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上海的红色革命传播 中共出版人在上海的社会生活实践(1920-1937)》:
由孙中山设想、国民政府上海特别市当局于1927年以后着手建设的“大上海计划”,在水路运输、道路系统、分区计划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划。雄心勃勃的“大上海计划”试图以新城的建设,带动上海城市结构和空间的重组,形成以华界为主导的城市格局和体现民族文化的空间形态。为实现该计划,上海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拟定了第一期工程建设大纲,内容主要是建筑新商港、改进市内交通、建筑市政府大楼等。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局建造了市府大楼、图书馆、博物馆;1935年建成了运动场、体育馆、游泳池等一组建筑;1936年又开始建造虬江码头等。在关注市民知识提升上,国民政府也有其他建树。如在1928年夏天,上海市教育局有感于民众对图书业已接受,而通俗图书馆尚未建立,认为在此过渡期,为满足市民知识需求,设置阅报牌刻不容缓。因为经费关系,先设置6处阅报牌,南市4处、闸北2处,以后将随时添置。又嫌每月设置太少,不能满足市民之需求,决定以后每月设置5处,至11月共30处。其经费一层,开办费每处8元,经常费每处1—2元。30处开办费总计240元,经常费每月约50元。1935年7月开始,上海市政府开始推行民众识字运动,在识字运动组织、教育经费和师资安排及其运动的开展诸方面,都有较为详尽的规划。该运动计划使全市(租界除外)40余万文盲在一年之内均有识字机会,人数约占整个上海特别市国人的20%、大上海(包括租界)国人的10%。阅读设施的增加,加上当时的识字运动等,这些无疑促进了上海出版业的增长,客观上有利于红色革命的传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