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宋:大结局珍藏版.5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511963
  • 作      者:
    阿越著
  • 出 版 社 :
    中国致公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作者简介
  1980年出生于湖南省涟源市,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四川大学中国史博士研究生,云南省作协会员。现居云南昆明。
  其代表作《新宋》全书近400万字,曾荣获2009年网络文学十年盘点十佳优秀作品、2013年“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铜奖等多种奖项,并入选2012年中国作协首届网络文学作品研讨会研讨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新宋》是完全尊重历史的故事,其中涉及许多北宋的真实历史,对宋朝的风俗、礼节、服饰、建筑、制度、科举、官场等细节都有历史考究。从皇宫到市井,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全景还原一个真实、有趣且好玩的宋朝。
  ◎《新宋》的内容包罗万象,作者通过严谨的历史考究与流畅的文笔,真实再现了宋朝的风土人情,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文武之学、朝堂纷争、战场厮杀、寻常生活等,均有涉及,全景还原了一个在历史上为“中华文明精神之dian峰”的宋朝。
展开
精彩书评
  被害死,看得一发不可收拾。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

  《新宋》非常好看,同时有效地克服了克罗齐的悖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陈福民

  一部红透网络的历史小说。
  ——四川日报

  《新宋》达到了“创世”的神效(上帝干了七天活,创造了人类和现实世界,而小说家干第八天的活,创造上帝没能创造的人物和世界)。
  ——《瞭望东方周刊》总编韩松

  《新宋》历史背景严谨度堪比金庸武侠,同时将其中的细节与悬念做得耐心细致,是一部 “新旧”两方面熔于一体的小说“新历史小说”。
  ——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

  他将那个时代描写得如此真实,以致于我的确认真想了很久;历史是否真有可能那样发展?
  ——《昆仑》《沧海》作者 凤歌

  我们站在已知历史的前面,可是作者却试图为我们描绘可能存在的历史的背面。
  ——《诛仙》作者 萧鼎

  小说将读者带到曾经繁华的宋朝,带着读者去探询历史上影响zui深远的变革。
  ——《中华再起》作者 中华杨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四章大安改制
  约半个月后。
  此时正是西夏大安四年十月中旬。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将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兴庆府附近都裹上了银装,这座矗立在白茫茫的原野之上的城池,雄浑之中又多出了几分英气。在兴庆府的王宫之内,夏主李秉常身着黑狐袍,正与一干亲信的臣子商议着犹豫了近一年的大事。
  “朕已决意,要仿宋、辽之制,改革国家之礼仪制度……”没有人知道李秉常为何突然下定了决心。事实上,连李清、文焕、禹藏花麻这几位素所亲信,并且一意劝诱夏主改行汉制的臣子,都觉得事情非常的突兀。三人在人群中无奈地交换着眼神。历来要行大事,都必须谋定后动,不除权臣,未专朝政,轻言改制,实是取祸之道。但是李秉常突然之间在更大的范围内,公开提出此事,却不吝于打草惊蛇。
  但是李秉常对这些似乎毫不介意,他苍白的脸上印出兴奋的红潮,正一厢情愿地沉浸于自己对未来的憧憬之中:“……宋帝用石越之策,改革旧章,宋因此而强;辽主学习宋制,励精图治,契丹中兴,殆始于此……我大夏虽小,然素与二强抗礼,今日之弱,全是因循守旧,若仿契丹之策,以宋为师,大夏中兴,指日可待!”
  宋朝与契丹的君主,都是那么的年轻,却都能让国家有如此成就,这一点就让年轻的夏主既惭且妒。景宗皇帝、毅宗皇帝时,白上国还是大陆西北让任何一国都不敢小觑的军事强国,传到自己手中,却没落至此,几乎有亡国之危!想到这一点,李秉常浑身的血液似乎都燃烧起来。
  是的,自己绝对不能再犹豫不决了。
  李秉常回避了梁乙埋的阻碍,他将梁乙埋长达半年之久的告病,当成了梁乙埋的一种妥协与退让。
  “朕要放手施为!”李秉常在心里对自己打气,“我不会比赵顼、耶律浚差一点半点的!”
  然而宫中群臣的态度,却出乎李秉常的意外。
  在他做了这番表示之后,十余个素来亲信的臣子,都陷入短暂的沉默中。
  死寂般的沉默,仿佛连殿外飘雪的声音都清晰可闻。
  李秉常一时间觉得十分的难堪,他的目光缓缓移过第一个人的脸上,但他目光所到之处,那些臣子无不将头垂下,避开他的目光。禹藏花麻更是一开始就垂下了眼帘,绝不看李秉常一眼;李清的嘴唇嚅动了一下,也终于垂下头去。他们对李秉常的这种冲动,既不满,又无奈。
  夹杂着失望的怒火,在李秉常的胸中点起,他的目光越来越狂躁,越来越恼怒。终于,他的目光移到了文焕脸上。这个宋朝的武状元,却没有避开他的目光,反而对视过来。
  “陛下!”文焕跨出一步,朗声说道,“臣以为改制之事,顺天应人,陛下之举,可称英明!”
  听到这句话,李秉常脸上露出一丝喜色。一瞬间,他觉得文焕果真是越看越顺眼。
  李清却不满地望了文焕一眼,出列说道:“陛下!臣以为此事过于急躁。臣敢问陛下,此事可曾与太后、国相商议?”
  “朕已亲政,国事当可独断!”李秉常盯着李清,语气变得严厉起来。他完全没有理会李清的用心,不知道李清是想给他留下一个回旋的余地,反而有一种被背叛的愤怒。
  “陛下!”李清跪了下去,顿首道,“臣之忠心,可表日月。然而天下之事,欲速则不达!请陛下三思。”
  “李将军此言差矣!”一直不曾表态的禹藏花麻,终于开口,“以宋为师,推行汉制,革新国政,亦是李将军之夙愿。陛下之举,实是英明。我大夏虽居西陲,然好礼慕义,崇儒尚文,国家典范,皆出先贤,岂可永久自居于蛮夷?况辽主师宋而强,宋朝变法而兴,若大夏故步自封,必有亡国之忧。臣虽不才,愿为陛下马前卒!”
  禹藏花麻说完,朝李清挤了挤眼。其余群臣,眼见这般情势,再也不敢多说什么,连忙纷纷表示拥戴。李清眼见着李秉常眉开眼笑的神情,又见着禹藏花麻与文焕的眼色,不禁在心里叹了口气,暗暗道一声:“博一把罢!”也跟着大声说道:“陛下英明!”
  次日。
  兴庆府大朝会的朝钟撞响,在国相梁乙埋缺席的情况下,夏主李秉常身着汉服上朝,正式下诏,自即日起,大夏国罢废番礼,改行汉制!
  此诏一下,梁乙埋在西夏的实力便展现出来了——殿中立时便有半数以上的官员,长跪不起。他们借着夏景宗元昊的名义,反对李秉常改行汉制。还有三成的官员则彷徨不定,心存观望。真正支持李秉常改制的,连二成都不到!
  李秉常勃然大怒,命令武士将这些官员全部撵出正殿。并颁下严旨:五日之后再次朝会,有敢着番服者,即斩!
  同时,李秉常又向全国颁布诏令,申明西夏从此要推行着汉服、行汉礼、习汉文、开科举、建学校、办报馆、整军队、轻赋税、和邻国、通互市九项大的改制措施。至于其小的条目则更是内容丰富,前三项不论,如开科举、建学校,就包含奉儒教为国教,开创明理、格物、武学诸科,而军事学校更是重中之重;整军队一项,则是要将西夏军队,分成御围内六班直、羽林军、部落军三种,要重建一只以骑射为主、正军人数在五万左右、装备精良的精锐羽林军,以此为西夏军事力量的核心,并且要仿效宋朝创建卫尉寺,将监军一职彻底职业化,并且深入至每个部落的百夫长一级;而轻赋税一项,则是规定西夏将用五年时间,逐年减轻赋税徭役,最终确定十一税的比率,并保证服兵役的户口税率再减为三十税一;和邻国、通互市则是向宋、辽同时称臣,与吐蕃议和,以推进双方的贸易,并缓解边境的危机,同时向西扩张掠夺,以弥补在东面的损失……
  史称“大安改制诏”所提出来的措施,平心而论,若西夏果真能顺利施行,恢复国力并且一举进入完全的文明时代,也绝非没有可能。
  但是这么多的措施,想一次推行下去,没有一个极其强势的君主,是绝不可能的。而且西夏君臣,无论是李秉常,还是李清,抑或是禹藏花麻,或者是反对者的梁乙埋与梁太后,都缺少宋朝君臣的财政概念。而唯一略微有点儿财政观念的文焕,用心却并不纯良。
  将西夏国内极其沉重的赋税降低,以缓解百姓负担,本意上是好的,但是此举却足以让西夏的财政在短期内破产——除非他们能同时掠夺到大量的金银;而且,西夏更多的普通百姓受到的最残酷的剥削,不是来源于国家,而是来源于部落首领与贵族、地主,这一点上李秉常无能为力——他并非辽主耶律浚,辽国在内战中,许多贵族被清洗,从而使国家直接管理的户口增多,贵族统治的人口只占到少数。而且辽国地域宽广,辽主仅仅以契丹、奚、汉三族为统治基础,便可以毫无顾虑地将财政压力转嫁到其他部落头上。这两个原因,使得辽主可以大胆地减轻百姓赋税,以收买民心,恢复国力。所以,尽管李秉常的这一举措是向辽国学习,但是因为两国情况完全不同,导致这一措施在西夏将要面临极其巨大的困难。除非李秉常有能力在短期内将西域完全征服,将那里掠夺一空或者另有敛财良策。否则,他其余所有的改革,都是要钱的,仅仅依靠通互市这一个利源,绝不可能支撑起这么庞大的改革措施。
  据说石越得到“大安改制诏”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西夏国库到底有多少钱啊?在推算出西夏财政状况可能好过宋朝,但不可能太富裕之时,石越便开始怀疑李秉常找到了一条金脉。
  但不论如何,大安四年的冬天,李秉常与他的亲信臣子们,却是抱着极大的热情,想要推行他们的改制的。
  “胡闹!胡闹!他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太后!”梁太后拍着桌案,身子气得直发抖。
  她儿子想行汉礼的风声,她的确早就听说过。但是这么久没有动静,本来她都快认为李秉常已经死了这个心了,但不料两天之内,李秉常就突然闹出这么大的事情来。而且,事先根本就没有询问过她的意见。
  “背典忘祖!”梁太后气急攻心,说话都有点儿哆嗦,“来人!来人!去叫皇帝来见我!”
  “太后息怒。”嵬名荣低声劝道。
  “你说,你说!我们好好的胡人,却要穿汉服、习汉文、行汉礼,景宗皇帝在九泉之下,也不得瞑目!”梁太后指着揉成一团的“大安改制诏”钞本,这个一向都胸有成竹的女人,都不禁痛心疾首。
  “太后……”嵬名荣犹疑着。
  梁太后望着嵬名荣的神色,道:“有话就说!”
  “依臣之见,这改制诏书,也未必一无是处。”嵬名荣硬着头皮说道,李秉常的这份诏书的内容,对许多西夏人来说,并非没有吸引力,“国中如今议论纷纷,众人都觉得诏书之策虽小有不妥之处,但大体确是良策,不过怀疑能否实行罢了。”
  “连你也糊涂了!”梁太后指着嵬名荣骂道,“你看看这些事情,我大夏做得,可南朝也做得!我大夏论人口土地,还比不上南朝一路!果真行此策,我们凭什么与南朝相抗?我大夏之根本,是胡俗!只有这一点,南朝永远也比不上。南朝养一个骑兵,花费数千贯,尚且未必是善战之士,我大夏却不要花一文钱!若果真崇儒尚文,不出数代,风俗变更,南朝不费吹灰之力,便可灭我。真是糊涂啊!”
  “但现在依守旧章,也有亡国之危。”嵬名荣一时也判断不了究竟谁对谁错,只得据实直言,“况且人心皆以宋朝为强国,人人皆道要师宋自强……依臣之愚见,太后莫若静观其变。主上也不是一两句能劝过来的……”
  “劝不过来也要劝。别的我任他去做,不过行汉礼、着汉服、习汉文、办报馆这四项,却一定要废。学校可以建,但是要教也只能教番文的。”梁太后咬牙道。
  意外地,李秉常在梁太后找他之前,便先来向梁太后禀告改制之事了。
  双方的谈话注定不会有好结果,虽然李秉常在内心十分畏惧梁太后的权威,但是射出去的箭,也不可能再回头。
  五天时间很快过去。再一次大朝会到来。
  李秉常满意地接受着殿中的文武百官身着汉服,用汉礼进行朝拜。他居高临下地扫视众人,心中得意洋扬扬——忽然,他的目光停在几个人的身上,脸色变得难看起来。
  “野利拿!讹庞良固!吴江!”李秉常的声音仿佛结了冰一样。
  众人的目光都聚集到这三人身上:在一片汉服中,只有这三人依然身着番服,并且用番礼参拜。
  殿中顿时沉寂下来。
  这三个人都是元昊时代的臣子,野利拿更是做过谟宁令,讹庞良固则做过枢铭,吴江虽是汉人,在谅祚时代也当过北院宣徽使。
  而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知道,这三人与梁乙埋素来很亲密。
  梁乙埋一面让梁氏子弟与大部分党羽假意服从李秉常,一面却挑出三个老臣来,试探李秉常。其实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改制诏中,对军队的改革,早就被众人解读成李秉常想借此机会夺去梁氏的兵权。梁乙埋又岂会束手待缚?
  李秉常的脸上仿佛涂上了一层严霜。
  “朕五天前的诏令,你等不曾听过?”
  “那是乱令!”野利拿自恃身份,倚老卖老地说道,“变乱祖制,臣不敢奉诏。若穿汉服,臣死后无脸见景宗皇帝!”
  “是吗?”李秉常的声音更加严酷,“只可惜,轮不到你来指责朕!”他转向讹庞良固与吴江:“你们两个呢?”
  “臣等不敢奉诏。”
  “你们也是怕无脸见景宗皇帝吗?”
  “是!臣等愧对列祖列宗!”讹庞良固与吴江从李秉常的眼神,感觉到一丝凉意,但事已至此,却只能硬着头皮说道。
  “好!甚好!”李秉常忽然点了点头,笑了起来。但只是一瞬间,他的脸便又沉了下来,一股杀意弥漫在脸上,“既然你们这么想见景宗皇帝,朕便成全你们!”李秉常这句杀气腾腾的话,在殿中空荡地回响,几个胆小的,吓得一个哆嗦,几乎跪了下去。
  “来人!”李秉常厉声喊道。
  几个武士大步上殿,抓住野利拿三人。三人早被吓呆了,连话都没说出来,便听李秉常冷冷说道:“我大夏素来尚武,不忌血腥,便将这三人在殿中处死,悬首示众三日,全家抄没为奴!”
  “遵旨!”
  “慢!”
  “陛下息怒!”
  李秉常看都不看准备求情的官员一眼,厉声喝道:“立即行刑!敢求情者,与三人同罪!”
  “遵旨!”殿中武士毫不含糊,拔刃出鞘,一刀一个,顷刻之间,三人便身首异处,血溅殿中。西夏诸臣并非没见过杀戮之人,但这种血腥的场面,却也让许多人胃中翻滚,忍不住想要呕吐,但是看着李秉常杀气腾腾的样子,又只得拼命强忍,绝不敢表露出来。
  而文焕早已带头跪下,高声呼道:“陛下万岁!万岁!”
  众官员连忙一齐跪倒,同声唱和:“陛下万岁!万岁!”
  史称“大安改制”的西夏政治改革,正式拉开了血淋淋的序幕。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环州密约
第二章 天命有司
第三章 伐谋伐交
第四章 大安改制
第五章 月乘右角
第六章 己丑政变
第七章 仁多乞兵
第八章 霹雳弦惊
第九章 三路伐夏
第十章 平夏鏖兵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