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保障和最基本的风险,都是大自然。
对河流来说,改道很正常。
对山体来说,滑坡很正常。
对地球来说,风雨都正常。
于是,泥石流可以直达好莱坞脚下。飓风可以席卷纽约。暴雨可以淹了北京。地震威胁着东京。
在洛杉矶,人们挖掘巨大的沉砂池,反复“接收”泥石流。
在密西西比河,人们筑起大坝抵抗洪水,谨慎地预防河流改道。
在冰岛,人们用巨大的水管冲向爆发的岩浆,试图使之冷却下来。
房子被泥石流毁掉的人仍然不愿意搬出危险区,被警告危险后置之不理最后被毁的教堂反过来诉讼政府管理不力;依靠大坝生活的渔民和工业区向管委会提出各种互相冲突的要求;被火山逼走的居民只能成为异乡客——自然灾害涉及的远远不止自然与人的关系,更为错综复杂的,是人类社会在灾难中的整体行动。
同自然争夺控制权的斗争由来已久,面对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人类到底站在什么样的位置,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抢夺?改造?征服?利用?还是——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没有那么简单。一切没有定论,但是值得从根本上思考。
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麦克菲先生,身处环保运动轰轰烈烈的美国,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开阔的视野来面对环境问题。他以非常客观的研究态度描写了三个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的故事,详述了身处其中的人的困扰、思考和行动。政府管理部门,科学家,身处其中的普通居民,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职责,出发点都不一样,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面对同样的风险。
在风险中生存,是必须有的觉悟。
展开
麦克菲先生对这三种基本斗争的重新描绘里,真正统一的是所有力量里最无法控制最顽固的力量:人性。
——《时代》(Time)
这本书让人难以放下。如果这些故事证明了自然战胜了人力,那它也同时证明了艺术战胜了自然。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这本书选取三个地区来讲述人们与不同自然灾害抗争的过程,以生动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通过情景重现、客观观察来记录,或是摘录真实人物的叙述,从不同人群、不同视角、不同目的阐述了灾害发生的过程和人们与自然灾害抗争的事实,揭示许多自然规律和各种防灾抗灾方法和想法,实际上是给读者展示了如何了解规律来应对自然灾害,不仅科普,还让读者经历各种临灾态度和观点的冲击,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李泽椿
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类的防灾减灾知识并不是先天具备的,大部分经验来自于受灾过程,能从旁人受灾得到教益,改正过去的不足,是更聪明的做法。
我国从2004年开始建设应急体制,但在防灾建设上缺憾太多,目前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了。任何一次灾害都是有其原因的,既有自然的原因,更有人为原因。我们已经有了太多这样的教训。希望本书的读者们,不管是作为防灾救灾人员,还是作为普通的居民,都有基本的风险意识和防治意识,安全地生活。
——高建国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暨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主任
灾害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必须学会在风险中生存。《控制自然》一书用故事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不同人群对灾害的认识和态度,有助于读者认识灾害风险和应对灾害。
——崔鹏
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与麦克菲通信讨论鱼和涪陵的时候,我就常常想起《控制自然》和三峡大坝。我意识到中国面临的挑战与美国相似——两个国家都有巨大的资源需求,都雄心勃勃地要控制自然,而且颇为自信。很难说这种做法是否是可持续的。麦克菲详细描述了人与自然发生冲突的情形,中国读者也会像美国读者一样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何伟(Peter Hessler)
作家,《纽约客》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