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9502584
  • 作      者:
    张战等著
  • 出 版 社 :
    时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作者简介

张战,1968年生,河北张家口人,现任河北经贸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9至2001年赴俄罗斯国立莫斯科大学留学获国际关系社会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中国外交战略、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出版《国际政治关系中的宗教问题研究》(2009年)、《当代国际政治热点问题研究》(2016年)等专著;发表相关研究领域论文30多篇。2016年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思想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主持、主研省级课题多项。主持河北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政治学专题”研究。积极参加和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和论坛,发表一系列理论观点。

展开
内容介绍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深厚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文化渊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战略的实施是这一思想的实践基础。这一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提出和成型阶段、丰富和发展阶段、成熟和落实阶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包括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观、系统论等等,回答了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一终*性问题,一系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思想的要义是 “一个基点,一个中心,两只翅膀,五位一体”,即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基点,以联合国为核心,共建“一带一路”,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五方面全面施治,建设一个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大手笔、当前国际治理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响应和支持。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西方思想家“人类共同体”
  思想的演进流传下来的篇帙浩繁的西方文化典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关于“人类共同体”思想的论述。这些思想有的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显示出合理的精神内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注重吸纳西方文明的有益成分,这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中国特色,同时还兼顾有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世界特征。一、古代西方“人类共同体”思想〖*1〗(一)古希腊、罗马思想家关于“城邦共同体”思想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源头,古希腊、罗马不仅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它不仅包含了后世哲学的思想萌芽,而且还为后世共同体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共同体和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文明,共同体是和“城邦”这一术语紧密连在一起的,尤其是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在探讨城邦政体的形式时,都会从不同层面谈及共同体,一些共同体思想在其中得到别有深意的体现。人类向何处去,在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荷马时代已有了“答案”。在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诗篇中,他用“命运”和“宙斯”暗示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秩序。“命运”意味着带着某种普遍性的决定论,它表现为一种自然的、宇宙的运动规律,无须理智控制,独立于诸神与人类的选择之外。而“宙斯”则象征着一种道德力量,通过理智,部分控制和预测着世界,体现了超越常人之上的、可实现的、普世性的价值。荷马生动刻画了那个现实与理想若即若离的时代,也揭示了世界概念化中秩序与统一的局限性和冲突性。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挣脱了宗教与神话的桎梏,否定诸神在宇宙中的控制作用,主张由人类的伦理取而代之。面对城邦的衰落,主张以德治理城邦共同体,追求“善”和“正义”,只有在德治下的城邦共同体,人们才会拥有更多的自由,过上幸福的生活。柏拉图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对苏格拉底的思想理论进行了全面而系统阐释。柏拉图认为城邦共同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之上的,社会有了分工之后,城邦共同体才会出现。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共同体产生,人们想要获得更多的生活必需品,必须在共同体中才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经济交往,使他们聚集而居,聚集的居所就形成了城邦。柏拉图以正义作为共同体思想的基石,从探讨正义问题开始来描述理想城邦共同体,城邦中的正义就是城邦中的每个成员为了城邦的共同利益去做好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没有私欲和尔虞我诈,只有这样才是和谐的城邦共同体。他在《理想国》一书中认为,城邦是至高无上的,个人只有在城邦中才能生存,才能获得正义。古希腊的另一位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城邦共同体思想影响深远,他沿着柏拉图的思路和方法继续思考国家问题、政体问题和城邦的治理问题。在继承柏拉图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发展和创新,分析了国家起源问题。早在古希腊城邦政治时期,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就指出,政治性是人的天性,凡是不属于城邦的人,“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袛”,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界定,它都不能称之为人。亚里士多德沿着不同的思路,对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这一命题进行论证。第一是城邦至高无上。城邦是一个整体,每个公民是部分,整体一定大于个人,城邦是人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个人的价值完全依托于城邦这个共同体。城邦生活是古希腊人生存和生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城邦高于个人,个人要对城邦绝对服从。针对人的本性来讲,他认为全体先于部分具有必然性,而不是偶然。以人的躯体作为例子,离开了身体这一整体,手足也就不能称之为手足了,进而手足就失去了原本所具有的功能,从这一角度来讲,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功能,从而来说明个人必须处于城邦共同体之中。第二是人的社会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任何一个单独个体都不是自足的,仅仅依靠自身的能力是无法满足自我生存的所有需要,只有共同集合在城邦中,每个人的需要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一个单个的人过着孤独的生活并不是自足的,自足是指一个个体有父母、儿女、妻子以及朋友和同邦人。从以上论证中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人自打出生就有合群的天性,因而组成城邦具有必然性,人的本性具有社会性,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人来构成的。个人的非自足性的观点是亚里士多德论证人的社会性最具说服力的论点。第三是对良善生活的追求。针对以上对人的社会性的分析,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的出现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如果每个人都处于城邦中,那么他们的生活就可以获得完全的自给自足,然而城邦并不是仅仅为了满足人的生存才出现的,而是为了使人们具有更优质的生活。亚里士多德举例说明了这一观点,如果城邦的存在只是单单为了个人的生存,那么“野兽或者也可以有野兽的城邦了”,在世俗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野兽的城邦,因为野兽不具有人的自由意志,所以它们也就不可能组织起那种旨在优良生活的团体。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城邦即政治共同体的存在不能仅仅顾及人们的生活利益,一个真正的政治共同体必须以促进善德为目的,否则政治共同体就和军事同盟没什么区别。(二)中世纪的“宗教共同体”思想斯多葛派是古希腊罗马时代影响最为广泛的哲学流派之一,他们的政治主张适应了古希腊罗马时期帝国统治的需要,体现出了世界主义色彩,亚历山大大帝实现了这种政治统治。斯多葛派提出了自然法的思想理论原则,又将自然法过渡到了世界主义理论,明确提出了自然法是建立在人定法之上的理论,自然法是至高无上的法,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不能凌驾于自然法之上,人们都要以自然法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然法面前人人平等,所有人都生活在以自然法为前提的世界城邦共同体之内。斯多葛派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大的城邦,有一个总法规,一个法律,而这是自然的理性命令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由于不同城邦的存在,“他们的贪念和彼此缺乏信任使他们不能听从自然的律令,将这种律令赋予法律之名,不能有利于结成持有同样观念的共同体。所以国家是有总法规约的,而不只是对自然的普遍法律的补充,而这些不同城邦的法律只是对自然的正确理性的补充。”阿尼姆早期斯多葛学派残篇莱比锡:泰布纳尔出版社,1903III323斯多葛主义者的世界观念,对基督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罗马后期兴起的基督教受到斯多葛派的启发,早期带有世界主义色彩的基督教产生了“四海之内皆兄弟”观念,即人类是由上帝创造的,不论种族、性别都是上帝的孩子,具有共同的祖先,应当和平相处,互敬互爱,基督教义对西方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早在公元1世纪,基督教就在罗马帝国统治的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中产生,基督教会在宗教仪式中“保存了作为一种崇拜秩序、一种思维结构和一种生活原则的基督教文化的丰富传统。”\[英\]克里斯托弗·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M\]长川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38当基督教经过罗马帝国国教化以后,变成了西方用宗教指引灵魂和规范生活的工具,对基督教的信仰成为一种精神慰藉。自公元4世纪开始,基督教逐渐成为欧洲的秩序基础,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成为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思想武器,在欧洲取得了统治地位。基督教成为人的信仰和精神支柱,教会的权力达到顶峰之后,用对上帝的爱建立起精神共同体,基督教已作为一种宗教文化,融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之中。不论性别、国籍和信仰,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基本的平等性。对于基督教共同体而言,教徒是范围最广的基本成员,基督教徒的谦卑来自于对上帝造万物的信仰,认识到人的渺小,而上帝是超验全能。圣经中的两大骄傲,一是由德性产生的道德的骄傲,二是由知识产生的理性的骄傲,这两种骄傲不是从父来的,而是从世界来的。第一个是内化的自我心灵,第二个是外化的交际,这两个方面均以宗教天然连接为主要渠道,其一建立在个体与上帝连接的基础上,其二建立在单一个体与其他个体连接的基础上,凸显了宗教共同体的特点。宗教共同体中所体现出来的平等主义与仁爱精神也是现代基督教所倡导的。在人类早期,宗教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几乎所有的宗教活动都是团体活动。个人在宗教方面基本不具有任何力量,这就需要依靠集体的宗教仪式等,与所崇拜的上帝进行联系。宗教共同体带有神话时代的特点,它以自然而蒙昧状态存在。在基督教中,教徒的形成是所有人都与亚当相联系,都源于上帝之手,并依靠上帝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以爱为联结的。13世纪的神学家阿奎那,论证了教权高于政权,因为世俗政权除了丰裕的经济条件,维持和平,保持私有制以外,不能给人类以“与上帝同在天国享受永恒的快乐”。所以人间的国王,必须隶属于上帝在人间的总代表罗马主教。基督教共同体在欧洲的统治历经数百年,因其扼杀自由与科学,被后世历史学家称为黑暗的中世纪。人文主义精神打开了人类理性的大门,从而使得基督教世俗化,人们不再以无限敬畏和赞赏去面对神的救赎。二、近代西方“人类共同体”思想〖*1〗(一)但丁的“世界主义”思想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代的但丁,上承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思想,下启人文主义文化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侵蚀着封建统治的支柱基督教的根基,基督教内部的腐败也达到极点,罗马教皇的统治岌岌可危。基督教强调的“四海一家”观念被民族主义诉求代替,但丁幻想建立一个世界帝国,重现古罗马人的荣耀。世界主义思想是但丁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继承了斯多葛派和早期基督教的世界主义思想,但丁认为:“人类注定只有一个目的,因而人类就应该实行独一无二的统治,建立独一无二的政体,而且这种权力应成为君王或者帝王。由此可见,为了给尘世带来幸福,一统的政体或者帝国是必要的。”但丁论世界帝国朱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8在其代表作《论世界帝国》中,但丁认为,实现全世界全人类的和平幸福,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消除贪念,实现正义的统治,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世界性政体。他论证了只有贤才如黄金时代的罗马人才有资格管理这个世界政体,但丁认为这个世界政体的权力不需要通过教廷的授权,而是直接来源于上帝的,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政治和宗教平等、政教分离、反对教会干涉政治的观点。这一思想,对以后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丁认为世界帝国的秩序需要一个共同的准则来规范,这样才能保持世界的和平稳定,他分析了自己的自然法思想:“自然界的秩序需要公理来维持的,……自然界对万物的安排分明是根据万物本身的机能而定的,而公理这一基本原则也渗透到万物的本性之中。”但丁论世界帝国朱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43在《论世界帝国》中但丁政治观的落脚点是,发展全世界的人类文明,制止各地的战乱与纷争,消除人类本性的贪欲,实现和平,谋取全人类的幸福,发挥人的全部潜在才能。而实现这一切的手段是依靠一统的世界政体,运用总准则来统治地方政权。但丁的世界主义思想以正义观、法制观、自由观为核心,体现了他的价值追求和世界情怀,但丁认为“有了慈父般恩典,这一政体的光辉可以更加明亮地普照全球大地,而它就在大……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西方思想家“人类共同体”思想的演进()
一、古代西方“人类共同体”思想()
(一)古希腊、罗马思想家关于“城邦共同体”思想()
(二)中世纪的“宗教共同体”思想()
二、近代西方“人类共同体”思想()
(一)但丁的“世界主义”思想()
(二)“契约共同体”思想()
(三)康德“普遍历史观念”视域下的“人类共同体”()
(四)黑格尔的“伦理共同体”思想()
三、现代西方“人类共同体”思想()
第二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渊源()
一、借鉴西方“人类共同体”思想的合理内核()
二、中华传统文化渊源:天下大同与“协和万邦”()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共同体”的理论()
第三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背景()
一、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
二、当今时代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四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第一阶段:提出和成型阶段()
二、第二阶段:扩展和深化阶段()
三、第三阶段:成熟和落实阶段()
第五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特征()
一、逻辑体系()
二、主要内容()
(三)共同体建设的递进性、层次性的思想()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方略和总目标()
(五)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六)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的思想()
(七)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的责任和担当()
三、根本特征()
第六章“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三、“一带一路”建设的保障机制()
第七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
一、发挥观念和精神的力量()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步骤()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和合文化走向世界()
五、夯实社会民意基础:推进公共外交,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第八章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掣肘因素()
一、观念因素:国际认同抑或意识形态冲突()
二、文化因素:文明互鉴抑或文明冲突()
三、民族因素:民族主义抑或“新殖民主义”()
四、秩序之争:王道抑或霸道()
第九章中国国际治理思想的一脉相承()
一、“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继承与超越()
二、建立国际新秩序思想的发展()
三、共同发展思想的深化()
四、和谐世界思想的升华()
第十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