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方面采取等距离政策
第一,改变首访传统。2008年,普拉昌达首访中国,是对尼历届政府首访印度传统的重大突破。尼泊尔自行决定首先访华或是访印,是外交自主权的体现。为了保持等距离,第二届总理尼帕尔首访印度,作为对普拉昌达访华的平衡。
第二,提出对中、印平等相待。2008年,普拉昌达访华后在受到印度驻尼大使质问时说:“我们对两大邻国印度和中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普拉昌达在新德里出席与印度工商界的会谈中发言说:“尼印之间享有特殊的文化、历史和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尼泊尔发展与印度的关系是至关重要和必须的。尽管我们也希望与中国加强联系,但目前尼中关系还无法与尼印比较……下定决心,未来将与印度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在互信、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希望尼印关系能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①尽管该表态被批评为默认尼印不平等关系现状,但该讲话实际上暗含玄机:“互信、互利、双赢”本身暗示将要改变与印的不对称关系。
第三,在一些印度存在的空白领域引入中国因素。如军事领域,据尼泊尔媒体统计,仅2009年下半年,中国政府以及地方军事代表团到访尼泊尔就有20多次,同时尼中两国也签署了多项经济合作协议和军事援助协议。这些协议和活动都填补了2006年印度对贾南德拉意图恢复王权实行封锁之后出现了供应武器空白,而这些空白的填补,不是靠印度的返回,而是通过中国因素的加入来完成的。
(二)经济上努力改变三边关系不对称的状态
第一,在一些经济领域给予中国与印度大致相同的政策。以旅游为例,尼印边境是开放的,公民持护照可以自由跨越边界。尽管尼中边境还无法和尼印边界的开放程度相比,但2006年10月11日起,尼泊尔和中国公民持有效外交和公务护照者,到对方国家,可互免签证,停留时间最长为30天。此规定还包括伴随外交、公务护照持有人的家庭成员和未成年子女。此外,尼泊尔对中国游客的落地签证是不收费的。
第二,增开尼中边境的口岸。长期以来,尼中交通不便,极大制约了尼中贸易,造成尼中关系“政热经冷”的局面。相反,尼印之间交通便利,两国人员来往自由,造成了尼泊尔经济高度依赖印度的局面。这种情况造成了尼泊尔经济“北弱南强”的结果。尼泊尔企业家和政治家希望能有更多道路通向中国,改变这种不利的状态。2012年1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尼泊尔期间,两国共同决定“改善现有口岸通关条件,尽早开通新口岸”。2013年,一度因樟木口岸繁荣而废止的吉隆口岸恢复通关,其他口岸均加紧建设。
第三,尼泊尔试图参照与印度的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的协议(BIPPA),与中国签订一个双边投资保护协议①。该协议如果能够签订成功,那么拥有巨大优势的中国国有企业将以自己的优势在和来自印度抗风险能力低的私营企业竞争中占据优势,抵消尼印投资保护协议的影响。
第四,扩大中国的援助。尽管尼泊尔是中国第二大亚洲援助国,但仍远不能和印度的援助规模相比,因此尼方多次请求中国方面加大援助,获得了中国方面的积极回应。
(三)安抚印度决策者对尼中关系改善的恐惧感
改变尼印、尼中关系的不对称,其中一个障碍是印度对中国有一种对尼政治优势“将被中国替代的担忧”,把中国当做印度追求大国地位的对手看待。在与中国打交道的过程中,印度往往把传统安全放在第一位,经济合作放在次要位置,对中国的产品、投资设置种种障碍,禁止中国出口到尼泊尔的商品再转口到印度,影响了尼泊尔发挥贸易枢纽的作用。2009年10月28日,尼泊尔与印度重新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尼泊尔商品继续享受单方面零关税待遇,再次确认双方不允许中国产品经尼泊尔销往印度的限令。尼泊尔政府反复强调,三边关系的共赢与合作,甚至进一步强调尼印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尼印关系的不可替代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