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通史·第二卷(1928—1937)·多元共生》从1928—1937年这一时段文学批评/研究的基本形态、“作家论”的作家历史定位、文学文体研究的规则构建、新文学史的历史编排等角度来展开,勾勒出了该十年文学批评/研究发展的主体脉络和线索,呈现了新文学批评/研究实践的丰富复杂面貌。作者不对各种批评研究成果做褒贬评价,而是让各方批评/研究的声音都有一席之地,强调该时期多元的文学批评研究的共生性。书稿勾勒此阶段新文学批评研究的基本格局,以“作家论”为线索考察这个时期关于作家的研究,缕析了这一时期新文学问题形式的批评,探究了这一时期的新文学史写作等问题,具有较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导言
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一股质疑、反思、调整乃至试图扭转五四新文化方针路线的潮流悄然兴起。首先是新文化反对派的发难。1922年1月,《学衡》诸君有备而来,梅光迪的《评提倡新文化者》、胡先骕的《评〈尝试集〉》、吴宓的《论新文化运动》,以集体发言的阵容,言之有据的驳难,改变了原先新文化倡导期没有阻力、一路畅通的局面。1923年8月21—22日,吴宓在上海章士钊主办的《新闻报》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以他批阅大学生入学试卷为例,指出目前学生作文的白话、文言的运用都不理想,细算起来,恰好是胡适发动文学革命五年整——正是这群学生进入中学,乃至毕业、应试大学之时,其责任“应由适之全然负责”。吴宓:《评新文化运动》,《新闻报》1923年8月21—22日。可谓言之凿凿,有理有据。由此他重提文言优于白话之说。也于此时,教育总长章士钊在小学推动尊孔读经,利用手中权力,直接让时代轮子倒退。其次是新文化知识分子的分化、反思和调整。《新青年》的解体,马克思主义者与实验主义者的分道扬镳,标志着新文化人自我调整的开始。胡适办《读书杂志》,此为整理国故思路的发端。1923年1月《国学季刊》创刊,胡适在该刊《宣言》中提出整理国故的“三大主义”胡适《国学季刊》宣言提出“三大主义”:第一,用历史的眼光来扩大国学研究的范围;第二,用系统的整理来部勒国学研究的资料;第三,用比较的研究来帮助国学的材料的整理。张若英编:《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上海光明书局1934年版,第206页。——清算旧文化的主张。此举旨在用实验主义的方法整理国故,区分精华与糟粕,在保留精华的基础上重建新文化。尽管胡适《〈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之类举措颇受质疑,但这一主张还是得到若干稳重推进改革的新文化人的呼应。郑振铎主持下的《小说月报》展开“整理国故与新文学运动”的专题讨论,出版“整理和研究中国旧文学”的专号,是一种呼应。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研究,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研究,是这方面直接或间接的成果。周作人、顾颉刚等也赞同整理国故:“研究本国的古文学,不是国民的义务,乃是国民的权利。”整理国故是“要满足历史上的兴趣”。顾颉刚:《我们对国故应取的态度》,载张若英编《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上海光明书局1934年版,第211页。0000不少青年学生也由此转向学术,汇入“国故”潮流中。从某种程度上说,整理国故对新文化运动是一种反拨、一种调整。新文化人内部,对此也有异议者。郭沫若就很不以为然:“整理的事业,充其量只是一种报告,一种旧价值的重新评估,并不是一种新价值的创造。”郭沫若:《整理国故的评价》,载张若英编《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资料》,上海光明书局1934年版,第221页。茅盾也说,旧势力对新文学的反攻,正是新文学自己内部不巩固造成的。近两三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有人怀疑做“白话文”是否必须文言打底子,这是退了一步;当白话文根基尚未牢固时,有人又要搞所谓的“整理国故”,这算退了第二步。茅盾:《进一步退两步》,《茅盾全集》第1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44—445页。因此,整理国故的这一调整,如果分寸把握得不好,容易对新文化自身造成伤害。再次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陈独秀等从《新青年》分化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人,致力于倡导社会革命,以之替代文化改革。1923年《中国青年》《向导》《学生杂志》等联手的棒喝新诗人、抵制泰戈尔,参见姚玳玫《“青年”与1928年的革命文学运动》,《中国文学学报》2013年第4期。扭转沉迷于自我的文学风气,对新文学青年作思想动员,培养社会革命的基础人群,已初见成效。至1925年前后,瞿秋白就指出,各阶层人群都在发生变化,“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智识阶级也就逐渐显现他们的左倾,——最近半年来北京方面有《猛进杂志》《莽原杂志》,上海方面有《洪水杂志》等等;至于国民党内如柳亚子、朱季恂、甘乃光、陈公博等居然形成强有力的左派,汪精卫、蒋介石等革命倾向之确定更不用说。”瞿秋白:《国民革命运动中之阶级分化——国民党右派与国家主义派之分析》,《新青年》1926年第3号,1926年3月25日。他所举的几份杂志都是当时激进的青年文学刊物,走文学创作、社会批评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之路。社会革命之风气对新文化的渗合,改变着新文学的走势。
这种变化在悄然进行着,至1925年“五卅”上海工人运动爆发,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社会局势急剧变化,国共两党的矛盾迅速表面化,对社会出路和制度的选择,成为两党纷争的关键性问题,阶级斗争一说被摆到桌面上。这一变化在新文学领域的直接表现是,1928年1月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轰然而至。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1928年是特殊的一年。革命文学运动高调兴起的第一个举措,就是清算五四新文化,尚未站稳脚跟的新文学马上面临改道换辙的局面。革命文学运动,从文化改革到社会革命的目标转换,对文学重新定义的性质更新,文学以“阶级论”替换“人性论”的价值重建,从选材到创作方法的奔赴革命性,都是釜底抽薪式的扭转。在这种局面之下,新文学家群体的分化,就颇有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意味。整体而言,革命文学运动声音虽大,但毕竟仍是少数革命青年人的所为,从五四走过来的被排除在“革命”行列之外的新文学作者依然占绝大多数。在文坛形势陡转的背景下,多数人在沉默中观望,且走且看。1928年3月,朱自清在《一般》上发表长文《哪里走?》,以致四位朋友的信为形式,表达他内心的惶惑和不安:“现在的思想界,我竟大大地隔膜了;就如无源的水一样,教它如何能够滔滔地长流呢?”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他深究思想的来龙去脉,发现自新文化运动发生这十年来,社会变化有“三个步骤”:“从自我的解放到国家的解放,从国家的解放到Class Struggle;从另一面看,也可以说是从思想的革命到政治的革命,从政治的革命到经济的革命。”“在第一步骤里,我们要的是解放,有的是自由,做的是学理的研究;在第二、第三步骤里,我们要的是革命,有的是专制的党,做的是军事行动及党纲、主义的宣传。这两种精神的差异,也许就是理想与实际的差异。”他说:“在解放的时期,我们所发见的是个人价值。我们诅咒家庭,诅咒社会,要将个人抬在一切的上面,作宇宙的中心。我们说,个人是一切评价的标准;认清了这标准,我们要重新评定一切传统的价值。这是文学,哲学全盛的日子。……社会科学虽也被重视,而与文学、哲学相比,却远不能及。……三四年来,社会科学的书籍,特别是关于社会革命的,销场渐渐地增广了,文学、哲学反倒被压下去了;直到革命爆发为止。”朱自清:《哪里走?》,《一般》第4卷第3期,1928年3月5日。他道出了当时绝大多数新文化知识分子对现实的惶惑和忧虑。1928年之后,新文化知识分子面临多种选择。血腥现实面前的政治选择姑且不论,局势的急剧变化也使文化改革遇上瓶颈。五四思想文化启蒙思路,在严酷现实面前,显得空洞、高蹈,有失迫切的现实感。何去何从,正处进退两难之境。1928年革命文学运动的掀起,文学工具论的张扬,几乎撼动了五四“人的文学”的基本价值根基。“人的文学”观念在新的形势下也发生内涵的质变,经历了一个更为复杂、迂回、多种意见相抗衡的重建时期。在这种背景下,第二个十年的新文学批评和研究重新起步。
这是一个群龙无首、多元共生的时期。不同文学观念在抗衡中并没有互相取代,而是各行其是。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带来了新文学实践的多元形态:繁杂的、多面的、多层的,多方砥砺共生的。直至全面“抗战”爆发之前,新文学并没有形成大一统的局面,它是开放式的,在外部环境与内在坚持的互动中耦合生成。这一生成过程并非清晰的、线性的,充满目的性和必然性的,而是错综的、迂回的、多线头的,充满偶然性和随机性的,一种过程性、细节化、多元互动的垒建和确立。将1928—1937年的文学批评研究摆在这一格局中,才能真正回到历史的原本状态,回到文学批评研究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形中。
现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历史研究本属于学术史的问题。但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事之秋的中国,文学为社会革命、文化运动所裹挟,纯粹的关于文学的学术批评研究很难存在,政治社会环境对于文学始终是一种制约和规定,甚至从思想观念到方法方式主导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研究的方向。政治观念与学术观念相缠绕,构成这种研究的特色,这其中,文学的社会学批评成为主流。充分考虑这种复杂性,考虑社会政治现实对文学的学术研究的全面渗透和制约,才能把握这段历史的真实底蕴。
导言
第一章重建地基:新文学理论批评的多元格局
第一节扭转与坚持:1928年之后的新文学生态
一、强势扭转:以清算五四作家起步
二、重新定义“文学”:革命文学理论的提出
三、自我反省:《地泉》五序言的调整
四、时代潮流裹挟下的各方坚持
五、文艺自由论辩背景下多元局面的确立
第二节确立新坐标:社会/历史批评引领主流
一、阶级论的登台:钱杏邨与革命文学批评
二、“为人生”传统的延伸:茅盾的社会/历史批评
三、“左翼”文艺批评路线的形成:从瞿秋白到冯雪峰
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落实:从胡风到周扬
第三节站在自由的角度:新文学理论批评的另一面
一、呼吁文学纪律:梁实秋的文艺理论
二、建构诗学理论:从朱光潜到梁宗岱
三、以个人的方式介入现实:沈从文的文学批评
四、我说我话:李健吾、李长之的体验式批评
五、新文学学理研究的开端:朱自清的《纲要》
第二章“作家论”热潮中的作家经典化实践
第一节“鲁迅”热点、“鲁迅”定位及其经典化实践
一、 众声交汇中的“鲁迅”热点和“鲁迅”定位
二、走进深层:鲁迅作品的文本细读与艺术评论
三、小品文热中的“鲁迅”笔法和“鲁迅”象征
四、进入文学史:关于鲁迅的史学定位
五、盖棺之论与鲁迅学的起步
第二节自我阐释与他人论述:“周作人”的经典化构建
一、 唱和、生成:苦雨斋文化圈的自我彰显
二、论辩的效应:两种“周作人论”的交锋及协调
三、“一座孤傲的山峰”:小品文标杆形象的确立
第三节“作家论”热潮中的作家等级化实践
一、时代性思想性价值优先的“作家论”主流
二、“作家论”写作中的几个典型个案
三、以“女”为群的“女作家论”
第四节为历史留“传”
一、记人叙事之风的流行
二、亦评亦传:关于作家的多重叙述
三、社会热点与传记写作:以“丁玲事件”为例
四、自传的史学意识和多样化实践
第三章新文学文体形式批评的美学规则构建
第一节小说文体批评的规则化实践
一、“现实主义”笔法在小说美学等级中的优势地位
二、从形式着眼:抒情小说批评的“艺术至上”取向
三、构建小说学:以“巴金”“老舍”“新感觉派”研究为例
第二节散文新秩序的确立
一、为现代散文溯源:散文秩序化的前期工作
二、文体包含思想:杂文与小品文的价值论辩
三、散文个案研究与个人的“散文史”
第三节新诗价值再衡定与20世纪30年代的新诗批评
一、诗论诗学的多元交汇和诗群的理论表达
二、 诗评的参与:诗的观念开拓和规则确立
三、中国诗歌会理论批评的另辟路径
第四节戏剧批评和研究的起步
一、超越或推进:戏剧运动的理论探讨
二、新剧批评的多元形态
三、规范与反规范:“曹禺”现象讨论及戏剧范式重建
第四章“史”的构建与新文学的知识图谱确立
第一节撰史:新文学的秩序设计
一、初期新文学撰史的两种框架:运动史与创作史
二、新文学运动史的率先引领
三、 梳理细节:新文学创作史的艺术倚重
四、 大学课堂上的“新文学史”
五、保守主义者的另建规则:钱基博的撰史
第二节专题研究:新文学历史化、制度化的初期实践
一、 专题史研究的立场和角度
二、 社团、地域研究的历史构想
三、年度研究:编结历史时间之网
第三节《中国新文学大系》:绘制新文学的历史图景
一、搭建历史框架:理论、史料集《导论》的铺排
二、从不同角度切入:三卷小说集《导论》的各有说法
三、构筑新文学多个侧面:散文、诗、戏剧诸集《导论》的叙述
四、“选本”的历史考虑与个人角度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