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要素集聚的体制引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225930
  • 作      者:
    张幼文等著
  • 出 版 社 :
    格致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幼文,1951年7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世界经济研究》杂志主编、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同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和上海市“领军人才”称号。1995—2001年任上海社科院世经所副所长,2001—2014年任所长。先后主持国家、上海和国际交流研究项目50余项,获得包括五个一等奖在内数十个省部级以上奖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在今天的世界经济中,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历史潮流,中国的崛起也已成为客观现实。这两个事实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正是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中国才实现了高速发展。阐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对世界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也对中国乃至更多发展中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探索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
  《要素集聚的体制引力》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中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就是外部要素的引进,中国能够比其他国家更有效抓住全球化历史机遇的原因就在于,由改革建立起来的发展导向型经济体制形成了对外部要素流入与国内要素动员的强大集聚能力。
展开
精彩书摘
  《要素集聚的体制引力》:
  长期以来,国际分工与贸易下的收益分配是世界经济理论分析中的难题。经济学家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家总试图证明发展中国家在分工与贸易中的相对不利性,主要依据是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和国际市场的不等价交换机制。这些分析也涉及不同类型国家的产业结构差异并认为产业结构差异是导致国际收益分配不平等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国际市场不存在垄断或不等价交换情况下,这些证明又是乏力的,结构水平差异导致收益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市场上相对于需求供给水平的差异。用产品市场机制的分析更无法说明国际直接投资下的收益分配。事实上,全球化经济要素合作条件下的国际收益分配正是由要素收益规律所决定的:要素的稀缺性决定要素价格从而要素收益;决定国际收益分配的是要素市场而不再是产品市场。发达国家更多拥有高级稀缺要素,发展中国家更多拥有低级非稀缺要素,这一基本格局决定了前者必然获得更高收益,而后者收益则相对较低,这就是全球化经济中的国际分配规律。要素相对稀缺性差异决定的分配规律同样也可以说明传统国际贸易中的收益分配:高级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的收益率必然高于低级非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因为前者导致较低的供给而后者导致较高的供给。在稀缺要素决定高收益率的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东道国强烈的发展需求,注重以政策激励引进外资即高级要素流入,更增强了国民收入向跨国公司的转移或税收收入的减少。事实上,用“分配”一词来表述国际投资中各国的收益差异并不合适,因为要素的稀缺性决定要素价格即收益,并不存在一个决定分配比的第三种非市场力量;国际投资也往往会增加总产出,会使两类国家都提高收益,而不是一种基于定值的分配过程。
  5.2.3国内生产总值(GDP)统计的国家意义变化
  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一国在一年内新创造的增加值的总和,体现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往往被看作财富增长的标志。然而,在生产要素国际流动条件下以地理(国家、地区)为基础的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中“国家”或“国民”的意义。国内生产总值是一国(地区)所有生产要素收入的总和。如果以要素收入为基础分析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发现,其中一部分是流入要素的收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这部分的比重日益提高。特别是对于开放度较高的新兴经济体来说,流入的是高级生产要素其相对收入更高,从而不属于本国要素所有者的这部分比重更高。从地理意义上看,国家的经济规模确实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上,但是,从本国国民即本国要素所有者的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并不是新增收益与财富的真实表现,不能反映国民福利的提高。事实上由于新兴经济体流入的是高级要素,收益率更高,再加上政策激励因素,本国国民实际财富的增加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更大。新兴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往往掩盖这一点,使人们忽略劳动者的低收益率,忽略土地、资源与环境的成本。相反,发达国家投资国却因为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在境外,其收益未计入本国国内生产总值,使人们低估其实际财富的更快增长,即使跨国公司利润再投资或一时未汇回也是这样,事实上增强了其未来财富获得的能力。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进行的国际比较严重扭曲了两类国家国民的实际富裕水平:要素净流出国被低估,要素净流人国被高估。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要素流动:全球化经济的本质特征
第1章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全球化经济的运行机制
1.1 世界经济学的发展与理论建设的现实需要
1.2 全球化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1.3 要素流动时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
第2章 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开放型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与走向
2.1 经济全球化机遇和挑战的本质
2.2 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选择的核心
2.3 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特点与矛盾的性质
第3章 全球化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内嵌下的国际贸易理论演变
3.1 全球化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3.2 全球化经济学的初步探索
3.3 全球化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3.4 全球化经济学学理基础探索的启示
第4章 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
4.1 当前世界经济的运行特征
4.2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要素观
4.3 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微观效应
4.4 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中观效应
4.5 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宏观效应
第5章 全球化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理论主题与实践意义
5.1 全球化经济形成的核心机制与全球化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5.2 世界经济规律的历史性变化与全球化经济学的理论主题
5.3 中国和新兴经济体崛起的道路与全球化经济学的实践意义
5.4 世界经济学科体系的演变与全球化经济学的研究范畴

第二篇 要素引进:适应全球化时代发展道路的启动模式
第6章 全球化经济的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
6.1 全球化经济的要素流动及其带来的影响
6.2 经典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和全球化经济带来的挑战
6.3 “新”贸易理论与要素流动
6.4 用全球化经济理论整合国际贸易理论
第7章 要素跨国流动与比较优势变形:实证与理论拓展
7.1 理论回顾和评述
7.2 外资流入对RCA指数变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7.3 比较优势理论在要素层面的展开
7.4 比较优势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第8章 中国开放型发展道路的特性——质疑“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战略”
8.1 “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战略”的理论错误
8.2 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的特征
8.3 从“要素集聚”到“要素培育”——中国开放型发展道路的理论内涵
第9章 双轮驱动: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经验
9.1 要素流动: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
9.2 要素引进: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化的战略核心
9.3 双轮驱动:中国抓住全球化机遇的整体战略
9.4 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新阶段双轮驱动的主题
第10章 要素收益与要素稀缺性——基于外资企业会计利润表的实证研究
10.1 要素收益问题的提出
10.2 生产要素流入下要素稀缺性与要素收益的理论分析
10.3 外资企业出口和内销对不同稀缺度要素收益影响的实证分析
10.4 实证检验

第三篇 要素集聚:发展导向型体制的开放战略特征
第11章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与中国要素集聚型发展道路
11.1 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推进改革
11.2 改革建立了有利于快速发展的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
11.3 体制动力与市场活力汇合成巨大的对外引力,构建了各国共赢的发展格局
11.4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参与全球治理承担大国责任
11.5 从大国走向强国需要推进开放战略
第12章 要素集聚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12.1 要素集聚:全球化经济的基础特征
12.2 中国要素集聚能力的形成及对世界的贡献
12.3 要素集聚与中国的国家核心能力
12.4 要素向中国集聚与世界经济失衡的性质
第13章 改革动力的构建与发展结构的优化
13.1 开放战略的推进与改革动力的构建
13.2 外部竞争的引入与发展结构的优化
13.3 新开放环境下的改革主题与发展内涵
第14章 中国在世界发展竞争中的比较优势
14.1 国际分工与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原理
14.2 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比较优势的构建
14.3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比较优势
第15章 政策引致性扭曲的评估与消除
15.1 扭曲理论与开放效益的评估方法
15.2 中国开放经济中的扭曲
15.3 消除扭曲与开放型经济的体制建设
第16章 从政策性开放到体制性开放
16.1 政策引致性扭曲、体制性扭曲与改革开放的意义
16.2 对外开放政策下扭曲的消除与形成
16.3 消除政策引致性扭曲与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
第17章 要素集聚与对外开放新阶段的主题
17.1 把握经济全球化本质特征的开放战略
17.2 新阶段对外开放战略的内外环境
17.3 对外开放战略的新主题
第18章 全球经济制度深化下中国改革的突破
18.1 要素流动是制度深化的根源
18.2 全球经济制度深化的特征与要求
18.3 中国经济改革的困扰与突破

第四篇 要素培育:适应全球化竞争发展战略升级的主题
第19章 要素价格扭曲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来自中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
19.1 要素价格扭曲的原因
19.2 要素价格扭曲的测度
19.3 要素扭曲对出口的影响
19.4 要素扭曲对中国的政策启示
第20章 从廉价劳动力优势到稀缺要素优势——论“新开放观”的理论基础
20.1 发挥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战略的局限性
20.2 国际经济理论的国家属性和发展阶段属性
20.3 “新开放观”:稀缺要素决定论
第21章 论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统筹
21.1 现行对外开放战略的粗放型特征
21.2 影响对外开放的国内发展战略与体制原因
21.3 发展战略与开放战略的统筹
21.4 体制改革与扩大开放的统筹
21.5 开放政策的前段性及现阶段特征
第22章 生产要素从引进、释放到培育的战略升级
22.1 对外开放:引进稀缺要素的发展模式
22.2 国内改革:释放闲置要素的发展道路
22.3 扩大内需:培育高级要素的发展战略
第23章 劳动力成本上升削弱了中国的引资优势吗——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23.1 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中国引资优势的相关文献述评
23.2 中国与周边主要发展中国家引资要素竞争力比较
23.3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引资优势的经验分析
23.4 引资要素竞争力分析对中国的启示
第24章 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是否有利于贸易收益的提升?——基于中国的行业面板数据
24.1 贸易收益的内涵及衡量
24.2 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对贸易收益的影响机理分析
24.3 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与贸易收益的实证检验
24.4 提升我国贸易收益的政策建议
第25章 中国出口大国转型的要素禀赋分析
25.1 基于要素禀赋的出口动因
25.2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25.3 中国出口增长面临的禀赋压力
25.4 中国出口的突破方向

第五篇 要素规划:向全球发展战略拓展的对外投资
第26章 知识经济的生产要素及其国际分布
26.1 知识经济的要素结构
26.2 当代世界经济中的要素分布
26.3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弱势地位
26.4 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全球要素规划
第27章 要素流动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历史影响
27.1 全球经济失衡的时代背景:经济全球化
27.2 全球经济失衡下世界经济格局的主要特征
27.3 全球经济失衡调节的无效性和不利性
27.4 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27.5 全球化世界经济均衡理论的研究方向
第28章 要素流动的结构与全球经济再平衡
28.1 要素流动的结构与经济全球化的生产布局
28.2 全球化经济的生产布局及其贸易效应
28.3 全球发展协调与后全球化时代的主题
28.4 中国参与全球再平衡与发展战略的调整
第29章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发展的新主题与总战略
29.1 发展目标与经济特征构成了和平发展的客观需要与现实保障
29.2 发展观的不断提升优化,推动着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和谐发展、包容发展
29.3 接受现行规则,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第30章 “合作共赢”战略与中国的对外投资
30.1 倡导合作共赢理念,为中国和平崛起开辟道路
30.2 践行合作共赢战略,开辟中国经济发展新空间
30.3 引领国际格局发展走向——合作共赢旗帜的战略创新及其历史意义
第31章 中国道路的国际内涵
3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发展体制的国家特征
31.2 参与全球化、建设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的国际联系
31.3 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合作共赢:中国崛起方式的世界影响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