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面深化改革加快郊区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郊区就业具有直接的影响。2014年,是上海郊区深化全面改革的第一年,借助于改革的东风,郊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将获得更加有力的动力因素。特别是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以及各区县层面积极接力自贸试验区的政策创新,探索实践清单管理模式,大幅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必将对郊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带来重大影响以及一系列积极的先发效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2014年将着眼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先行探索富有活力、更具效率的体制机制,这些探索行动必将带来促进市级层面的职权下放,必将调动区县、街镇层面的开拓创新积极性,从而有助于推动郊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同时2014年全市将更加聚焦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坚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鼓励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的政策措施。郊区是制造业发展的主阵地,这些新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更进一步加快郊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城乡发展一体化进入新阶段改善郊区人口就业条件
城乡发展一体化包括了城乡就业的一体化,相关的配套政策也将积极促进郊区人口的就业。2014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走城乡一体化共同繁荣的发展道路。2014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加快郊区新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坚持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可以说,上海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将在2014年进入新阶段。一方面,在2014年,城乡发展一体化已经成为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议题,并可预见在经过调研和政策研究后,必将有一系列更加有力、更加积极的政策性举措陆续出台,包括改善郊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扩大郊区新城新市镇经济发展自主权,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重视郊区人口的职业培训与就业服务,等等,从就业角度来看,这些政策必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这些年上海建设重心逐步向郊区转移,特别是新城建设以及郊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设进展明显加快,郊区人口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都已得到积极改善,郊区本地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的就业压力已经有所缓和。
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出台将提升上海郊区城镇化水平及就业水平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和结构,促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改善营商环境,增强经济活力,扩大就业容量,把城市打造成为创业乐园和创新摇篮。这一规划的出台,将产生两个积极的效应:一是城镇化建设带动经济发展,尤其将带动房地产、建筑业及其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在最近的10多年一直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上海郊区的影响也比较大,新一轮的城镇化必然为众多产业提供新的需要,为经济增长提供积极的动力,这对就业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二是新型城镇化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的品质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加快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这对于提升郊区人口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本地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文化素质、就业能力等都将具有积极意义。新型城镇化还将推动整个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已经布局在郊区的先进制造业将发挥更大的集聚效应,形成产业集群。一些现代服务业也将更多布局到郊区,推动郊区经济的服务化发展,这些都将为郊区人口提供更多优质的就业机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