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长江三角洲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可达性·区划·布局适宜性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26642
  • 作      者:
    靳诚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旅游景区是旅游规划,尤其是旅游目的地规划的重点,也是旅游地理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内容,它是旅游者进行游览活动的物质载体,对旅游景区系统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长江三角洲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可达性·区划·布局适宜性》以长江三角洲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结合GIS技术,从可达性的角度探讨了长江三角洲旅游景区的总体分布格局、景点可达性、区划和布局适宜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长江三角洲A级景区优化的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长江三角洲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可达性·区划·布局适宜性》:
  长江三角洲入境旅游出现明显的一体化,与此同时,上海和江苏、上海和浙江、浙江和江苏三个行政边界效应出现了不完全相同的演化的过程,其现象背后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1)旅游资源条件
  旅游资源条件是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旅游资源一般是不可转移的,但资源的开发是动态的,并且不同城市异质的资源又是可以互补的。几个不同类型的旅游地在同一地域内存在时,各旅游地的吸引力会产生互补作用,并有可能出现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增加整个地域的总体吸引力,使的该区域的旅游业实现共同发展。旅游资源的互补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内在要求,不同行政区资源开发的强弱又是内部差异演化的重要原因。
  (2)行政区经济
  长江三角洲中有江苏和浙江两个省份的部分城市和上海一个直辖市,在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下,行政区经济必然存在,也必然的影响到旅游经济。行政区域政府都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利,对区域内经济发展实施一定程度的管理、控制和决策,使得行政区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这就导致了行政区经济具有一定的排斥性。旅游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旅游在一体化过程中,依然逃脱不了行政区经济的束缚,旅游的发展与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密切关系,而这些设施的建设大多于行政区经济决策有关。
  (3)交通条件
  行是旅游六要素重要的一环,连接了其他要素,旅游景区、旅游城市的可达性对该地区旅游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跨区域道路、港口、机场和跨江大桥建设,促进了本地区特别是沿交通走廊地带城市间的联系,促进了该地区旅游的一体化。21世纪以来,一些交通设施的建设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一体化进程,如上海国际机场的东迁,增加了到江浙城市,特别是到江苏城市的通行距离,增加了时间成本,边界效应也随之上升。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分析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目的意义
1.3 分析方法
1.4 框架安排
1.5 区域范围和对象选择
1.5.1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界定
1.5.2 研究对象

第2章 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进展
2.1.1 旅游目的地系统
2.1.2 旅游空间结构
2.1.3 景区系统空间结构
2.1.4 可达性研究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2.2.3 区划理论

第3章 长江三角洲旅游发展现状
3.1 长江三角洲旅游发展差异
3.1.1 旅游规模发展差异计量分析
3.1.2 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规模分布
3.1.3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位序规模体系
3.1.4 影响因素分析
3.2 长江三角洲旅游发展趋同
3.2.1 σ趋同分析
3.2.2 口趋同分析
3.3 长江三角洲旅游合作机制
3.3.1 区域旅游合作演化过程及其基本特征
3.3.2 区域旅游合作演化基本动力及其作用机制
3.4 长江三角洲旅游合作边界效应
3.4.1 分析方法
3.4.2 边界效应的结构分析
3.4.3 边界效应的时空演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江三角洲旅游景区分布格局
4.1 A级景区分类结构特征
4.1.1 景区总体变化
4.1.2 分类型景区变化
4.1.3 分区域景区变化
4.1.4 等级的分布差异
4.2 A级景区空间分布均衡性
4.2.1 分析指标描述
4.2.2 A级景区分布特征
4.2.3 均衡度分析
4.2.4 均衡比分析
4.3 离散度及其中心性
4.3.1 离散度分析
4.3.2 景区相对平均中心的离散程度
4.3.3 景区中心移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江三角洲A级景区可达性评价
5.1 可达性评价方法评述
5.1.1 现有空间可达性测度方法
5.1.2 现有空间可达性测度方法评价
5.1.3 景区可达性研究技术路线
5.2 长江三角洲旅游景区可达性格局研究
5.2.1 研究方法和公路网结构
5.2.2 可达性评价结果
5.2.3 可达性分布的空间关联
5.2.4 影响因素分析
5.3 长江三角洲居民旅游出行便捷性
5.3.1 研究方法
5.3.2 评价结果
5.3.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可达性分析的长江三角洲旅游区划研究
6.1 现实需求和研究框架
6.1.1 旅游区划的现实需求
6.1.2 基于区域功能属性的旅游区划方法论
6.1.3 旅游区划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框架
6.2 旅游小区划分
6.2.1 所有旅游景区服务范围划分
6.2.2 腹地范围合并
6.2.3 旅游小区选定
6.3 旅游亚区划分
6.4 旅游大区划分
6.5 旅游区划和旅游服务中心等级体系
6.5.1 旅游区划等级体系
6.5.2 基于旅游小区旅游发展能力的测算构建综合性旅游服务中心体系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长江三角洲景区布局适宜性评价
7.1 旅游景区布局影响因素
7.1.1 经济影响
7.1.2 人口影响
7.1.3 城市影响
7.1.4 交通影响
7.1.5 原有景区支撑
7.1.6 旅游资源影响
7.2 旅游景区布局适宜性评价体系构建
7.2.1 评价指标体系
7.2.2 指标计算方法
7.2.3 指标权重确定
7.2.4 布局适宜性计算结果
7.2.5 评价结果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长江三角洲旅游景区优化对策
8.1 增加景区数量,提高景区质量
8.2 优化空间结构,合理布局景区
8.3 优化交通网络,提高景区可达
8.4 注重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8.5 根据旅游区划,加强区域合作

第9章 结论和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