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史学.第十一卷,近代中国的旅行写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136852
  • 作      者:
    章清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作者简介

章清,出生于四川泸州,1982年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89年获得硕士学位,1998获得博士学位,现在为复旦大学历史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外现代化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学术史、文化史、思想史。

展开
内容介绍
  《新史学(第十一卷):近代中国的旅行写作》主题围绕“近代中国的旅行写作”,分为“旅行与近代空间生产”、“日本僧的上海、北京体验”、“忽视的国度与忽视的人”、“出使日记新解”四个板块,收录相关论文9篇。
展开
精彩书摘
  《新史学(第十一卷):近代中国的旅行写作》:
  在工业技术改良方面,20世纪初东北的工业大多以农产加工业为主,例如高梁酒酿造工业、柞蚕工业、大豆工业等都和农畜产品相同,因着大量生产的需求而积极研发改良技术。在高粱酒生产技术上,日人认为东北原先酿造高梁酒的方法工序繁琐又极为幼稚,首先,制曲只能在夏日,这对大量生产而言便是一个极大的限制,而其所用蒸馏法既费水又费柴火,更需大量劳力,初估“华人酿造,自高梁变为高梁酒,造曲需50日,造酒又需50日,前后需100日以上”,可一旦发酵作用不完全,便只能全数丢弃,十分可惜。满铁中央试验所为此特设细菌室、细菌分室、制曲室、汽罐室、酸酵室、蒸馏室等,研发改良酿造方法,不但四季均可制造,所有工序只需一星期即可全部完工,而且最重要的是原本使用的旧法,每石高梁只能酿得酒2斗2升2合,但新式酿造法每石高粱可得3斗6合,比原来多了1/4的量。日人计算,若将盛京、吉林、黑龙江三省所产高梁酒合并总计约有50万石,每石时价25元,则有1250万元收益,扣除成本之后,大约可得纯利520余万元①。这项实验极大地鼓舞了日本人,虽然用新法酿造之酒,试之于华人后普遍反映“不如高梁酒有一种扑鼻的香气,不适于华人嗜好”,但日人却认为这只是因为实验过程中,把原先制作酒曲的原料由高价的大麦、小豆改成贱价的高梁所导致的变化,日后只需于造曲时稍稍“加工”即可“合于华人嗜好”②。日本人看上的是华人市场庞大的商机和巨额的利润,因此如何缩减生产时间、节省投资成本和劳动力,就成了中央试验所最主要的目标,特别是当他们得知美国同时也在发展改良酿造高梁酒技术时,就更加紧脚步③,不愿在资本市场的竞争中落于美国之后。
  在柞蚕工业方面,过去提及柞蚕丝,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山东,实际上柞蚕出于东北,其中又以盖平、岫岩、宽甸、安东、凤凰厅一带为最多。东北所出蚕茧多由盖平送往芝罘,在山东加工制丝或织绢后再销往上海,以致一般人误以为柞蚕产地在山东①。日俄战争之后,日本积极拓植东北,自然想要改变柞蚕丝的生产线,就地在盛产柞树的东北种树、养蚕、制丝,将产地和加工地合而为一,既可夺山东之利,又可为东北的蚕丝工业创造更高的产值。因此中央试验所成立不久即积极投入柞蚕丝的改良与制造,唯此与前述移种水稻的情况又有不同,移种水稻为的是翻转原有的空间使用习惯,在过去不生产水稻的地方种植水稻,而柞蚕工业却是就地利用原有的空间使用形态,以加强后端生产技术的方式,扭转市场导向;利用大连一上海之间的海运渠道,改变柞蚕以往的贩路,藉由大连的空间优势,使柞蚕丝市场既得以兼顾关内,也可同时向日本、欧美等地扩张②。只是东北所产柞蚕丝如要扩大销售网域,就必须面对如何与生丝(家蚕丝)竞争的问题,由于柞蚕丝向来不如生丝洁白,且有恶臭、粗细不均及蓬然矗立等问题,所以历来未曾精炼之柞蚕丝,在价格上都比生丝差了将近1/4。为此中央试验所致力研发精练漂白之法与原丝改良技术,使改良之后的柞丝几与生丝无异。而经过两阶段改良之后的柞蚕丝成本提高,每百斤大约420元,输往日本时,海关再课以极重之关税,每百斤的费用可能高达500元之谱,但与生丝每百斤1000-1200元相比,仍便宜了一半之多。而且价钱压低之后,过去柞蚕丝只能单独当作经线或纬线之用的情况必然跟着改变,在纵横二线皆可使用的前提下,柞蚕丝用以织缎的可能性大幅提高,输往日本和欧美各国的柞蚕丝势必因此增加数十倍之多,柞蚕丝改良所费成本不但完全回偿,外销出口所获之利尤其不可小觑。
  ……
展开
目录
旅行与近代空间生产
导言:近代中国的旅行写作:空间生产与知识转型
一、晚清中国“旅行写作”的特质及其文本的流传
二、“空间生产”:“西行”与“东游”
三、“知识生产”:“跨时空”与“跨文化”
刘龙心 王权释放与近代空间生产——20世纪初的调查旅行
前言
一、旅行、调查与皇家园林的重构
二、资本空间的生产与再现
三、空间网络与铁路经验
余论
孙青 “新”游记汇编与近代中国“空间”表述转变初探
引论
一、民国以来几种“新”游记汇编
二、“地学”与“文学”之间的“新”游记汇编
三、“游记”何以“新”?——汇编的空间表述转型

日本僧的上海、北京体验
陈继东 日本僧的上海体验:以1873年小栗栖香顶日记为中心
一、历史逆转的契机
二、现存资料
三、赴华准备
四、中国内的西洋——租界
五、中国人的世界-一老城上海
六、上海的中两女性
七、上海的日本人
八、近代中日僧人的最初邂逅——龙华寺
小结
陈力卫 小栗栖香顶的北京体验及其描述的北京话
一、学习北京话的经过
二、作为语言材料的价值
三、词汇
四、语法
五、标音方式
结语

忽视的国度与忽视的人
章可 透镜:晚清国人印度游记中的二重观照
引言
一、英印风貌:黄楙材的理想化描述
二、反观乎已:印度为中国提供教训
三、文明论说:康有为的埘比式评论
结语
赵中亚 被遗忘的清末东游者——江苏人程清研究
一、早年时期的程淯
二、程淯的口本考察活动及反思
在、回国后程滴给当局的建议
余论
张晓川 骂槐实指桑——张德彝《航海述奇》系列中的土耳其
一、晚清出使日记中的土耳其
二、张德舞笔下的“土耳其事情”辨正
三、“神豆汤”故事真相及其流传
余沦:晚清国人的中、土相提并论

出使日记新解
李峻杰 “身临其境”之言:晚清早期出国官员的西方外交体验
与近代外交知识的生产
一、“游历”吩“出使”之问:斌椿一行对西方外交的初体验
二、“预筹难料”与“人臣外交”:蒲安臣使团的出使试探
三、“樽前重话乘搓路”:海外旅行写作的阅读外交知识的流动
余论
高波薛 福成论中西文明盛衰——以《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
为中心的探讨
一、薛福成论文明与元气的关系
二、西方文明的合理性问题
余论

征稿启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