间可以有一个阶梯。”
局部自由经济区的猜想
怎样先行先试?唐永红有一套完整的构想。针对两岸货物贸易自由化部分,可以把海西有条件的特定区域如厦门岛划为自由经济区(或称自由贸易区),实行自由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等政策,并采行“境内关外”的国际惯例做法,采取“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海关监管模式,实行封关运作、管理,台湾货物自由进入,这些免税台湾货物流向大陆其他地方时,再补上关税。
唐永红特别强调,不少人对“封关运作”存在一些误解,以为“封关”会阻断对内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其实香港、澳门、新加坡都是自由经济区,这些地方并没有因此而沉寂,反而因更加开放自由而活力四射。
他说,20世纪80年代,中央就允许厦门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如今30年过去了,厦门更有条件往这方面发展,应该抓住机遇,做足对台区位优势,并以此扩大特区优势。
海西是两岸经贸合作先行区,厦门又是海西的重要龙头,理应敢于大胆突破。唐永红还畅想,厦门单边实行自由经济区,金门也在推动自由经济区概念,等到将来条件成熟,厦金便可联合成为一个自由经济区,联结起来封关运作。
考虑到厦门市的地理特点,他建议厦门本岛建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自由港,岛外区域不好封关管理,不宜做自由贸易,但可以做自由投资、自由金融等,岛外发展成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自由经济区,从而实现对全市产业空间的合理布局,并以此辐射、服务、带动海西其他地区及海西整体产业经济的发展。
强化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
在服务贸易自由化部分,根据2013年6月两岸签署的ECFA四大协议之一《两岸服务贸易协议》,大陆向台湾开放80个项目,台湾向大陆开放64个项目。大陆开放的80个项目均超出了WTO成员的正常化待遇,是正常化基础上的自由化;台湾开放的64个项目,36个项目达到了WTO的正常化水平,28未达到此标准,因而仍在贸易正常化过程中。
两岸服务业互相开放,同样遵照循序渐进原则,以后会签订相关补充协议,继续扩大开放领域,这为海西在服务贸易方面先行创造了空间。例如,台湾银行登陆实行“121”条款,即在大陆设立办事处1年才能转为分行、子行,分行或子行营业2年、最近1年盈利才能经营人民币业务。唐永红说,海西可在“121”基础上更进一步,省掉第一个“1”,台湾银行过来就能直接设立分行、子行,并把第二个“2”改成“1”,营业1年并盈利就能经营人民币业务,这些都是可以考虑的。
唐永红表示,厦门要建成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就得降低台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门槛,配套金融活动自由化的特殊政策,促成货币兑换自由、资金流动自由、资金经营自由,甚至建成不受当局管制的离岸金融市场。
除了金融业外,海西还可大力吸引台湾其他服务业入驻。他说,目前台湾服务业占经济总量七成,由于多年来制造业外移,造成台湾服务业供给过剩,迫切需要在大陆寻求新的市场空间。海西在对台服务贸易自由化方面先行先试,也将大大促进自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两岸资本投资一视同仁
通常说来,经济活动正常化之后是自由化,自由化又一般按照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资本投资与要素流动的顺序而递进,因为资本投资与要素流动自由化意味着共同市场,条件要求高,敏感度高。比如ECFA未开放大陆劳工赴台,就是因为现阶段两岸工资水平相差较大,大陆劳工赴台后会大幅拉低台湾工资水平,这是台湾工薪阶层不愿看到的。
两岸将来发展水平拉近之后,才有可能实行资本投资与要素流动的自由化,形成两岸共同市场,这将是长期的艰难过程。在这一进程中,大陆辟出一块区域先实行投资自由化,便可有效降低风险。
唐永红介绍,由于条件不具备,ECFA目前没有对两岸投资自由化作出实质性安排,海西可在这方面发挥想象力。例如在大陆对外资“允许、限制、禁止”三种类型中,海西除了禁止类之外,可率先把对外资“限制类”的项目向台资开放。
投资自由化的最终目标是追求所有资本享受 “国民待遇”,内外资投资领域一视同仁,准入门槛标准不分彼此并逐步降低,海西应朝这个方向对台资开放。
新形势下,海西仍然应该站在对台交流的最前沿,这既是中央加快海西建设的要求,也是海西自身发展的需要。丧失了对台优势,海西经济区将在大陆诸多经济区中黯然失色。
所以,海西一定要抓紧时机,再领对台交往潮流;否则,时间一过,机不再来。机遇不会等待一个行动迟缓之人,她永远垂青于与时俱进的弄潮儿。
第六章
台湾经济“大闷锅”
在上世纪,人们谈起台湾经济,普遍想到“奇迹”二字;可在新世纪,取而代之的却是“闷”字。果真是世事沧桑,变幻难料,台湾经济正置身于“大闷锅”之中。
2012年4月中旬,台“行政院长”江宜桦用一个“闷”字形容台湾经济,犹如一个高明的琴师,拨响了台湾民众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根弦。台湾商业总会张平沼理事长说,台湾经济就是一个“大闷锅”,一语道尽台湾经济的集体焦虑。
一颗心被关在门内,就叫闷。台湾经济被困在网中,左冲右突多年,始终无法突破,困在网中的人们,忧郁、烦恼、苦闷……
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踯躅前行在阴暗隧道中的台湾经济,何时能见到洞口的亮光?
感受篇
台湾中华生产党主席卢月香:
基层没享受到两岸和平红利
“行政院长”江宜桦是被马英九提拔起来的,老百姓讲闷,比他讲更有资格。这几年大陆游客、大陆采购团赴台轰轰烈烈的,但是从马英九民调来看,从台湾中小企业口袋来看,执政党没有找到发展经济的出发点,“闷”字符合老百姓对执政党的不满。
我是马英九的铁票,在2012年“大选”期间投入了大量时间、人力、财力,动员中华生产党党员协助马英九选举,那几个月我没做过生意,一门心思辅选。可是马英九执政后,经济原地踏步,没让一般老百姓看到希望,这一两年来经济更苦。有大学生在岛内找搬运工的活,都找不到,让人很伤心。
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台湾开了多家小超市,每天只要一开门,客人就络绎不绝,买单都来不及。陈水扁执政前4年,生意还可以,2005年以后就慢慢衰退了。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开放“三通”、陆客、陆资,但是只有大的旅行社、饭店、景点受益,中小旅行社、小店看不到经济好转,许多小店被迫陆续关门。
我常跑基层,很清楚百姓心里想什么,我的很多党员来自中南部,他们有时到北部开会,连买车票的钱都没有,口袋已经掏空了。陆客团过来大把买珠宝,财团和大旅行社才能赚到钱。
我宁愿来到大陆做生意亏本,也不愿留在台湾,台湾看不到明天的希望,两大政党整天在斗,族群分裂,一到选举就狗咬狗,一开电视就看到政客吵架,烦死人了!一些人都不敢看电视了,不然就看文艺类的节目。
全台湾有319个乡镇,每个乡镇的农民都通过乡镇农会销售农副产品,农民手上的产品大部分销不到大陆,大陆各地政府采购团到台湾,基本上是和与国民党和工业总会、商业总会等大协会有关系的农会对接,大部分农会没有享受到两岸和平带来的发展红利。
台湾有几个年轻人不想往大陆走的?然而人生地不熟,来到大陆的还是少数。两岸交流一定要从官方拓展到民间,希望大陆各省经贸团能与台湾的每个乡镇对接,采购他们的产品,同时邀请台湾基层干部前往各省交流,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关心、帮助,这样的话,让他们认同“一个中国”是很容易的。如果大陆经贸团只跟台湾的大人物接触,台湾老百姓心里会怎么想?
大陆这些年经济崛起,台湾老百姓很想靠过来,却不知怎么靠,两岸经贸活动应该给台湾基层乡镇更多机会,让基层百姓能够来到大陆。我的一个党员参加过国民党30多年,可是连一次来大陆交流的机会都没有,国民党把交流指标给了能帮拉选票的人。
现在两岸和平停顿在了这个位置上,台湾经济还会再衰退下去,2012年我的很多台商朋友及其家属含泪投票马英九,并不是支持马英九,而是我们不愿看到两岸和平再度中断。马英九在任期内,国民党如果不推进两岸关系,到时候,许多老百姓就会“换人做做看”,给国民党一个教训。
新北市房产中介商程书昌:
民间投资、消费信心萎缩
“闷”代表了大部分台湾老百姓的心声,他们薪水没涨,物价年年涨,薪资跟不上通货膨胀,感觉钱明显变小了,特别是都市房价涨得飞快,越来越多年轻人买不起房,大学毕业生起薪才2万多元(新台币,下同),而台北一套100平方米房子要2000多万元。房价成了都市民众的怨气之首,这造成大家消费信心不足。
消费市场萎缩,连带影响到大家的投资信心,有钱人不想在岛内投资,而一拨接一拨往大陆、东南亚投资,上班族也一拨接一拨背井离乡,到外头打拼生活。
当局执政无能,政策变来变去,支票不能兑现。官员讲一套,百姓做一套,官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管道,官员抓不到百姓内心的痒处,变革举措让百姓“无感”。例如,中山高速公路五杨(新北五股—桃园杨梅)高架桥,跳票了好几次,直到2013年初才通车。“政府”这种办事方式和效率,百姓怎能不心生怨气闷气?
台湾前“立委”曹原彰:
经济犹如航船迷失了方向
台湾上班族薪资十多年没涨过,房价物价不知涨了多少,这些上班族怎能不闷?像我这种年纪的人,原来一年可以出境旅游三五次,如今压缩到一两次,因为退休金缩水了。
大学毕业生起薪2.2万元,我20多年前当记者时薪资有7万多元,而我的博士女婿如今在新闻单位,月薪只有4万元出头。如果按照我当时的薪资推算,我女婿现在每月应该领11万元才合理。你说年轻人闷不闷?
“政府”可以宣传施政效果如何,GDP数字成长多少,可这些没有用,年轻人、上班族、退休人员都无感,都很闷。就像一个爸爸说很爱孩子,可是孩子感受不到爱。
大陆经济高速增长,人民收入大幅递增,两岸经济一消一长,比较之下,原本具有优越感的台湾人感觉更苦闷!
收入下降,造成生活品质下降,买衣服、下馆子、出境游,都要考虑再考虑,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使台湾人花起钱来不再潇洒。假如我在台湾的生活品质只有70分,来到大陆有85分,那么我为何不来大陆?
台湾从李登辉到陈水扁执政期间,领导人只想把钱放在自己口袋,施政怎能不偏差?舵手在大海中只顾自己钓一两条鱼,而没有把航船引向通往幸福的方向,当然会拖坏台湾经济。等到马英九执政时,已经病入膏肓,如何治理?
今天的台湾经济犹如一艘船在海中乱漂,方向不明确,很迷茫;未来,许多台湾人会很惨、很可怜!
解码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日台湾经济之闷,是长期以来累积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词切入,来解读其中之闷。
关键词1:经济低成长
经济成长率是经济表现的最重要指标,梳理这几十年来台湾经济成长率,不难发现,台湾经济真可谓“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据台湾 “主计处”的统计资料,在1978年至1987年蒋经国执政期间,台湾经济年均成长8.7%;在1988年至1999年李登辉执政期间,经济年均成长6.8%;在2000年至2007年陈水扁执政期间,经济年均成长4.1%;在2008年至2012年马英九执政5年期间,经济年均成长2.9%。
从人均GDP看,2000年台湾约1.5万美元,韩国约1.1万美元;2007年韩国突破2万美元,而台湾2012年人均才20374美元。
台湾每一任执政者上台,经济便明显下了一个台阶。马英九可以怪罪自己执政期间,不幸遇上了全球金融风暴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得这个当初参加“大选”时承诺要让经济“马上好”的“马总统”,经济增速却创下了历任执政者新低,也使他的民调更低于贪腐的陈水扁。
关键词2:失业节节高
与经济成长率完全反其道而行之的是失业率,经济成长率越来越低,失业人数却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同样比较几任执政者的就业贡献度,蒋经国执政最后一整年(1987年)台湾失业率2%,李登辉执政最后一整年(1999年)失业率为2.9%,陈水扁执政最后一整年(2007年)失业率3.9%。马英九竞选首个任期时,承诺要在2012年将失业率降到3%以下,可实际上,这年台湾失业率为4.2%。
失业大军中,年轻人失业尤其严重。近年来,台湾20—24岁的年轻人失业率通常在12%左右,大约是各年龄段平均失业率的3倍。同时,大学生失业率高于高职生、大专生,硕博士研究生失业率高于大学生,形成“学历越高失业率越高”的怪象。
关键词3:薪资“冻涨”
台湾人的薪资,十多年来“以不变应万变”,任凭国际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
台湾上班族在1981年的平均薪资10677元,1991年升至26881元,2001年升至41960元,2011年微升至45749元。在3个10年当中,第一个10年薪资激增1.5倍,第二个10年成长近六成,但第三个10年仅成长不到一成。
如果把物价因素考虑在内,第三个10年薪资成长抵不过物价涨幅,实质薪资不进反退。台“主计处”公布,2013年上半年台湾上班族实质月薪为47557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衰退到1997年水平。所以台湾上班族做了一场“十年一觉冻薪梦”。
关键词4:房价炒高
薪资抵不过物价增速,口袋越来越扁,可是作为一般老百姓的最大宗消费品房子,价格却在昂首阔步往上攀登。
从2003年至2012年的10年间,台北市住宅一手房均价从每坪(1坪相当于3.3平方米)39万元涨至79万元,合每平方米5万多元人民币。双职工家庭要在台北市买一套35坪的新房,以2012年30—34岁年龄段的夫妻年均收入 (合92万元)计算,夫妻要大约30年不吃不喝才能买下房子。
2009年底,在台当局的网络民调中,都市房价成为台湾民众的“民怨之首”。据2012年的房价统计,新北市一手房每坪均价33万元(合每平方米2万多元人民币),仅次于台北。
关键词5:被边缘化
出口是台湾经济最重要驱动力,其竞争力也在不断弱化。蒋经国执政最后一整年(1987年),台湾出口额位居亚洲四小龙之首,排名全球第11;李登辉执政最后一整年(1999年),台湾出口额跌落至亚洲四小龙第三,排名全球第14;陈水扁执政末期,出口沦为亚洲四小龙之末,排名全球第16。马英九执政后,出口排名继续滑落,2011年排全球第18,2012年排第17。
出口排名后退,反映出在全球经贸格局中,台湾角色日益被边缘化。马英九宣誓要把台湾打造成台商的全球运营中心、外商的亚太运营中心。岛内不少有识之士说要让台湾成为大陆对外的门户,可如今看来,台湾错过了大陆经济崛起、出口跃居全球第一的大好时机,没有较好为大陆和海外搭建起交流平台。
台湾要想真正通向国际市场,防止被边缘化,钥匙其实握在大陆手上。李登辉采取“戒急用忍”的两岸政策,陈水扁对大陆实行“有效开放,积极管理”,自缚手脚,自废武功,让台湾困守孤岛。马英九对大陆采取“只经不政”策略,拒绝与大陆政治对话,也阻碍了台湾快速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关键词6:产业空洞化
台湾经济不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空洞化,两岸经济一消一长,大陆快速崛起,犹如一个强大吸盘,把全球人才、资金、技术往里吸附,自然也包括一水之隔的台湾。
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台商大规模迁移大陆,许多是整个产业链在迁移,近年来不少迁移至东南亚,岛内产业越发被掏空。在这个浩大的产业转移潮中,台湾没有“腾笼换鸟”,传统产业出走了,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却没有很好地填补空洞,经济惨淡,人员出走成潮。
时至今日,台湾仍在全球产业链里头扮演低端的“代工”角色。代工就是为人做嫁衣,别人风风光光很滋润,自己辛辛苦苦没钱赚,即便是全球电子 “代工之王”鸿海集团,其毛利也早已掉到了个位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