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海德格尔眼中的艺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2497820
  • 作      者:
    (澳)芭芭拉·波尔特(Barbara Bolt)著
  • 出 版 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
收藏
编辑推荐
  海德格尔关于“艺术是什么”的思考密切相关,也使得今天的我们得到了他的相关性线索,因为这样的拷问也是当代艺术和艺术理论的核心问题。在现代主义自信中诞生的运动里,现代主义艺术家可以声称“这是艺术”,而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抛出这样的问题:“这是艺术吗?”,一切不再具有确定性。只有一个问题尚且存在,这个问题追随、浸染着海德格尔的精神,致力于“艺术是什么”的不断拷问。追随海德格尔,本书向读者提出的问题是:艺术仍然是我们理解自身所处世界的基本和必需的方式吗?还是艺术已经丧失了这种能力?本书无意提供答案,因为这与海德格尔的哲学精神相违背。海德格尔提出的问题,以及本书中所采纳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出发点,让我们思考我们自身的作品和创作实践,并推及思考当代世界中艺术的地位问题。
展开
作者简介
  芭芭拉·波尔特,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维多利亚艺术学院讲座教授。她是一个实践艺术家,她出版的著作有《超表达的艺术:图像的表现力》(2004)和《实践研究:创造性艺术查询方法》(2007)。

  章辉,江苏南京人。1998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语言学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中国药科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讲师,现任云南省美学学会理事、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滇中文化与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中国传统文化。在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次获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著作10部,主要有:专著《诗的魅力》《中国美学通史?第五卷》(合作),译著《情人词典》《图解后现代主义》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云南省省级课题2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海德格尔的文章一向都令人觉得艰涩难懂,但芭芭拉·波尔特在本书中却认为,海德格尔的作品清楚地体现了对艺术的引导性和引领性作用。本书围绕海德格尔的作品,用批判性眼光来评论当代艺术和艺术从业者。芭芭拉·波尔特在本书中大量引用了海德格尔的文章,其中包括著名的作品《存在与时间》,并提出了艺术在数字时代、技术官僚时代和后人类时代的思维方式。同时,作者还研究了国际艺术家作品的脉络,其中包括苏菲·卡尔、安尼施·卡普尔和安塞尔姆·基弗等。同艰涩难懂的海德格尔作品相比,本书更像一本海德格尔作品的指南手册。
展开
精彩书评
  在今天,随着“互联网+”,甚至是“万物联网+”热潮的兴起,我们审视艺术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艺术、技术甚至是科技的本质与意义再次被追问和思考的同时,全面地研究和解析西方著名思想家们的艺术观,可以更为深刻地从“高技术”崇拜的表象下,理解艺术本体以及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本套丛书的推出,不是为了回顾过去的艺术或文献的补充,而是提请艺术界同仁共同思考如何理解和看待今天乃至未来的新艺术。
  ——张夫也
展开
精彩书摘
  关于“存在”的含义有待于确切阐述。所以,我们要着眼于以下这些结构性的术语来讨论它。
  探究,作为一种探寻,必须提前得到探寻之物的引导信息。所以,“存在”的含义必须事先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所得……我们通常是在对“存在”的理解中展开我们的活动的。正是出于这种理解,既产生了“存在之意义”这一明确的问题,也激发了我们的意向,促使我们去构想“存在之意义”。我们不知道“存在”是什么意思,但即使我们拷问:“存在是什么?”尽管我们不能从概念上确定“是”意味着什么,但我们心里对“是”还是有所理解。尽管我们还不明了此一界限,但存在之意义依据某种界限被掌握和确定。因此事实上我们对“存在”的一般性理解还是模糊。(《存在与时间》1962:25)
  问题:
  重构海德格尔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对于以下读者来说似乎为时过早:那些刚刚接触海德格尔的人,或费力地去读他的第一手文本,并在理解其术语上寻求指导的人。这些术语来自海氏难懂的、老派的和晦涩的文章,它们是看似冗长和令人费解的循环,海氏以此设置了他的质疑和不断的拷问:什么是“存在”?什么是“虚无”?什么是“技术”?什么是“艺术”?或许看起来,更合适的提问是:“构建”海德格尔意味着什么?
  在他的文章《技术的追问》(1954)里,马丁?海德格尔为我们引入了“座架”的概念。在解释这一概念时,他把我们带回原始的德语词汇“Gestell”。他告诉我们,“Gestell”(座架)的意思是某种器械,并且以书架和书柜为例。他又告诉我们,“Gestell”还有骨架的意思。(《技术的追问》:20)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日常经验来理解领会海氏的话。例如,对一幅画或一个窗户来说,窗框(边框)这一结构使我们能观看到外面的世界。它为我们的视野设置了限制,也提供了边界。而我们熟知的骨架,为我们提供了支撑肉体并使之各安其位的构造,它使我们能在世上行走。因此,我们就能明了:“Gestell”是一种结构或器械,它为我们在世界上思考什么和如何思考提供可能性并设置限制。人类的感觉尽管如巨大、丰富的团块,但假如没有建构和理解世界的方法,也会毫无意义。这样,“建构”海德格尔就是为了提供一个结构,以帮助我们理解其哲学思想和著述。
  建构海德格尔的一种可行的方法是依据其个人的经历,尤其是他的德国血统,以及在战争期间作为德国弗莱堡大学教师的角色。在弗莱堡,他陷入了国家社会主世界中存在”的经验使我们能够理解“成为(人类)存在”是什么意思。这种对存在或生存的理解挑战并继续挑战着那种关于世界的科学性观点,倾向于使每一种事物(包括人类)都变为研究的客体。
  海德格尔“被抛”和“在世界中存在”的观念对以下长久以来的哲学信仰产生了质疑:我们只能通过对世界的思考(我们对事物的观念和表述)——来理解世界。自17世纪以来,当哲学家、数学家勒内?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格言时,这种观念已被普遍接受:在我们的生活里,唯一确定的东西就是我们能思考。对于笛卡尔和后继的思想家来说,我们心灵之外的世界总是可疑的,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我们能思考。这样一来,在我们的思考能力之外,我们便从不可能去确定某物或某人是否真的存在。海德格尔将此视为无稽之谈,他认为笛卡尔导致了一种错误转向。对于海德格尔来说,我们不会单独同我们的思想在一起,我们的存在无可逃避地与“在世界中存在”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我们“被抛”之中,我们总是早已受支配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此在,作为每日与他者共在,立于受他者的支配之中。”(《存在与时间》1962:164)用来描绘我们之存在的东西不能仅仅被降低为思想,而是必须包括我们对世界的意向和在世界中的行动。这就是我们建立的关系和我们处世的方式——既同人类,也同世上的其他存在物。只有通过与事物的联系,而不是通过对世界的某种客观看法,我们才能开始明白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对我们艺术思考来说,这种观念具有特殊的意义。海德格尔坚持认为,使我们人类有别于其他存在物——既包括自然物又包括人工制品——的地方,就在于我们拷问我们的存在,并对成为一种存在的意义感到疑惑。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意识到这种情况。生活中充满了“我们是谁”和“我们是什么”的疑惑和拷问。对海德格尔来说,对存在的拷问是他毕生事业中最核心的关注。
  海德格尔所做的每一个探寻,无论是对日常生活的分析,对现代思维的表现主义本质的分析,对现代技术
  的怀疑,还是对艺术作品的探究——都以这个核心命题为支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一种存在者的“存在”是
  什么意思?丹尼尔? 帕尔默已经注意到:自始至终,海德格尔的思想围绕着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存在的意义。……当海德格尔探究艺术的时候,他不是要将其作为人类经验的某种特定的和孤立的区域以判定其特性,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可能的线索来解读存在的意义。(帕尔默1998:397)
  即使是那些特别关注艺术的文章,例如《艺术作品的本源》(1935-6),也似乎是借此从事和探索“存在”
  这一主题。海德格尔并不关心艺术品本身,而是通过艺术品来关注存在者的“存在”是如何被揭示的。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和艺术的任务是推动思想运动。从我们自己的艺术实践和先锋派艺术模型的“运动”中,可以发现这个当务之急。海德格尔告诉我们,这种运动是不能从沉思性的或理论性的知识中得来,而是必须采取具体性理解的形式。这种具体性理解,是由我们在世界中打交道和应对世界引发的。尽管日常生活可以成为海德格尔研究的起点,但他从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他相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在我们的日常艺术实践中,我们受到世上“知”与“行”的习惯性方式的欺骗。他坚持认为,真正的思想“运动”出现于在危机中探索
  基本概念(而不是捍卫它们)。为了言说“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具备能力去充分地明确阐述这个问题。(《存在与时间》1962:24)
  海德格尔专注于“存在”和“存在者的存在”,它们看起来很抽象,并远离艺术家的“存在”。在我们从
  事创作、展览艺术作品,并试图以其谋生之时,拷问“存在”的问题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呢?从公开的引文中(摘自《存在与时间》),我们可以描绘出这样的图景:年轻而狂热的海德格尔在挤满学生的阶梯教室里高谈阔论,在“存在”问题上兜圈子,却不能进一步解释或认真讨论“存在”是什么。不过,这是对海德格尔的歪曲。他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可知的,我们总是在对“存在”的理解中行事。来听他这一鼓舞人心而充满热情讲座的热切学生们,大多数也恰是在对“存在”的理解中行事的,因为他的理论基于世界中存在的日常实践经验并以之为例证,来讨论我们周围的物和人。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第一章  艺术与生活
023 背景
025 电子邮件
028 此在
030 被抛
034 理解
036 日常生活
041 与他者共存
043 个体性差异
第二章  艺术、艺术行业和艺术作品
048 语境
052 艺术和“艺术世界”
054 艺术的本质
060 争执
063 大地和世界
067 解蔽
071 艺术的历史性
第三章  表象
074 语境
078 表象主义
080 与存在者的关系
084 世界图像时代
087 透视法
第四章  艺术与技术
095 背景
098 人类与技术的关系
101 座架
107 生产
第五章  实践知识
116 背景
118 应对
121 工具分析
129 寻视
134 艺术与非上手之物
第六章  后人类世界的艺术家?
139 背景
140 作为通道的艺术家
145 后人类的未来
148 共同招致与归功
156 重要交往
第七章  从美学到伦理学
160 背景
164 海德格尔的反美学主义
166 艺术的伦理性观念
168 美与真理
170 美学简史
175 一种伦理——美学?
第八章  艺术研究
181 背景
182 文化研究
184 科学研究
187 真理
188 研究程序
189 海德格尔对科学研究的辩论
193 艺术研究
196 “总在我们之间”
199 阐释或专论
结论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