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森林测定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870286
  • 作      者:
    王雪峰,陆元昌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现代森林测定法》编写宗旨是服务当前野外森林测定、着眼未来测定发展方向,可以作为高等农林院校森林计测专业教材,也可供农业、林业、生态、环保等领域森林资源调查、树木测定方面的研究人员和调查员参考。
展开
内容介绍
  《现代森林测定法》从实际森林测定角度,按林木状态、林木生存环境、复合因子次序逐个讲解了其所包含因子的测定方法和步骤,在介绍各因子的常规测定方法同时,给出部分主要因子测定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思考,最后讲解了森林经营单位内森林的调查监测方法与资源计算公式。
展开
精彩书摘
  土壤有效磷是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的磷。到目前为止,还无法真正测定土壤有效磷的数量。通常所谓的土壤有效磷只是指某一特定方法所测出的磷量,只有测出的磷量和植物生长状况具有显著相关的情况下,这种测定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土壤有效磷并不是指土壤中某一特定形态的磷,它也不具有真正数量的概念,所以,应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在同一土壤上可以得到不同的有效磷数量,就是说土壤有效磷水平只是一个相对指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是指土壤中有效磷的绝对含量。
  (5)土壤全钾与有效钾
  土壤全钾包括土壤溶液中的水溶态钾、吸附于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钾、缓效性钾、矿物钾等形式。根据对作物的有效性,一般把水溶性和交换性钾称为有效钾,约占全钾的0.1%~2%,其多少受土壤缓效钾贮量和转化速率以及耕作、施肥的影响,植物的钾营养水平主要决定于土壤中这部分钾的含量;非交换性钾称为缓效钾,约占全钾的2%~8%,是土壤有效钾的基础供源;矿物钾约占全钾的90%~98%,只有经过非常缓慢的风化后矿物钾才能转化为有效钾,因此也称为无效钾。当然,这种分类是相对的,不同形态的钾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6)土壤全钙、有效钙,全镁、有效镁,全硫、有效硫等
  土壤中某种元素○的总储量叫做土壤全○,如土壤全钙、土壤全锌;能被植物吸收的某种元素△含量是土壤有效△,如土壤有效镁、土壤有效硅等。对于植物或者树木而言,每种元素都肩负着不同的使命,比如镁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钙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等,测定土壤中植物所需要元素的含量对了解该植物的生长状态以及经营该植物具有重要意义。
  ……
展开
目录
第1章 总论
第2章 林木状态因子
2.1 胸径
2.1.1 卡尺测径
2.1.2 围尺测径
2.1.3 树木直径记录表
2.1.4 完备直径系测量
2.2 树高
2.2.1 布鲁莱斯测高仪
2.2.2 超声波测高仪
2.2.3 使用HEC测高仪与测距仪配合测定树高
2.2.4 使用SUUNTO测高仪与激光测距仪配合测定树高
2.2.5 冠下高测定
2.3 冠幅
2.3.1 冠幅测定
2.3.2 树冠测量发展方向
2.4 郁闭度
2.4.1 郁闭度测定法
2.4.2 郁闭度分级
2.4.3 郁闭度测定的几点讨论
2.5 树木年龄
2.5.1 树木年龄确定的破坏性方法
2.5.2 微创法确定树木年龄
2.5.3 无损法确定树木年龄
2.6 树木生长量
2.6.1 基本概念
2.6.3 树木生长量测定法
2.7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3章 林木生存环境因子
3.1 地貌
3.1.1 中国地貌特征
3.1.2 几个美丽的旅游地貌
3.2 土壤
3.2.1 土壤分类
3.2.2 土壤层次
3.2.3 土壤剖面挖掘与采样
3.2.4 土壤养分
3.2.5 土壤质地
3.2.6 土壤结构
3.2.7 土壤紧实度
3.3 土壤动物
3.3.1 土壤动物的生活基质采集
3.3.2 土壤动物分离方法
3.3.3 土壤动物直接采集法
3.4 立地质量
3.4.1 地位指数表编制
3.4.2 地位级表编制
3.5 生物多样性
3.5.1 生物多样性关联的几个概念
3.5.2 生物多样性调查因子
3.5.3 调查方法
3.6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4章 复合调查因子
4.1 材积
4.1.1 近似求积法
4.1.2 材积表法
4.1.3 分段累积法
4.1.4 立体视觉法
4.2 生物量
4.2.1 直接调查法
4.2.2 模型法
4.2.3 三维激光扫描仪法
4.2.4 遥感反演法
4.3 叶面积指数
4.3.1 叶面积指数测定
4.3.2 基于地面图像分析的LAI估算
4.4 集成参数获取
4.4.1 传感器选择
4.4.2 传感器标定
4.4.3 传感器野外布设
4.4.4 虚拟专用网络(VPN)
4.5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第5章 森林调查
5.1 样地设计
5.1.1 样地类型设计
5.1.2 野外设置方法
5.1.3 复测样地的复位
5.2 样地概况调查
5.2.1 坡向、坡度、坡位
5.2.2 灾害种类、程度、健康度
5.2.3 湿地类型
5.3 森林类别、林种与发展阶段
5.3.1 森林类别
5.3.2 林种划分
5.3.3 发展阶段
5.4 乔木层调查
5.4.1 编号
5.4.2 树种
5.4.3 方位角
5.4.4 距离
5.4.5 胸径
5.4.6 树高
5.4.7 冠下高
5.4.8 生活力(活力)
5.4.9 层次
5.4.10 起源
5.4.11 损伤情况
5.4.12 干形质量
5.4.13 林木类型
5.5 灌木、幼树、幼苗、草本调查
5.5.1 幼树和灌木层
5.5.2 更新幼苗和草本层因子
5.6 监测与管理
5.6.1 森林经营监测设计基础
5.6.2 森林经营监测执行
5.7 资源计算
5.7.1 基本计算
5.7.2 经营单位级或定义的副总体(层)的特征参数计算
5.8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