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资源均衡假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8039709
  • 作      者:
    龚臣著
  • 出 版 社 :
    江西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所有的社会问题都是因资源不均衡造成的,而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途径都是追求资源均衡。为什么要搞京津冀一体化,因为京津冀的资源分布不均衡,京津冀一体化促进资源均衡,方向是对的,也必然成功。同理,“一带一路”和“迸投行”摒弃了国与国之间的狭隘观念,促进资源均衡发展,其理念和实践也必然成功。人们无法预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下一步将走向何方,但有一点我们是应该知道,都是朝着资源均衡的路径前行。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资源均衡之路,就能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甚至引领世界潮流。资源均衡是一切历史变化的推动力量,资源均衡理论试图解释可感知事物的变化方向,阐明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趋势,提供阻止阶级斗争鞫资源战争并创造社会均衡的理论。资源均衡根植在每一个普通民众的心里,融入在血液里。无论是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党、团体都无法让民众的情绪、情感违背这一诉求。对资源均衡的理解不是少数精英的洞察,也不是说教,而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利益出发,让每一个人都能很容易地理解和体会到它的价值和意义。资源均衡即是理想主义,也是社会现实的进程。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实现自身*部潜能的竞争,而竞争的*终结果是每一个人对乃以生存的资源占有趋于均衡。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资源不断均衡的一个过程。
展开
精彩书摘
  《资源均衡假说》:
  所有资源都包含了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根据这两个属性将资源分为两类,即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譬如铁矿石,它的自然属性就是其颜色、硬度等物理、化学特性,而社会属性则体现为价值。经济学通常将商品分为使用价值和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资源就是自然属性,具有价值的资源就是社会属性。如果进一步解释,自然资源就是保留了自然属性的资源,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资源就是关心资源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认为人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类劳动所产生的事物与自然界生成的事物存在本质的区别,这也是区分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意义所在。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发现自然资源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过程。自然资源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标的或者说研究起点,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资源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标的或者说研究起点,反映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学科分类的意义来讲,资源够不够用是自然科学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自然科学家必须解决现有资源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发挥最大的效能以及开发新的资源,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关注的是现有资源如何在人类社会中发挥最大效率,并且解决资源利用的公平问题。探索自然资源的运行规律是自然科学家的最高使命,而探索社会资源的运行规律是社会科学家的最高使命。自然科学家以科学为认识世界的导向,依据现象通过逻辑计算和经验证实,建立起自然资源秩序的运动体系,不断扩大人类统治自然资源的能力。资源的社会性是依据社会关系而提出的,反映着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资源将物化了的物质,包括智力和体力注入其中,是劳动的产物。凡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形成,且在其运行过程中采取的社会关系形态,均可以归之于社会资源,包括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资源的社会性反映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以商品的性质具体表现出来,在市场上通过商品交换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不遵循“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石油用完了就无法再生。如人力资源,一个人死亡以后不可能再复生,其体力和智力都将消失。
  ……
展开
目录

导读

第一篇 资源
第一章 什么是资源
第一节 自在之物与为我之物
第二节 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
第三节 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
第二章 批判资源悲观主义
第一节 资源悲观主义的观点
第二节 批判资源悲观主义
第三节 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
第三章 经济学研究对象
第一节 财富不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 商品和资本不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第三节 资源是经济学研究对象
第四章 资源的效率
第一节 效率的需求与自由
第二节 效率的原罪
第三节 “经济人”假设
第五章 资源的公平
第一节 对公平的理解
第二节 制度经济学
第三节 《道德情操论》
第六章 经济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二节 经济学研究的方法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

第二篇 均衡
第一章 历史过程的均衡
第一节 历史与逻辑
第二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
第三节 后发优势
第二章 逻辑结构的均衡
第一节 数学的语言
第二节 波粒二象性
第三节 逻辑轨迹
第三章 经济趋势的均衡
第一节 经济均衡概述
……

第三篇 假说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