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历史与考古:农史研究新视野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41647
  • 作      者:
    刘兴林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兴林,1963年生。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从事战国秦汉考古、中国古代钱币、农业考古和纺织历史的教学与研究,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主持考古发掘项目10多个,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著有《史前农业探研》(2004年)、《长江丝绸文化》(刘兴林、范金民,2004年)等,主编、参编著作4部,在《考古》、《考古与文物》、《华夏考古》、《中国农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南京大学史学丛书·历史与考古:农史研究新视野》从历史与考古的角度,对少有人触及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问题进行探讨,包括古代农业、文明的起源,占代农业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古代农业的种类等。作者提出的“山地崇拜与农业起源”、“动物驯化与农业起源”、“史前农业的发展与文明的起源”等问题,视角独特,引人深思。
展开
精彩书摘
  进入新石器时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皆系于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农业的发展程度就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晚三期,农业经历了火耕(或点耕,实际上是不耕)、耜耕、犁耕三个阶段,石器从局部磨光到通体磨光,从以粗大型器具为主到以精致的小型器具为主,家畜从食草的牛羊动物到以家猪为主的饲养动物再到六畜齐备,等等。离开了农业问题的研究,我们就无法说明新石器时代社会的发展。文明是史前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就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古代文明形成基础的研究,本质上就是关于史前农业的研究,忽视了对农业基本元素的研究,就无法理解文明产生的背景,也就无法阐释文明起源的过程。
  从大处着眼,农业和文明二者的发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特点,而这些特点皆由农业起源和发展过程形成的特点决定。前述三个古代文明地区,其文明产生的共同特点是,以大河为依托,依靠近河地带天然的有利条件,在河流的灌溉下产生和发展了农业,又在河流的灌溉下产生了文明。我国农业起源于山地,最早在山前台地发育起来,并逐渐向低地平原地区转移,最终在近河地带得到较快的发展,中华文明也正是在黄河、长江、辽河、珠江等大河的灌溉中孕育成熟的。苏秉琦先生上升到考古学理论的六大区系的建立也反映了几大流域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为我们的文明探源工作指明了方向。
  六大文化区系的建立使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论成为学界的共识,这与农业的多中心起源又是一致的。世界农业的起源是多元的,中国是农业的独立起源地之一,中国境内各地农业又多有着不同的源头,我们从一地作物野生种的存在、该作物考古遗存的发现和作物生产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等几个方面来考察农业的起源问题。我国境内有多处地点符合作为农业起源地的条件,如华南、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和江淮地区被作为稻作起源研究重点关注的重点地区。农业起源研究的重点地区恰又是文明起源研究的重点地区。
  ……
展开
目录
史前农业篇
中国史前农业发生原因试说
山地崇拜与农业起源
动物驯化与农业起源
稻作起源研究
史前旱作农业及与稻作共生区的研究
我国史前先民的食物来源与加工
史前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探研
长江流域蚕桑丝织业的起源
史前农业的发展与文明的起源

先秦农业篇
论商代畜牧的发展
浅议商代渔业的几个问题
殷商田猎性质考辨
论商代甲骨文中无地桑
论商代农业的发展
浅谈商代社会的奴隶——兼谈殉人和人牲的社会身份
《管子》农本观及齐国农业的发展
管仲“三归”考
孔子重农的特色
论井渠技术的起源
南亩、东亩与先秦道路的方向
先秦农业宗教初探
先秦田庐(舍)辨析

汉代农业篇
汉代“薅秧画像砖”再认识
汉代稻作遗存和稻作农具
汉代铁犁安装和使用中的相关问题
河南内黄三杨庄农田遗迹与两汉铁犁
汉代农田形态略说
汉代农业聚落形态的考古学观察
汉代桑树考
关于《氾胜之书》“种桑法”的释读
汉代农业考古的回顾与展望
对中国古代粮食加工技术发展的认识和思考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