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2018年11月召开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论坛演讲辑选。书中的演讲内容站位高、立意远,演讲人皆为国际国内的著名大家,是中国乃至全球工业及科技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其观点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充满真知灼见,对当下及未来的智能网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人工智能、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战略性论述,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对推动相关各领域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尤其适合高科技工业各领域的研究人员和高校高年级学生进行阅读及参考。
本书是2018年召开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论坛演讲辑选,主要围绕“创新·智能·绿色”的会议主题,分部市论坛、发展论坛、科技论坛、行业与企业论坛四大板块。本书是工博会论坛演讲辑选系列的第九本,汇集了第二十届论坛具有代表性的嘉宾演讲内容。2018年适逢工博会成功举办二十周年,所以本书特别增辑了工博会二十周年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工博会发展历程。
坚守开拓 传承创新 追求卓越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二十年总结
传承积淀
2018年9月5日上午,第20届工博会正式拉开帷幕,这标志着工博会已走过了20年的不平凡之路,迎来20周年生日。20年来,工博会按照当初设想的定位目标,在坚守与开拓,传承与创新中实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会展品牌,成果丰硕。
第一、工博会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对助推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上海城市核心功能快速提升意义重大。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工博会20周年。40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20年的工博会见证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奇迹。作为我国唯一以中国冠名、没有地域名的、历史最长的工业展会,工博会在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孕育而生,又助推了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工博会是我国现代工业对外展示、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舞台,为促进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经贸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工博会20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较增长了13倍以上,产值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机电产品出口扩大了17倍以上。众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制造领域最新成果,如神舟5号返回舱、长征运载火箭,中国商飞ARJ、C919、北斗导航等,都曾亮相工博会,甚至首展首发。工博会已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声”和展示的平台,不仅集中展示了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制造实力和创新能力,还集中展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模式与方向,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工博会汇聚了全球制造业的最高水平设备、最尖端技术、最及时信息,为促进中国与全球制造业创新链、价值链联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工博会举办的20年,中国制造加快融入全球制造体系,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许多国内企业借助工博会平台走向世界,如上海电气、依图科技等企业通过工博会,让世界了解了其最新产品、最新技术以及制造能力,从而了打开外海市场的大门。与此同时,很多境外企业也通过工博会展示最新技术产品,寻求合作、开拓中国市场。如西门子、博世等纷纷携其最新研发产品、项目参展工博会,促进了技术、产品、服务的交流与合作。
工博会在助推我国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打响品牌,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的同时,也对上海城市核心功能的提升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上海作为工博会的举办地,是工博会效应的孕育地和辐射源。工博会所展示的制造精品,是“中国制造”、“上海制造”品牌的重要体现,工博会所发挥的会展、交易、论坛交流等功能也是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创中心等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组成。工博会不仅丰富了上海城市核心功能的内涵,而且有力支撑了城市核心功能的建设,已成为了上海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第二,工博会在传承与创新、积淀与开拓中走过20年的不平凡之路,成绩斐然,为中国展会塑造国际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积累了宝贵经验。
今年是工博会20周年。20年来,工博会始终紧扣“西有德国汉诺威工博会,东有中国工博会”的定位目标,秉承初创理念,坚持创新发展,久久为功,不懈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壮大,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展示面积从首届的1.5万平方米增加到本届的28万平方米,翻了近19倍;展位数从514个扩大到1.3万个,翻了25倍;参展企业从412个发展到2500多个,翻了6倍。工博会成长的过程是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的过程,为中国展会塑造国际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坚持国际化方向,着力提升展会能级。国际化是工博会最为宝贵的经验之一。举办之初,工博会就坚持国际化视野办展,从亚洲视角、全球视角制定了定位目标,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始终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从高处着眼,从低处着手,谋布局,找差距,创新思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创造了今天的成就。工博会的成长始终坚持提升国际化影响,不断拓展境外参展企业、参展商以及专业参展人员的规模。20年来,工博会境外参展企业、境外展商参展面积大幅提升。从1999年的27家共43个境外摊位参展,到去年第19届工博会,全球有28个国家和地区的2600多家展商参展,境外展商参展面积占比达30.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博会的发展始终致力于打造国际化平台。工博会成长的20年是其功能不断拓展,能级不断提升的20年。工博会已从最初的,以成果展为主的展示功能,发展成为集展示、交易、评奖、论坛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功能更加齐全,效应持续放大。
二是坚持专业化方向,着力提升展会质量。专业化是体现展会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灵魂。工博会20年来,始终致力于提升展会的专业化水平,其专业化发展之路主要体现三方面:其一,致力于展示最好的专业化制造水平。20年来,工博会围绕展示高新技术成果这一主线,不断提升展示产品与技术的高端化、新兴化水平,吸引境内外参展企业把最新技术、产品和设计到工博会上展示交流,甚至是首发、首展,工博会已逐渐成为引领世界工业创新与发展的风向标。其二,致力于打造特色的专业化品牌展区。特色专业化展区是展会专业化水平的呈现载体。20年来,工博会坚持综合展览和专业展览相集合,并着力在专业展区设置、专业化场馆更新,专业化会展功能探索等方面下足功夫,不断精耕,目前已经形成可“9个专业展区+展示专区”的格局,并塑造机器人展、人工智能展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化品牌。其三,致力于追求高水平的专业化运作方式。工博会在探索发展中,一方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升专业化运作水平,成立了专业化的东浩兰生会展公司主要负责工博会运作;另一方面通过与领先的展会机构合作,学习借鉴专业化运作的先进经验。工博会先后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机构合作,在专业化运作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三是坚持市场化方向,着力提升展会效率。尊重市场规律、满足市场需求、创新市场机制是工博会不断壮大的重要经验之一。20年来,工博会不断强调尊重市场规律办展,顺应制造业、会展业发展的趋势特征,在展区设置、场馆布置、会展功能等方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展区设置方面更加体现产业链、创新链的联动特点,更加体现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律。会展功能方面更加突出从展示功能向展示、交易、论坛等多种功能延伸,体现会展业的功能复合趋势。工博会也不断强调服务企业市场需求办展。能否给参展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是决定展会吸引力、影响力强弱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工博会在筹备期间,不断强化目标参展企业的市场需求导向,开展了大量的市场调研与征询,了解参展企业在目标客户、产品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推介与路演,为参展企业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不断增强工博会的吸引力,提升了工博会的影响力。工博会还不断强调创新市场机制办展。作为政府发起的展会,20年来,工博会不断强调市场化机制创新,着力激发展会内生活力。目前,工博会已从“政府主办、企业承办”的办展机制逐步发展成为“政府主办、协会协办、企业承办、市场运作”的办展机制,展会机制不断优化,充分发挥了市场的驱动作用,更好地发挥了政府的指导作用。
四是坚持品牌化方向,着力打造展会标杆。品牌化是提升展会国际影响力的必由之路。然而,品牌的塑造与认可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20年来,工博会闯出了一条特色的品牌化发展模式。其一,始终在追求品牌中坚定发展。高度决定格局,方向决定布局。工博会在谋划阶段就将打造国际一流展会品牌作为追求目标,以向国际一流品牌看齐来激励自我发展,以向国际一流品牌学习来引领自我发展,以更高要求塑造更高标准,实现更快跨越。2009年,工博会用了10年时间,通过了国际展览联盟UFI认证,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其二,始终在塑造品牌中提升发展。20年来,工博会通过扩大会展规模,提升展会质量、拓展展会功能等途径“多管齐下”塑造品牌,品牌影响力和含金量不断提升。一大批世界制造业最新产品、技术在工博会上首发、首展。成为我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具有评奖功能的展览会。2001年以来,工博会授奖总数达到650个。在品牌塑造过程中,工博会的规模、质量、能级不断提升。其三,始终在强化品牌中卓越发展。目前,工博会已成为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有影响、最具权威的装备制造类大型国际品牌展之一,国际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已基本实现了“第二步发展目标”。在强化品牌影响过程中,工博会以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和品牌化的“四轮驱动”,不断增强展会平台功能,不断提升展会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追求卓越发展。
回首工博会20年历程,工博会开辟了一条中国展会登上国际舞台的成功之路,并积累了大量经验。工博会的成绩与经验的取得,最最关键的是得益于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中央主办单位和相关部委的指导帮助,协办单位的通力合作,承办单位的不懈努力。
同时,经过20年的发展,工博会从以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为主的区域性展会成功实现了向全国性、国际性大型展会的跨越,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水平不断跃升,“西有汉诺威,东有工博会”的势头更加明显。但与汉诺威工博会等国际一流工博会相比,中国工博会在境外企业吸引力、综合平台功能、办展精细化水平、展示产品科技含量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面向未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工博会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三步走”的定位目标,紧扣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战略布局,紧密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进一步促进中国制造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进一步助力“上海服务”、“上海制造”品牌的打造,上海发展平台新高地的建设,努力打造成为具有世界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的工业博览会。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论坛部
执笔: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城市处
王丹 柴慧
一、部市合作论坛
新融合,新动能!·改革开放40周年,制造业国际合作·科技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新融合,新动能!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我们在行动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王江平
2018年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作为第20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主题为“新融合、新动能”,是共同探讨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大会,针对性很强。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信息通讯等技术与产业的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正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已成为各国共识。中国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并将其作为解决交通安全、道路拥堵、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重要的手段,作为推动汽车产业技术变革和转型升级的战略突破口。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沟通协作,统筹推进顶层设计、协同创新、标准法规等工作,积极务实地推动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和产业加快发展的步伐。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在统筹协调方面,推动成立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车联网发展专项委员会。通过委员会强化统筹产业发展,发挥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协调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研发、标准、测试等公共服务,组织开展5G技术在车辆应用上的研发和验证,批准5G和车联网的实验和使用,率先发布5G系统在中频频段的使用规划。
在支持创新方面,委托汽车协会组织行业力量编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指导;推荐组建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加快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的建设;搭建上下游及行业间平台,在互联网、黑高机、新一代款待无线通讯网等重大专项中对车载操作系统、5G技术研发等高新技术给予支持。
在标准规范方面,发布《国家车联网体系建设指南》,成立全球汽车标准化委员会智能网联汽车分标委会,加快国内重点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全面参与国际标准法规的制定和协调,会同公安部、交通部联合出台《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编制发布《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规程》。
在测试应用方面,支持上海、北京、重庆、浙江、吉林长春、湖北武汉、江苏无锡等地区建设智能网联测试示范区。目前,上海已经完成两百多个测试长远前景开放道路的V2X测试环境一期建设,北京已完成12.8公里开放道路改造,并面向全球开展智能驾驶测试的验证服务,重庆已搭建LTEV测试基站与智能交叉路口的基础设施。
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通过产业性能、科技革命和产业科技革命大力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对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十分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中国行业协会主管部门,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和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强化技术创新。
在创新驱动、安全保障、标准引领、环境营造上狠下功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在创新驱动方面,加快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的突破,推进新型构架实际、传感器的融合,抓好5G通讯技术在汽车上的测试与应用;在安全保障方面,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安全、防护的实际,构建包含预测、防护、检测、响应等信息安全的保障体系;在标准引领方面,加强自动驾驶技术、测试验证、信息安全等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构建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标准体系;在环境营造方面,推动适用于智能网联汽车标准法律法规的制定,制定促进研发和推广应用的支持措施,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的智能化改造,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和硬环境。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一项跨产业、多技术融合的行业,需要全世界各国加强合作、协同推动。一直以来,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地加大。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是全世界最为开放的市场之一,几乎所有知名国际汽车集团在中国都设有合资企业或者独资企业,且获得了良好的商业回报。
今年,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特别是汽车产业的开放力度,主动降低汽车产品进口关税,制定汽车产业对外开放的《外资投资限制时间表》,放开新能源汽车专用车外资的股比限制,再过几年中国对汽车产业的开放度甚至可以说是零门槛。
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核心承载区 提升嘉定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
上海市嘉定区委书记、区长 章曦
嘉定地处上海西北,是长三角重要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也是江南的历史文化名城。800年文明源远流长,这里有上海最古老的树,有江南最大的孔庙。2017年嘉定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嘉定又是现代化的科技城,早在1958年就被命名为“上海卫星城”,2015年又被上海市委、市政府确定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这里聚集了11个国家级科研院所、7所高校,50多名院士以及两万多名科研人员,人才总量超30万。
嘉定坚持以科学引领科创,以科创引领产业,努力打造长三角地区的创新成果转换地。嘉定还是国际汽车城,1958年上海首辆国产轿车就诞生在这里,改革开放后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也落户于此,2010年市委市政府在嘉定启动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嘉定调研时,对汽车城发展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将嘉定建设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制高点,在国际上要有一席之地。
十多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围绕“制高点”和“一席之地”的嘱托,努力推动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嘉定已成为全国单体城市中汽车产业规模最大、研发水平最高、产业链最完整的区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汽车产业规模能级持续壮大。嘉定集聚了上汽大众等300多家整车和零部件的企业,100多家的企业研发机构,形成了涵盖生产制造、研发设计、销售贸易、文化体育博览、人才培养等在内的汽车全产业链。2017年汽车产业实现产值4358亿,同比增长了12%。2018年1月至8月已实现产值近3千亿。
二是对未来汽车产业实现超前的布局规划。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嘉定已创建为国内唯一的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EV CARD环球车享已成为最大的分时租赁公司,运营汽车3万辆,注册会员超200万人;在智能网联方面,国内首个智能网联示范区落户嘉定。2016年建设封闭测试区,成为场景最丰富、设施最完善的测试平台。截至目前已完成200多个测试场景的建设,累计为40多家国内外企业提供超过450天次、5000小时的测试服务。2018年3月,又率先规划了国内首条开放测试道路,路长5.6公里,上汽企业获全国首个测批号牌,测试区域已由小路考向大路考开发。
三是汽车城产业融合日趋成熟。不仅有中国F1赛车场、专业汽车博物馆以及汽车博览公园,还有全国排名第一的同济大学汽车学院。2018年上海汽车文化节吸引将近20万人参与,汽车已成为嘉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嘉定有一大批优质功能性项目,区域魅力也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汽车人”来嘉定生活、发展。目前,嘉定的各类汽车人才数量已超2.5万。
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是低碳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成为重要突破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打响“四大品牌”、提升城市能级及核心竞争力做出战略部署,明确打造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上海世界汽车产业中心,为汽车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我们按照中央市委的决策部署,全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城市高品质、治理高水准的创新活力之城,让嘉定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汽车作为嘉定最具代表性的优势所在,是我们最有基础、最有能力,也应当有所作为、更大作为的产业。2018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上海首辆国产轿车在嘉定诞生60周年,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再出发”的勇气和决心,加快打造上海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核心承载区。
一是要提升价值链。不仅是在产量、体量上,更是在含金量上,推动汽车制造发展,提升汽车制造能级,进一步巩固、放大产业优势。同时,要增强汽车制造能力,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推动汽车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提高汽车制造的水平,鼓励、引导汽车企业提升产品及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助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二是要突破创新链。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汽车产业的风口站稳。在关键技术上求突破,充分发挥各类机构以、及全球智能网联汽车连亚洲秘书处的作用,强化汽车产业尖端领域研发;在行业标准上谋引领,提升中国在世界汽车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2017年推出的专注于汽车企业方面的创新评价项目《汽车企业创新安全指数》,进一步激发我们汽车企业的创新活力。
三是要开放资源链。秉持开放共享的姿态,在协同中释放发展潜能。一方面要吸引世界知名企业到嘉定投资发展。争取更多外资研发中心和制造项目落地,加快推动汽车产业再创新、再升级;另一方面要强化区域协作,加强与周边长三角地区、兄弟城市的汽车产业合作。通过突破地域、区化壁垒,促进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不断提升汽车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
四是要拓宽产业链。智能网联汽车跨界融合趋势日益明显,涉及多个领域、多项技术。我们将着力在制度供给上创新突破,搭建各类开放共享的功能性平台。构建更加丰富、更加符合汽车未来发展方向的集群生态。让不同领域的企业交流互动,不同专业的技术渗透融合,积极促成未来汽车产业发展有效的“化学反应”。例如智能传感领域,这也将对智能网联企业具强大的支撑作用。
五是要优化服务链。充分发挥政府“店小二”的作用,在服务企业和人才上要努力做到有事必到、好事想到、说到做到。为汽车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大力推动政府服务一网通办,打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孵化器方面,汽车创新港已发起成立中国汽车创新孵化联盟,集聚了24家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项目辅导、人才发展、资金对接等全方位服务;在行业交流平台方面,引进了世界汽车工程师联合会等国际知名的行业交流、机构,帮助我们创业者获得更多前沿信息。此外,通过不断提升城市配套功能,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方面提供与中心城区品质一致的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创新创业者可在嘉定安心工作,家人可在嘉定舒心生活。
智能网联开启了新时代,拥抱智能网联,拥抱未来。希望职能网联汽车大会能交流创新思想,深化合作,共同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贡献新的力量和智慧。我们也热忱欢迎来自全球的优秀企业家来嘉定投资兴业,携手开拓智能网联汽车这片广阔的新蓝海。我们将全力构建汽车产业的良好生态系统,为智能网联汽车蓬勃发展提供适宜生长的土壤和广阔生长空间。
……前 言 7
坚守开拓 传承创新 追求卓越 8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二十年总结 8
传承积淀 8
一、部市合作论坛 11
新融合,新动能!·改革开放40周年,制造业国际合作·科技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11
新融合,新动能! 12
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我们在行动 13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王江平 13
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核心承载区 提升嘉定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 15
上海市嘉定区委书记、区长 章曦 15
智能网联的核心技术与发展状况 18
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积丰 18
融合创新 知你智行 22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陈志鑫 22
欧洲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与发展举措 25
世界道路协会ITS分会主席 法国国家路网研究院人车路互动实验室前所长Jacques Ehrlich 25
用安全·解锁未来 29
上海银基信息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单宏寅 29
制造业国际合作,开放共赢 32
深化合作,开放共赢 33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 周波 33
达索公司与中国 34
法国达索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 Florence Verzelen 34
飞利浦的中国故事 36
荷兰飞利浦照明全球副总裁 Harshavardhan Chitale 36
现代汽车的发展成果 40
现代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秀福 40
科技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43
促进新旧动能的持续转换,做强做优中国制造 44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王江平 44
走向新一代智能制造 47
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 周济 47
以科技创新促进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52
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 李平 52
英国的产业战略和移动的未来 56
英国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首席科学顾问 John Loughhead 56
人工智能助力医学发展 59
比利时皇家医学院主席 Danielle BALERIAUX 59
二、发展论坛 61
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助力长三角三省一市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创新智能技术,引领制造未来 61
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 62
长三角协同发展联盟成立意义重大 63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阮青 63
携手合作,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65
中国开发区协会秘书长 关嵘 65
对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的几点想法 67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吴金城 67
共享创新绿色,推动开发区协同发展 70
安徽省商务厅开发区协会会长 吴贻敬 70
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成立意义重大 72
浙江省商务厅开发区处副处 调蔡丽 72
协同共赢开创长三角开发区合作新局面 75
联盟首届理事会名誉主席、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开发区协会会长 刘家平 75
助力长三角三省一市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 78
品牌联动、区域合作、产业聚合、产承融合 78
上海地产闵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志雄 78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能力指数研究报告 80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曾刚工作室(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 曾刚 80
携手长三角,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83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上海市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主任 吴磊 83
长三角协同发展,共同打造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高端产业集群 84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主任、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 戴柳 84
机器人产业生态体系及区域现状研究 87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之江实验室主任、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协会会长朱世强 87
充分运用长三角优势 建设智能制造新高地 92
上海新时达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蔡亮 92
创新智能技术,引领制造未来 94
工业互联网在制造业的应用 95
美国工业互联网联盟(IIC)联合主席 林诗万 95
工业互联网发展态势 99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续合元 99
数据智能、工业互联网 103
联想集团副总裁 田日辉 103
智慧工厂的今天和未来 107
Intel IOTG VP 克里斯汀·博尔斯 107
工业APP与工业互联网平台 110
走向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 赵敏 110
上海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与机遇 113
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 费海平 113
三、科技论坛 116
院士圆桌会议 116
王建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党组书记、院长,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16
李建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专家委员会召集人 116
李儒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SULF)项目负责人,研究员 116
陈和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原主任、国家“十二五”重点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指挥部原总指挥 116
陈赛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 116
约翰?埃利斯(John R. Ellis)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伦敦国王学院Clerk Maxwell讲座教授 116
关于推进大科学装置整合集聚 早日建成世界光子科学高地的建议 137
四、行业与企业论坛 141
工业互联网与全面质量管理 141
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促进实体与数字经济融合 142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姚雷 142
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的重点和路径 149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周剑 149
工业互联网与企业创新 160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信息管理中心 李红 160
数据智能推进智能制造 165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宁德军 165
互联网+全面质量管理 169
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王金德 169
五、论坛综述 172
加强前瞻布局,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协同创新 173
——2018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观点综述 173
深化合作开放共赢 176
——改革开放40周年制造业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观点综述 176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179
——2018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观点综述 179
助力长三角三省一市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 ——第七届中国机器人高峰论坛暨第四届CEO圆桌峰会 182
创新智能技术,引领制造未来 185
——2018国际工业互联网大会观点综述 185
共建联盟,协同发展 188
——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成立大会暨协同发展论坛观点综述 188
大科学装置集群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191
--2018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论坛院士圆桌会议观点综述 191
聚焦标准化规范聚力品牌建设 194
——2018“品牌建设与标准化”国际研讨会观点综述 194
无人驾驶,驱动未来 196
——2018无人驾驶技术发展趋势论坛观点综述 196
推动质量变革,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199
——数字化时代的质量提升与品牌创新论坛观点综述 199
后记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