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绝无仅有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
1933年在法国学习、生活了14年,并成为法国国立医院医生、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邝安堃回国了。震旦大学校长才尔孟立刻聘请邝安堃到震旦大学医学院任教,在那里邝教授受到医学生们的拥戴和好评。邝安堃在总结自己的教学成果时,说了这样五条经验:“一是教的东西自己必须熟悉;二是备课要根据世界医学最新发展增减;三是根据不同对象确定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四是要脱稿讲课,精神饱满,语言清晰;五是注意学生的表情。”
1948年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的王振义回忆说:“他给我们上内科课程,用法语授课,虽然进度快、难度高,但是他讲课生动有趣、娓娓道来,很受学生欢迎。”比王振义晚一届毕业、现在已是上海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的陈家伦则说:“我们到了大学4年级才开始聆听邝教授的课,他上课从不带讲义和课本,知识早已在他的脑袋里,总是出口成章,让同学们格外全神贯注、专心致志。”
1952年,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前身)成立,邝安堃着手建立了国内最早的内科实验室,在附属广慈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前身)他不仅担任了大内科主任,还创建了“生化实验室”和从事实验性癫痫和神经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实验室”。“临床要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在现在当然是人所共识,可是在那时却绝无仅有,而邝安堃成了这方面的先行者。
王振义说:“邝教授身上兼有受法国文化影响的浪漫情怀和作为医学科学家的博学严谨。他曾在法国做过四年住院医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模式为他回国后的从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把这种方式带回了国内,并以此来要求学生。除了上课,邝教授每天查房时也会给我们讲解他所了解的学术新信息和科研新文献。他以自己做毕业论文的方法为例,引导我们怎样做科研,怎样写论文。1952年,在邝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在《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片反上发表了第一篇有我名字的论文《嗜酸性白细胞在外科休克中的预后意义》,初尝科研成果的喜悦,从此开始了在医学科学道路上半个多世纪的跋涉与探索。”
王振义还感慨地说:“作为弟子,我在邝教授那里学到的两个道理,更让我受益终生:要在科学研究中取得进展,一定要多动脑、多看书,认真求索,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做一名好医生,一定要重视基础与临床的结合,重视临床实践的积累。时至今日,这两条原则仍在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上海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前所长、邝安堃教授的“副博士研究生”——第一个研究生赵光胜说:“记得第一次在邝教授办公室与他见面,他即刻带我去放射科,托付给朱大成主任,要他手把手教会我读片;还布置我做‘急性肺炎时嗜伊红细胞的变化’科研,并要我自己采血测嗜酸性粒细胞(嗜伊红细胞)数。科研也要从实践第一手做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