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一个广义梯度理论的分析框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25638
  • 作      者:
    李具恒,张美玲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一个广义梯度理论的分析框架》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区域差距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演进关系为逻辑起点,汲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合理内核,依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广义梯度理论。广义梯度将梯度扩展为自然资源、经济、社会、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制度等多维层面。广义梯度推移规律、广义梯度推移机理、广义梯度系统等构成广义梯度理论的基本框架体系。基于广义梯度指标体系的广义梯度综合评价模型反映了我国区域广义梯度的时空差异。广义梯度推移战略、重点突破战略、自主创新战略是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发展的根本约束条件是“只有一个地球”。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对地球文明的认识出现了新的飞跃,环境运动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丰富和修正了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1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题,在于正确规范“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和谐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必要性条件”;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和谐以及当代的发展不以危及后代的生存与发展为代价,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充分性条件”。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最根本规律是自然规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规律,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三个领域的混合巨系统。可持续发展通过系统内的人口、社会、经济、科技、环境、资源等子系统及各系统内部各元素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形成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态势。在这整个系统内,其整体作用比各单元要素功能作用之和大得多。可持续发展是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其整体作用的发挥是由低级逐渐向高级发展的。它的整体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的时候,就是初级可持续发展阶段;整体作用基本发挥出来,属于中级可持续发展阶段;只有整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时候,才标志着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
  着重考虑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对系统结构功能的整体影响,这既是可持续发展系统行为的特点之一,也是可持续发展有别于其他系统行为的魅力所在。任何忽视时空耦合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可被看成是缺乏区域观念和缺乏演化意识的非完整系统。
  就可持续发展系统而言,它之所以能够不停地运转,而且所表现出的行为又是如此复杂多样,梯度的存在以及梯度的作用,不能不视作维持系统过程的本质动力。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重力学梯度、热力学梯度、生物学梯度、人口学梯度、资源学梯度、生态学梯度、环境学梯度、经济学梯度、社会学梯度、心理学梯度等的综合作用,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性质、方向、程度、规模、变化、结构和功能(周光召和牛文元,2000)。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一个广义梯度理论的分析框架第1章绪论在地理学和区域科学领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区域发展研究的结合迅速促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研究领域的崛起。与传统区域发展研究相比,区域可持续发展更强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协调和社会、经济、生态目标之间的均衡,也更强调发展过程的整体性、长期性、复杂性和渐进性。虽然地理学要素以人地关系和区域发展作为研究的主题,但由于区域系统是一个开放的、有人参与的复杂巨系统,其长期演进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人类对区域发展的内部机制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未知,因此,研究对象从区域经济增长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极大地增加了区域发展研究的难度。然而,虽然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在发展价值观与哲学范式、发展因素与机理、动态过程与测度指标、规划与调控等理论和方法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作为系统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至今还处于创立和形成时期。可持续发展作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基本理念,需要在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理论研究与区域发展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1.1.2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选择
  在全球化背景条件下,区域发展表现为城市、区域、全国、全球等多元开放系统的联动式发展。任何国家的经济开放都要同时面临区际开放和国际开放两个层面的选择。区际开放和国际开放并举,构筑开放型经济,推进区域发展已成共识(田秋生和刘力,2001;胡鞍钢和常志霄,2000)。从1990年到20世纪末期为止,中国区域开放重心主要置于国际层面,无论是按照先行市场经济国家工业化进程显示的一般规律推断,还是按照最近一两年中国出现的新的开放环境判断,可以认为,今后若干年内,中国将出现持续的区际化开放热潮(赵为,2001)。为适应这种趋势,中国的区域发展必须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推进,通过实现区际开放正常化和实现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区域空间系统的基本层次国际区域、国家区域和国内区域而言,国内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初期阶段,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稳固基础(刘朝明,2002)。可见,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选择,国内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是其奠基工程。而广义梯度推移是实现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视角。
  1.1.3区域差距引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创新
  从区域差距、区域政策制度与区域发展战略间的逻辑互动关系得出的基本结论如下:区域差距的动态变化中国区域差距的变迁过程在第3章详细阐释,这里只是逻辑意义上的预设。引致区域政策制度变迁,区域政策制度变迁简约为区域发展战略的逻辑演进,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暗合了区域政策制度的实施绩效,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政策制度又可追溯到区域发展理论的支持。“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区域均衡增长理论(孙海鸣和赵晓雷,2003),包括前苏联生产配置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平衡发展理论的论述(魏后凯,2003)。“非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在总结中国区域发展经验教训和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区域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学者先后提出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在具体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上,主要存在梯度理论与反梯度理论两种主张。比较而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持理论还未成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外环境共同引致了重新思考和构建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蓝图的需求。党的十六大报告“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任务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五统筹”任务的提出,再次表明创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1.4国内外主要区域发展理论的困境这里只是概言之,在第2章详细说明。
  1.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简评
  对区域经济学历史和目前详尽的研究表明,区位分析、区域经济模型的建立和空间相互作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和政策分析这三个主要领域的研究可以说是区域经济学对经济理论的建立与分析做出的真正的贡献(尼茨坎普,2001)。事实上,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和演进始终沿着区位论和区域经济发展两条线索进行,其间对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日益深化(徐梅,2002)。
  以杜能(Tunen)、韦伯(Weber)、克里斯泰勒(Chrastaller)、勒施(Losch)、贝克曼(Beckman)为代表的传统的区位论暗含空间匀质假定,进而完全抽象了空间因素,并假定所有生产要素可以完全无成本地瞬时流动。美国区域经济学家伊萨德(Isard)为代表的现代区位论开始立足于整个国民经济,着眼于地域空间经济活动的最优组织,但其整个理论框架仍然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假设,这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区位论对现实区域经济问题和区域运行的解释力。而新经济地理理论则将工业区位理论延伸到办公区位(office location)、零售区位(retail location)等,并注重产业聚集产生的外部性。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增长)理论主要包括美国经济学家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理论,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大推动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和平衡增长理论(孙海鸣和赵晓雷,2003)。新古典经济学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而均衡增长理论既是新古典经济学基本的分析方法,也是其对经济发展所持的基本观点,因而均衡增长理论实际就是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古典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索洛(Solow,1956)、英国经济学家斯旺(Swan,1956)等提出来的。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严格的逻辑体系结构,然而这一体系结构是建立在一系列与现实相去甚远的假设条件之上的。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下,研究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增长,把要素流动看成是瞬间的、无成本的,认为市场力量会使经济趋于均衡,当经济运行偏离了原有的均衡状态,市场经济体系具有一种自我恢复均衡的力量。但新古典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把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因素,没有纳入其分析框架之中,这与实际情况有差距。从区域的角度看,在新古典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模型中,丢掉了区域(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克服空间距离会发生运输费用。完全流动性假设等于排除了区域(空间)的作用。同样,完全信息假设也排除了由于距离远近不同的区域之间在信息获取、加工和利用方面存在差别的客观现实。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新古典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区域(空间)因素的理论。同时,其忽略了区域间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起始条件方面的差距及其引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机制。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主要是从现有资源的稀缺性角度指出均衡发展的不可行性,强调应重点发展重点地区和重点部门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学家根据区域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对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观点提出了挑战。建立在新古典经济理论基础上的传统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促使生产要素流向区位条件优越的地方,经济活动聚集在某一区位会产生外部性,多个厂商相互作用的结果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的产生,一方面源于厂商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利益增长,另一方面源于厂商外部性增长所带来的利益增长。后者是由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存在密切联系或在布局上指向性相同的产业按一定比例与规模集中布局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增加收益。主张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经济学家认为,单个厂商内部的规模经济通过外部性可以汇总为总量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递增。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价格机制的作用使经济活动和产业趋向于集中在市场潜力大的区位,而市场潜力大的区位往往又是经济活动和产业集中的地方,区位决策是内生的,区域经济增长和衰落具有自我增强性。生产要素不断向优势区位和区域聚集,引致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佩鲁(Perrox,1950,1955)的增长极理论(包括点轴开发理论);缪尔达尔(Myrdal,1957)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赫希曼(Hirschman,1958)的“核心边缘区理论”;弗里德曼(Friedman,1966)的“中心边缘理论”(CorePeriphery Theory)理论或中心外围模型;威廉姆森(Williamson,1965)的倒U形发展理论;阿隆索(Alonso,1980)的钟形理论;胡佛和费雪(Hoover and Fisher, 1949)、罗斯托(Rostow,1960)的发展阶段派理论(苗长虹,1999);弗农(Vernon,1966)、汤普森(Thompson,1966)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等等。
  这几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都强调发展对于非均衡的依赖性,即非均衡发展是绝对的,而忽略了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虽然威廉姆逊的倒U形理论强调了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时期增长对均衡的依赖。
  这几种非均衡发展理论都没有阐述非均衡发展的合理界限问题,也就是说,对一个社会而言,是否存在一个最优的非均衡发展的“度”。
  这几种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政策主张是不一致的,主要表现在对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认识上。与佩鲁不同,赫希曼和缪尔达尔的理论主张政府的积极干预。而倒U形理论在区际差异缩小的过程中,只强调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市场作用。 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验来看,区域差异的变动一般受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市场作用和政府干预三种力量的影响,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片面强调哪一方面的作用,都有失偏颇。
  区域收敛(趋同)与区域发散(趋异)理论对区域增长的长期趋势与机理的探讨,暗含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创新的走向。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与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不完全竞争模型的建立为传统区域经济理论的两难困境提供了工具。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地理学的经济学家们通过建立不完全竞
  ……

展开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价值7
1.3研究方法9
第2章区域经济发展主要理论评介11
2.1区位理论12
2.2区域经济发展理论14
2.3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新进展31
2.4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走势——多种理论方法的融合37
第3章区域差距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创新逻辑39
3.1区域差距——指标、方法、格局39
3.2区域差距的演绎逻辑(一)42
3.3区域差距的演绎逻辑(二)55
第4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创新的路径选择60
4.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新逻辑60
4.2梯度理论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60
4.3梯度理论的解释力和包容性61
第5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广义梯度理论72
5.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素系统溯源72
5.2广义梯度界说81
5.3广义梯度推移88
5.4广义梯度系统98
第6章区域广义梯度的实证研究101
6.1区域广义梯度指标体系构建101
6.2广义梯度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110
6.3广义梯度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型110
6.4梯度分布及其规律117
第7章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148
7.1区域发展战略模式148
7.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解剖149
7.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把握——广义梯度推移战略152
7.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中观突破战略选择159
第8章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69
8.1创意人力资本“信念硬核”认知169
8.2自主创新新解及其高新区实践179
8.3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理与实践196
参考文献22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