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主义学刊.第3卷 第4辑,2015年12月.Volume 3 Number 4, December 2015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824595
  • 作      者:
    刘冠军主编
  • 出 版 社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学刊(2015年12月,第3卷 第四辑)》主要内容包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的思考、女子战地救护队奔赴抗日前线、道德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内在关联、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的贡献等。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主义学刊(2015年12月,第3卷 第四辑)》: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具有中国特点、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由于马克思主义最早诞生在欧洲,马克思主义在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上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文化的特征。要使它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必须将其融于中国文化的海洋中,使它有一种民族化的表现形式。所谓民族化应当包括继承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研究国家的现实问题,创造新的特殊形式,形成特殊的风格。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非常注重继承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方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来源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它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以自己的质朴风格,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浓郁的民族形式和鲜明的特色风格,成为具有中国特点、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确立的政治制度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确立的经济制度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确立的文化制度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些制度之所以有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具有中国特点、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一旦被群众掌握,就能变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掌握人民群众的过程,就是在人民群众实践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因此,他反复强调要用科学理论武装干部和教育人民,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他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切革命者都应学习的科学。”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他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普及化的工作,他说:“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毛泽东著作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说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从而实现精神变物质的飞跃。成为亿万人民战胜困难、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世界形势和中国的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努力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思想深入人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伟大成就,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分不开的。
  ……
展开
目录
对象性存在视域的“科学-技术-工业”分析范式及其意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论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的贡献
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意义
“三严三实”和“四个全面”的内涵与关系
对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性的再认识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中国工业化道路理论命题的提出
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20世纪90年代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思想研究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中国政治现代化历程的思考
女子战地救护队奔赴抗日前线
道德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内在关联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设想——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
对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就业现状的思考
当代中国劳资关系发展范式的理论探索——《“新按劳分配”论》评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