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亚洲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机制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407641
  • 作      者:
    胡俊锋[等]编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自然灾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中发生的异常现象,能够对人类社
会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亚洲作为全球自然灾害多发
频发且造成损失巨大的地区,更应科学认识和研究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机
制,并结合各个国家的国情, 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 不断改革和完善自
身, 这对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书作者结合多年研究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的工作实践, 查阅和收
集亚洲国家灾害管理体制机制的有关材料, 并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和建议,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撰写形成本书, 本书以大量翔实的资料、丰富的
图表, 介绍了亚洲各国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机制的情况, 对于亚洲各国灾害
管理部门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绪  论
1.1 自然灾害管理基本理论与研究框架
1.1.1 自然灾害管理基本理论
1.自然灾害概念
根据 “国际灾害管理基本术语约定.1992”(InternAtionAllyAgreedGlossAryofBAsicTermsRelAtedtoDisAsterMAnAgement.1992).灾害指某种情形或事件的发生对当地各方面能力具有极大破坏性.从而使国家或国际范围的外部援助成为必要.灾害通常是 “不可预见的 ”或突发的事件.能够引起极大损失、破坏和人员伤亡 1.
根据 .自然灾害管理基本术语. (GB /T26376—2010)中自然灾害术语的定义.自然灾害指自然因素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社会功能和生态环境等损害的事件或现象.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2)认为灾害是对社会功能的一种严重破坏.它普遍引起人类、物质或环境损失.且这些损失超出了受影响社会仅利用它本身资源加以应对的能力.灾害常常依据它们发生的速度 (突然或缓慢发生 )或原因 (自然的或人为的 )来分类.
W.尼克 .卡特(1993)认为灾害是一种突发或缓发的或逐渐积累的自然或人为事件.它造成的损害非常严重.以至于受影响的社会必须对它采取专门的对策.
王静爱(2004)认为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要有自然变异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根据马宗晋等(1992)、陈颙和史培军(2011)、史培军(1991.2005)、孙绍骋(2004)、沈荣华(2008)等的研究.自然灾害具有以下几方面属性 :一是
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灾害是自然致灾因子与承灾体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结构和行为对灾情的产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灾害影响具有放大或减轻的调节作用.二是自然灾害具有客观存在性和危害性.灾害不可避免.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不断适应自然、不断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三是自然灾害具有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灾害本身的发生、发展过程具有客观规律.可以用于灾害预测和预警.但是由于人类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理及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还不完全了解.不能准确预测灾害发生的时间、形态和后果.因此灾害也具有不确定性.四是自然灾害具有链式反应.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高等级、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后.常常引发一系列次生自然灾害.或引发一系列的社会不良反应.称之为灾害链.五是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地震、台风、暴雨等致灾因子的形成和发生时间较短.尤其是地震灾害具有较强的突发性.而干旱、水土流失、海平面升降等缓发性致灾因子.也有可能因为突然触发人类社会某方面的不良反应而具有突发性.
2.自然灾害分类
从不同角度分析.自然灾害的分类有多种划分方法.从时间尺度来看.地球上发生自然灾害过程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快速过程.另一种是缓慢过程.从诱发灾害的致灾因子来看.自然灾害包括通常所说的地震、洪涝、滑坡、台风等灾害.本研究从引发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角度进行划分.自然灾害可划分为气象水文灾害、地质地震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生态环境灾害共5类灾害.每类灾害可分为若干个灾种.见表1 ̄1 1.
气象水文灾害指由气象和水文要素的数量或强度、时空分布及要素组合的异常.对人类生命财产、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地质地震灾害指由地球岩石圈的能量强烈释放剧烈运动或物质强烈迁移.或是由长期累积的地质变化.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海洋灾害指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生物灾害指在自然条件下的各种生物活动或由于雷电、自燃等原因导致的发生于森林或草原.有害生物对农作物、林木、养殖动物及设施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灾害指由于生态系统结构破坏或生态失衡.对人地关系和谐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不良后果的一大类自然灾害.
3.自然灾害系统理论
自然灾害是在一定孕灾环境条件下.由不同的致灾因子引发.造成不同承灾体的损害.自然灾害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一个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地球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同时各个子系统的圈层处于相对甚至是激烈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由此形成的各类自然灾害之间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具有相互的联系性.有联系的自然灾害组合而成的总体称为自然灾害系统 (马宗晋等.1992).自然灾害系统作为地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三方面特点 :一是自然灾害系统由气象水文灾害系统、海洋灾害系统、地质地震灾害系统、生物灾害系统等构成.每一个子系统主要由所在圈层的物质运动和变异形成.并受到地球整体运动的控制和其他圈层运动变化乃至天文的影响.二是自然灾害活跃期中存在不同尺度的周期.例如.百年尺度的地震与旱涝周期中.存在22年周期、11年周期等.海平面变化11年周期中包含5 ~6年、年、月、日周期变化等.三是自然灾害的发展程序具有灾害链的特点.如台风可引起暴雨.暴雨可引起洪涝.洪涝可引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滑坡和泥石流可能阻塞河道、破坏堤坝.又引发农作物受灾等.
自然灾害系统.主要受控于地球各个圈层的整体运动和相互作用.各种自然灾害及其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都是各个整体系统中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构成部分.自然灾害系统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既对人类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人类的社会活动反过来又不同程度地影响或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促进自然环境的变异.形成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形成和发展.乃至地球各个圈层的变化.又进行着反馈作用 (图1 ̄1.国家科委全国重大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1994).
在此认识基础上.史培军教授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自然灾害系统论.根据灾害系统结构和功能体系观点.自然灾害是地球表层变异过程的产物.区域灾害系统结构体系是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复合构成 (史培军.1991.KAtesetAl 2001).致灾因子是可能或能够造成灾害的直接原因.分为自然致灾因子、人为致灾因子与环境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包括土壤和植被)、人类社会圈所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孕灾环境的区域差异.决定了灾害时空分布特征的背景.由自然与社会的许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各种因素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响应、相关、反馈、连锁等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都可能导致整体系统状态的变化.承灾体是直接受到灾害影响和损害的人类社会主体.主要包括人类主体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分为人类本身、人类财产和资源环境三大类.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则称为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区域灾害系统论的基本理论框架见图1 ̄2 (史培军.1996).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认识的深化.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对防范、抵御和降低灾害影响的能动作用日益受到关注.防灾减灾能力的概念被提出.且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被纳入自然灾害风险理论体系.自然灾害风险理论认为自然灾害风险是由自然灾害危险性、暴露性、承灾体脆弱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1 1.1 自然灾害管理基本理论与研究框架1 1.2 亚洲自然灾害总体情况21 
第2章 东亚25 2.1 日本25 2.2 韩国46 2.3 朝鲜55 2.4 中国56 2.5 蒙古国72 2.6 本章小结75 
第3章 东南亚76 3.1 印度尼西亚76 3.2 菲律宾80 3.3 泰国84 3.4 越南89 3.5 新加坡93 3.6 马来西亚95 3.7 文莱99 3.8 柬埔寨100 3.9 老挝103 3.10 缅甸105 3.11 本章小结107 
第4章 南亚109 4.1 孟加拉国109 4.2 印度 116 
4.3 巴基斯坦127 4.4 不丹132 4.5 马尔代夫134 4.6 尼泊尔136 4.7 斯里兰卡139 4.8 本章小结143 第5章 西亚145 5.1 土耳其145 5.2 伊朗151 5.3 阿富汗158 5.4 亚美尼亚162 5.5 阿塞拜疆165 5.6 约旦167 5.7 巴林169 5.8 黎巴嫩170 5.9 巴勒斯坦172 5.10 以色列174 5.11 阿曼176 5.12 沙特阿拉伯178 5.13 叙利亚181 5.14 也门183 5.15 卡塔尔187 5.16 格鲁吉亚188 5.17 科威特190 5.18 伊拉克191 5.19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2 5.20 本章小结192 第6章 中亚194 6.1 乌兹别克斯坦194 6.2 哈萨克斯坦196 6.3 塔吉克斯坦197 6.4 土库曼斯坦 200 6.5 吉尔吉斯斯坦201 6.6 本章小结203 第7章 国际和亚洲减灾机构204 
7.1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204 7.2 亚洲备灾中心205 7.3 亚洲减灾中心205 7.4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206 7.5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207 7.6 世界粮食计划署208 7.7 世界银行209 7.8 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209 7.9 上海合作组织209 7.10 国际民防组织210 7.11 国际危机管理协会211 第8章 亚洲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机制分析213 8.1 亚洲区域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机制特征分析213 8.2 典型国家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机制对比分析214 8.3 对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的启示224 参考文献230 附录 23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