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软件精英是这样炼成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40270020
  • 作      者:
    高丽华著
  • 出 版 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产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 《软件精英是这样炼成的》以“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创立和发展为主线,以对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00多位高校师生、政府官员、企业领袖、软件精英等的第一手采访为素材,生动描述了21世纪头10年发生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里一场仍在继续的改革。
展开
作者简介
    高丽华,《计算机世界》报社资深记者,IT业著名评论人。1971年作为文艺骨干参军,后在部队提干。1982年转业到江苏省电子工业厅,曾任机关党委委员、团委书记、《江苏电子报》常务副主编等职。1988年跻身IT传媒领域,撰写了《我们距离信息化还有多远》、《寻访计算机外企的中国雇员们》、《Internet冲击波》、《面对联合大潮的思考》、《发自中关村的SOS》等一系列深度报道,获得读者广泛好评,引起的反响超出了计算机界。其中1997年撰写的《Internet冲击波》系列报道长达49集,是国内最早关注并系统宣传互联网的文章,系列报道《寻访计算机外企的中国雇员们》连载期间,多家报刊要求转载,许多读者一集一集地等着看。 1998年开始连续4年在《计算机世界》开设“丽华专栏”,就这期间与IT相关的重大事件和焦点热点话题发表了200多篇评论。在业界影响深远,被誉为“IT领域第一专栏”。曾多次对话中外IT业界顶级领袖,多次受SUN、思科、LG等跨国公司邀请赴海外采访。作品以言论、述评和系列报道居多,兼有散文和杂文,视角独特,笔锋犀利,文风朴实,多次获得部、省和中国产业报协会好新闻奖。曾应《中国记者》杂志之邀,以《相信情商》为题撰文回顾自己作为“老三届”一员的拼搏和心路历程,发表后感动了不少人。出版过《败将之鉴》、《电脑与网络》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全景展示“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改革发展的作品。全书以对 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100多位高校师生、政府官员、企业领袖、软件精英等 的第一手采访资料为素材,用报告文学的手法、批判理性的视角,为您倾情 讲述了新世纪头10年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中国高等 教育改革发展的希望和艰辛。 这又是一部探索软件精英成才之路的作品。作者在讲述国家示范性软件 学院改革发展的同时,还把笔触从“学校”延伸到了“职场”,用原生态的 素材、全景式的扫描,向您纵论了新时期发生在校园和职场里一个个撩动“ 软件青年”心扉的事例,揭示了软件精英的必备素质和成才路径,资料丰富 翔实,读来既趣味盎然又发人深思。 本书适合软件学院师生、软件从业者、特别是渴望成为软件精英的青年 阅读,也值得所有关心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中国软件产业发展者关注 。
展开
精彩书摘
    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决策和操作几乎都会引发争议,高校大扩招也不例 外。如果说有何特殊性,那就是相关争议的话题——特别是扩招与大学生就 业,扩招与教育质量,扩招与教育收费,以及与收费相关的教育产业化、教 育公正性等等——因关乎太多人的利益而备受关注。 以最受关注的“扩招与大学生就业”的争论为例,按照经济学家胡鞍钢 的说法,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高失业。而近年来就业市场上最受关 注的又莫过于大学生就业难。从“零工资就业”的辛酸,“名校生养猪”的 争论,到大学生技校回炉的“自觉”,教育部严查就业率造假的举动,再到 那幅流传甚广的“生生不息,届届失业”的毕业生自嘲的对联,无不让人体 味到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挤压,反映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谈及个中缘由,不少人首先归罪于高校扩招,其次才是就业渠道、用工 制度、专业设置、教育理念、产业结构、就业培训等方面的问题。但也有不 少人鲜明地提出,扩招不应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替罪羊”。这当中一个最 直白的理由,莫过于一位新浪网友所说:不管扩不扩招,要找工作的人的总 数是不变的,限制乃至取消扩招,只会让社会上充斥着大批非大学生失业人 口和大量廉价劳动力而巳。原教育部学生司司长、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 振元也指出,不是说扩招了才有这些人的就业问题,“他们早巳出生了,等 着就业呢”。摆在高中毕业生面前的问题不过是:马上就业,还是上了大学 再就业。 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被认为是“高考扩招的推 手”。1998年11月,他和夫人左小蕾上书中央,建议3年内把中国高校招生 规模扩大一倍。所陈述的理由中就明确包括发挥大学“就业蓄水池”作用, 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在内。 本书无意介入相关问题的质疑和争辩。但可以肯定的是,第一,无论大 扩招的运作中有何失当或不足,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都是由此而始的 ,而大众化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要求。 第二,无论争辩各方的话语有何失据甚或偏执,大扩招后中国高等教育 的改革和发展都会从中受益,这是最值得称道的事情。毕竟,对于中国高等 教育而言,扩招是发展,发展却不只是扩招。 举例来说,当高等教育通过持续扩招走向“大众化”、“去精英化”时 ,当超过1/3的适龄青年通过高等教育走向就业市场的时候,教育与产业的 大对接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由此引发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必须提速,否则 无论产业发展还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都会陷入困境,更遑论教育质量的提高和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了。 下面我们将会看到,新世纪迅速崛起的中国软件产业,正是特别需要高 等教育与之对接的领域。而历史已经证明,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注定 会从这儿推开一扇窗子。 如果按产业需求给中国高校扩招的受益者排个序,软件产业无疑应是这 一序列中最大的赢家。因为软件是典型的人才导向型产业,软件及信息服务 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人才的质量数量和分布。 中国古代典籍喜用“逐水草而居”描述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司马迁《 史记·匈奴列传》便记载,以畜牧为生的匈奴人“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 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 相比之下,软件企业则是“逐人才而居”,人才是软件矿藏中真正的金 沙。在合格的软件企业家看来,淘金软件其实就是淘金人才。因而教育发达 的地方,通常也是最适合软件企业发展的地方。 而恰恰在高校大扩招的第二年即2000年,中国软件产业开始了前所未有 的变革。 这一年的6月,国务院印发了对中国软件产业影响深远的“18号文件” 。这份题为《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文件要求: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资金、人才等资源投向软件产业,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 软件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国内除汽车产业外,唯一一个产业扶持性政策”的文件,18号文 件在其13章53款的内容中,涉及软件产业的达11章39款之多,所提出的优惠 扶持政策,惠及软件产业投资融资、税收、技术、出口、收入分配、人才培 养等方方面面。2002年7月,国务院又下发了作为18号文件延续和细化的《 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简称47号文件),对软件产业发展的目标、思路、 工作重点、政策措施等作出了更加具体的规定。这些政策对软件产业支持力 度之大、覆盖面之广连业界人士都有些始料不及。 政策春风所及,中国软件产业迅速升温。 2001年4月10日,笔者作为IT专业媒体的记者来到江苏省昆山市,参加 信息产业部在这里召开的“全国软件工作会议”。 昆山是邻近上海的一座江南小城,京剧《沙家浜》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 带。可参加会议的代表们从上海机场一路赶来,感受最深的并非“芦花放稻 谷香岸柳成行”,而是掩映于芦花岸柳稻田间那一大片蒸腾着的软件园区工 地。昆山是当时中国软件产业变革的前奏和缩影,信息产业部把一个全国性 软件产业峰会放在这样一座县级小城召开,暗示着一种示范效能。顺便指出 ,如今的昆山无论地区生产总值(2009年为1750.08亿元)、财政收入总量 (320亿元),还是人均GDP和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 第一县”,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各县(市)之首。
    ……
展开
目录
引子“教育创新也是核心竞争力”
第一章  膨胀的高等教育,短缺的软件人才
(一)大扩招背景下的软件人才荒
1.扩招,扩招
2.软件产业变局
3.副部长的刺激:计算机企业见不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二)“惑”在何方
1.从清华学子的困惑说起
2.符合企业标准的人才还不到1%?
3.最好的高校都搞综合性研究是个很大的误导
4.糟糕的SCI指标体系
5.呼吁大学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第二章  软件学院试水高等教育改革
(一)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需要突破口
1.一个“可能总理都摆不平的问题”?
2.“中国的试点文化是有它的合理性的”
3.“软件学院承载着一种历史使命”
(二)教育“特区”问世
1.“从未有一个文件打破那么多教育禁区”
2.评审那天“爆了棚”
3.有形之手
4.“足可以写一部电视剧”
5.“我们不必花钱”
6.很多事情要拉开一定距离才看得清楚
(三)“造势也由人”
1.“双栖型”学者走上前台
2.“理事长”
3.官员们
4.院长们
(四)学生“下线”
1.出入意料的就业率
2.“就业明星”
3.“薪水也是一把尺子”
4.“后劲”几何?

第三章  不一样的二级学院
(一)不只是扩招和收费那么简单
1.既生瑜何生亮?
2.“闹到了教育部”
3.“指挥棒”变身
4.考虑10年以后的竞争力
5.绕不开的学科建设
6.“保留两种意见让大家去评判”
7.中国式“住宿学院”?
8.与学生“神交”的老师
(二)“不办学,办管理”
1.用最优秀的专家讲最先进的东西
2.来自好莱坞的系主任
3.Nice is a  circle
4.动动教授的奶酪
5.给教学穿上“红舞鞋”
(三)靠特色活着
1.与计算机学院抢饭碗就失败了
2.“奥运会尹:幕式上最紧张的观众”
3.一个学院—条路
4.大学不是“流水线”
(四)国际化之路
1.“进圈子不需要理由”
2.“你的母语必须是英语”
3.在印度的日子里

第四章  重提“千程师的摇篮”
(一)瞄准软件工程师
1.为工程师正名
2.硕士的“工学”与“工程”之争
3.“目标导向”和“精品课程”
4.Computer+X
5.此“工程”已非彼“工程”
(二)另类的课程别样的教法
1.直面三大挑战
2.“做中学”登场
3.微软工程师的一堂“做中教”
4.“成就感”从何处来?
5.“折衷、交叉”也是一种模式
(三)另一种“顶天立地”
1.实训VS实习
2.素质教育,“着力点”不再是个问题
3.孔子76代传人的“餐行健”
4.“为企业”还是“为产业”?

第五章  改革的“深水”,发展的“蓝海”
(一)不差钱,差制度
1.有限的“特区”
2.“我要是那个处长我也不愿意”
3.“上面的圈不圆底下的圈再怎么也圆不起来”
4.“一校两制”的是是非非
5.“如果要等所有条件都到位那就什么也别做了”
(二)更新文化传统是最大的难题
1.从一位毕业生的“文化告白”说起
2.“教育改革也要从文化的角度反思”
3.软件学院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名片”
4.“大学行政化”的文化辨析
(三)企业化运作之思
1.“大学还是企业”?
2.理事会和董事会
3.软件学院教育改革也要体现公平

第六章  软件精英的职业生涯
(一)职业规划中的几个“入门级”问题
1.一辈子做个程序员?
2.“要挣钱,学软件”?
3.“从影后和影帝做起”?
4.“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二)“后英雄时代”软件精英的几种职业能力
1.青睐循规蹈矩的人
2.重提“螺丝钉精神”?
3.“沟通是哲学意义上的一种技巧”
4.“不怕没有专业知识就怕没有领域知识”
(三)先做人后做事
1.“人才一定是先做人再做事”
2.“商道即人道”
3.让优秀成为性格和习惯
4.“情商”不只是职业阶梯
附录  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名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