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十一五”期间的低碳发展成就仍具有指标意义。这不仅在于“十一五”期间能耗强度快速上升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和大幅逆转,而且在控制高耗能行业和产品的比重、淘汰落后产能、技术升级改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低碳发展政策的体系和制度基础也在快速的建立与完善之中。
“十一五”中国低碳发展的成就也突出反映在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上。风能和太阳能利用的设备制造在技术、产能和出口几方面均大幅提高,发电装机容量快速增加。新能源技术和建设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均令世界刮目相看。然而,必须指出尽管新能源设备的应用具有广阔的降碳潜力,但某些新能源设备制造过程本身需要耗费大量化石能。当“造”和“用”不相匹配时,其结果就会是我们用能源(和其他投入)换取了外汇,厂家得到经济收益,国家增加了外汇盈余,全国付出环境成本。从全局来看,孰重孰轻值得斟酌。
“十一五”期间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区域空间格局的变动,跨区域产业转移对全国能耗和碳排放格局的影响重大而深远。西部和东北工业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东部,带动了总能耗快速上升,其上升速度之快远超东部。但由于GDP上升速度更快,使能耗强度总体而言仍呈下降趋势。产业空间格局的变动对全国总能耗和碳排放的影响值得特别关注。这种效应从一个侧面清楚地表明缺乏总量约束,仅靠相对指标,容易出现“泄漏”现象。
中国经济中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两大驱动力是城市化和对外贸易。“十一五”期间,产品出口增速放缓,但数量居高不下,这种局面将在“十二五”时期延续。“十二五”开局之年,对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这一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历史性地超过农村人口。自此,中国正式进入城市社会。这意味着社会的物质和能源消费形态将发生根本性变革。我们的经济体系要为新增加的城市人口生产出城市生活标准下的衣食住行之所需。这本身会大幅增加全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因为在中国一个城市居民生活所需要的能源一般是一个农村居民的三倍以上。更为严重的是在当今中国城市化的特殊阶段,需求的增速巨大难以遏制。因此,无论“十一五”,还是“十二五”,抑或“十三五”,城市化对能耗和碳排放的驱动力不仅规模巨大而且长期存在。
……
展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
该报告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个系统、全面、深刻反映中国低碳发展的报告,值得祝贺。该报告高度的概括、自然流畅的论述以及述中评、评中述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可谓国内一流,是很值得我们其他报告编写者借鉴和学习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