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走基层日记 第一组》:
从中心小学出来后,我们又去了另一所小学——东郭小学。从校门进去,一下子感觉这所学校跟中心小学没法比,低矮的校墙,泥泞的校园,简陋的教室,我好像找到了记忆中的那个校园。我们走进了五年级教室,学生较少,和同学们一起唱了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同学们红扑扑的脸上绽放着甜蜜的微笑,是那样的天真与纯朴,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感染了我。
我对同学们说,大家一定要认真读书,努力学习,将来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走出教室后与老师在校园中进行了交流,在交谈中真切感受到了东郭小学生员的流失与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感到基层工作的艰辛和教师们为之付出的心血。走出教室,我陷入了如何改善基础教育条件的思考之中。
雨后的校园,踩上去还有点泥泞。好多年没有在雨后的黄土地上走了,脚下的这种感觉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改革春风绿遍大江两岸的同时,也吹开了我这个十余岁的农村少年的心扉。在特别类似的校园,基本相同的教室,我也是在这样的校园中怀揣着梦想,读书学习,终于经过努力走向了城市,走向了大学。然而,眼前的一幕幕使我不得不承认现实还是那样的认人揪心,改善基础教育还任重而道远。校园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雨后初睛的天际已经霞光万丈,我们必将迎来一个阳光普照的季节。
结束对东郭小学的走访后,我们来到了东郭村支部书记郭利利的家中。郭利利是东郭村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建设小康村的带头人,自己还经营着农家乐酒馆“东郭人家”,拥有近500平方米的住宅和家用小轿车,生活富裕,儿子在平凉一中读高三。四十岁出头的支部书记-诠释了农村成功人士的新形象。
中午,我们在“东郭人家”品尝了特色美味的邵寨手工面。从墙上挂的照片可以看出,多位省级领导也来这儿品尝过,其以“酸、辣、香,煎、稀、汪,薄、精、光”的特征而著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午我们先走访了邵寨乡三联村。田启荣老支书给我们介绍了三联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四评二公开”活动,我对这个基层民主活动非常感兴趣,于是对墙上的整个流程和运行办法拍了很多照片,也搜集了一些相关资料,返校后再继续整理资料,深化研究。
在途经三联村时,我们走进了一户农家,进行了了解和座谈。家中只有两位老人,老婆婆患有脑出血,在大门口晒太阳,老爷爷今年67岁,老人有三个子女。女儿已出嫁,大儿子养蜂去了四川,小儿子也在外地金昌市工作,三个孙子都在上学。全年的家庭支出大致需8000元左右,收入来源主要是大儿子养蜂赚的钱,家里也享受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业方面只是维持现状,没有更大的改观。村里的新农村建房花费每户大概需11万,这个数字对大家来说负担还是比较重,所以新农村建设的部分地还是空的。我们在他家里坐了一会儿,身上有点冷,11月底的农村已经比较冷了,可他们家还没有取暖设施,这种现状也令我们有点替他们担忧。
最后,我们去了邵寨中学。走进学校时,刚好是放学前的课外活动,学生们都在打扫校园卫生,我们的走访引来了大家关注的目光。学校王副校长、杜副校长、政教处杜主任迎接了我们。王副校长介绍了学校情况:学校共有初中三个年级,15个自然班,每班40人左右,全校教师61人,其中党员13人,学生610人。我们又看了一下物理实验室、生化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课外兴趣活动室。我们还了解到大多数学生骑自行车往返,距学校远的同学在校外自己联系寄宿。总体感觉这所中学的校园整洁,师生人数结构比较合理,实验室设施齐备,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可就是苦了这里的老师,他们工作生活基本全都在学校,星期五下午回家,星期天下午返校。而且更加困难的地方就是全校的取暖只能是烧炉子,楼上没有自来水,给学校的良好运行带来了生活方面的制约。当然,今天大家心情不错,因为是星期五,师生又可以回家与冢人团聚了。
看到同学们又开始上最后一节课,我们走进了教学楼,想和同学们有一个近距离的接触和交流。在经过初一四班时,发现教室的桌椅摆放和平常不一样,于是我们便走了进去。原来同学们正在分组讨论学习,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就是政教处主任,这种方法也是他的创新试验。我走到学生中间,看到一位女生正在读英语,我就问她英语学得怎么样,当天的课文能否背下来,她就站起来很流利地背诵了课文,我也鼓励了她。这似曾相识的环境又感染了我,我对孩子们说,我也同样是从农村读书长大,也有着艰苦的学生时代,曾经梦想着和同学们一样在楼上读书学习;但那时候条件还是很差,所以今天的同学们一定要珍惜眼前大好时光,立志当躬行,不要把考大学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追求,更要树立为民众、为民族、为真理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祝愿同学们在成长中健康、快乐!孩子们热烈鼓掌,但愿他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