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创新的跟踪研究》:
1.社会网络与创造力的关系
已有的研究多数都仅仅关注社会网络的某一类指标(结构指标或内容指标),并没有深人考察社会网络的不同类型指标与知识共享和创造力的相关关系。本书拟从网络强度(结构指标)、网络密度(结构指标)、网络中心性(结构指标)、网络异质性(内容指标)四个维度,将网络结构指标与内容指标相结合,构建相对完整的“社会网络—知识共享—创造力”中介研究路径。
(1)网络强度与知识共享。
在网络强度与知识共享关系研究领域,已有的研究结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持第一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弱联系有利于创造力。例如,Levin&Cross(2004)的研究指出,弱关系提供了更多接触新颖和异质知识的渠道,为知识共享提供了很好的结构情境,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甚至比强关系更能促进知识的共享。与第一类研究相反,持强关系观点的学者则认为:在弱关系网络中,成员间的信任度较低,尤其在合作过程中会具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这种保护行为会阻碍个体从网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Krackhardt(1992)的研究也指出,相对于弱联系,强关系更有利于隐性知识分享,即在交流频繁的个体间或有强烈情感依赖的个体间更容易发生知识分享行为。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提出:过多或者过少的弱联系数目都不利于创造力;当网络强度过高时,成员之间互动过于频繁且情感性依赖较强,进而导致网络内知识的同质化和冗余性提高,这将大大降低知识分享的正面效果;当网络强度过低时,弱连带仅能作为一般知识和信息的交换渠道,而不能促进复杂知识的分享。在团队研究层面,王端旭等人(2009)的研究也指出,知识共享在网络连带强度与团队创造力间起到中介作用。然而,无论持以上哪类观点的学者,他们都强调了社会网络强度与知识共享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2)网络密度与知识共享。
网络密度反映了主体间的互动广度,即通过第三方联结的程度。已有研究表明,紧密的网络结构便于人们形成与任务问题或工作目标相关的共同认知,并共享重要的信息。Obstfeld(2005)的研究也指出,稠密性的网络更有利于成员之间讨论和分享信息,因为他们在频繁的互动中往往能够形成共同的知识基础,并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想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