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上海近代园林史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3142153
  • 作      者:
    王云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王云,博士、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园林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风景园林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风景园林教学、科研与规划设计实践工作。致力于园林历史与理论、古典园林设计的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论著3本。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中,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创新性融合,主持规划设计项目200余项,获得中国国家建设部、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等奖项10余项。
展开
内容介绍
  《上海近代园林史论》以丰富的档案资料为基础,以市政园林为重点,以现代园林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主线,对近代上海的园林建设与管理,促进园林发展的内外动力,技术、制度、观念逐层推进的发展规律,以及园林发展对城市空间与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勾勒出近代上海园林发展的历史脉络,还原了近代上海园林的历史图景,深入剖析了上海近代园林的水平与特征。
  《上海近代园林史论》的主体内容包括上海近代历史上的园林与上海园林的近代化两个部分。第1~5章分阶段阐述上海近代园林的发展历史与特征,以史述为主;第6章阐述上海近代园林的总体特征与功能、发展演变规律、影响与局限性,重在论述。
  《上海近代园林史论》可供风景园林理论研究与上海近代史研究的相关人员、风景园林相关专业的师生与从业者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上海近代园林史论》:
  (4)管理逐渐规范。游园活动的增加带来各种矛盾和冲突,诸如儿童玩耍时对植物造成的损坏、音乐会期间的妓女、狗对游客的影响以及华人入园等问题,促使花园管理章程的出台与改进,管理渐趋规范。
  4.外滩沿线景观的变迁
  1)外滩沿线景观的形成(1843-1880)
  19世纪50年代初,出于对上海小刀会起义的防卫,沿外滩“从派克路的外滩一端至五圣殿铺设一条马路”1,所筑土路掀开了外滩道路建设的序幕。19世纪60年代,鉴于早期沿外滩和苏州河滩各住户和租地人沿线越界堆放垃圾、建造木棚、货摊等建筑时有发生,新成立的工部局开始进行干预,并加快了道路建设的步伐。60年代初,雇用中国苦力用圆卵石和黄沙铺设外滩,建成租界外滩的第一条市政道路扬子路,中间路宽25~30英尺2的道路供苦力、车辆和马等通行,内侧沿各洋行为8英尺宽的人行道。1865年底,“发现在外滩种植行道树得到普遍的赞同,因此已开始这项工程,并建议花150或210元左右的钱来购买在周围农村所能找到的最好树种”3。建设外滩道路的同时,工部局也开始对沿黄浦江的涨滩进行利用,开展驳岸建设与岸线整理。在上海道台的资助下,与外滩扩滩、洋泾浜疏浚相结合,工部局进行了较完整的堤岸建设,驳岸采用“打桩饰面”的施工方法,以木桩为础,上砌4英尺厚石块,顶部为2英尺厚花岗岩饰面,石板材料来自宁波或苏州。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外滩港岸功能的弱化,在公共花园的引领下,作为上海的“眼睛”和未来城市象征的外滩沿线景观和公共娱乐功能受到重视。1879-1880年,以公共花园为中心,苏州河口以北和以南的外滩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初步建设。建设将外滩道路至江面的沿江地带分为三部分,也即草坪带、沿江林荫散步道和护岸斜坡。“填充百老汇路(Broadway Road,今大名路)至礼查路(Astor Road,今金山路)之间的黄浦路前滩地,在斜坡上铺设草皮,以碎石铺设步道,并沿路种植树木。填高北京路至洋泾浜之间的扬子路前滩地,铺设草皮。斜坡上将铺设粗草皮和大块花岗岩碎石块,以防潮护岸。将步道放宽到25英尺,铺以路缘石和侧沟,种植树木,围以铁链。
  由此,外滩拥有了一片开阔的公众休闲场地,作为一个滨水开放空间的空间秩序和都市场景也因此得以转换与确立,其景观虽简陋无华,但却是上海历史上最早的道路附属园地。2)演变与管理(1880-1900)与公共花园一样,由于其特殊的区位,外滩公共景观带一直是上海最受欢迎的户外游憩空间和散步赏景场所。随着外滩功能的转变、和市政建设的推进,以及租界人口的日益增多,直至20世纪20年代,外滩岸线和公共景观及其管理也随之进行不断的调适(图1-15、图1-16)。1880-1900年为第一阶段。外滩公共景观建成开放后不久即进行了一次填滩扩建,1883-1886年间完成自公共花园至海关的沿线绿地建设,至1889年陆续向南延伸到洋泾浜,公共景观的面积随之增大(图1-17、图1-18、图1-19)。
  外滩公共景观区的使用与管理始终让工部局感到十分头痛,相继采用过多种管理办法。主要存在的管理难题有两个:
  一是座椅的使用问题。在许多外侨眼里,外滩是上海的高档户外休憩区,但在华人尤其是那些在外滩附近劳作的苦力看来,这里是工余息脚的好地方,矛盾和冲突由此而生。至19世纪末,在工部局董事会的多次讨论中,对外滩座椅的使用管理均未采纳所谓华洋“分段使用外滩2’’或“隔离使用座椅”3的建议,而是决定“采取将成倍增加座椅的办法以改善目前的状况,新的座椅不要写上汉字”4。实际管理中,为避免华洋冲突,工部局采取通过增加巡警加强日常监管的办法来驱赶“衣着不整”的下层华人,并没有通过张贴告示、颁布法规等进行明令禁止。可见,此时租界当局总体上是允许“服饰高雅”的华人与西人一起使用外滩公共休闲景观区的。
  二是草坪的管护问题。纷涌杂沓的人群给外滩草坪的养护管理带来很大困难。早先为阻止游人践踏草地,将草坪区围以铁链或木栅栏,后因游人大增,原沿散步道两侧放置的座椅不久就不敷使用,只得开放草地并在草地上放置木制长椅。自此,外滩草坪区草皮几乎每年都得进行不同程度的更换。19世纪末以前,外滩的树木曾一度由外侨奥古斯特·怀特(AugustWhite)自愿免费照料,外滩草地是通过承包合约方式由一名叫阿贵的华人进行养护,但工部局似乎对这种外包的效果并不满意。
  ……
展开
目录
0 绪论
0.1 上海近代园林的范畴
0.2 上海近代园林发展的分期
0.3 上海近代园林的特点

1 移植期:上海近代园林的初始(1840-1900)
1.1 近代城市初兴
1.1.1 大上海地区的历史沿革与自然概况
1.1.2 租界开辟与膨胀
1.1.3 因商而兴的近代港岸城市及其对园林的影响
1.2 华灯初上:租界公园初始与园地初展
1.2.1 “夷园”钩沉:早期的外人花园
1.2.2 最早的公共园林:外滩公共景观的形成机制及其特征
1.2.3 花园拓展与初步转型:19世纪末的几个公共花园
1.2.4 行道树、市政苗圃等的初步发展
1.2.5 公园管理规则的形成
1.3 跨越围栏:上海私园的变迁与园林花木业的初兴
1.3.1 明清上海园林的鼎盛与丕变
1.3.2 延续与分异:西园与吴淞江畔的私园胜景
1.3.3 杂糅与西化:营业性私园的兴衰交替
1.3.4 华界园林花木业的初兴
1.4 小结:移植期上海近代园林的特征

2 快速发展期(一):租界公共园地的拓展(1900-1927)
2.1 城市扩张与新型社会结构:上海近代园林的大众化转向
2.1.1 现代城市的产生及其对园林的需求
2.1.2 园林大众化转向的主要表现
2.2 租界大中型公园的发展
2.2.1 外滩与公共花园的扩建与改建
2.2.2 虹口公园(Hongkew Park):西方“运动公园时代”的远东投影
2.2.3 极司非尔公园(Jessfield Park)及其动物园
2.2.4 汇山公园(Wayside Park)
2.2.5 顾家宅公园(Jardin Public de Koukaza,Parc de Koukaza)
2.2.6 凡尔登花园(Jardin de Verdun)
2.3 租界其他公共园地的开拓
2.3.1 小型公园的建设
2.3.2 行道树与道路附属园地的快速发展
2.3.3 市政公墓的发展与维护
2.4 小结:快速发展期上海近代园林的特征(一)

3 快速发展期(二):租界园林管理与技术的进步和华界近代园林意识的形成(1900-1927)
3.1 租界苗圃的建设与花木生产
3.1.1 苗圃建设与发展
3.1.2 园林花木生产
3.2 租界园林管理体系与制度的建立
3.2.1 园地管护范围与内容的扩大
3.2.2 管理机构的建立
3.2.3 公园管理规则的细化与修订
3.3 租界园林的设计与技术进步
3.3.1 园林规划与设计
3.3.2 温室技术:储备花园内的温室改进
3.3.3 园林工程技术与养护技术
3.3.4 园林研究与科普
3.4 华界近代园林意识的形成与追求
3.4.1 私园的反本与探新:爱俪园的多元杂汇
3.4.2 初步形成的近代园林意识:对相关文献的分析
3.4.3 华界园林花木业的发展
3.5 小结:快速发展期上海近代园林的特征(二)

4 缓滞期:租界园林的发展缓滞与华界园林的曲折发展(1927-1945)
4.1 城市裂变与衰退:上海近代园林的困厄
4.1.1 城市裂变与衰退
4.1.2 园林发展的困境与衰落
4.2 租界大中型公园的功能调适与衰颓
4.2.1 外滩公园的演变与再次改建
4.2.2 虹口公园的多功能综合
4.2.3 极司非尔公园的蜕变
4.2.4 汇山公园的扩充
4.2.5 顾家宅公园的美化
4.3 租界公共园地的少量增辟与发展停滞
4.3.1 公共租界中小型公园的辟建
4.3.2 法租界中小型公园的辟建
4.3.3 其他市政园林的发展停滞与衰退
4.4 租界园林管理体系的定型与管理重心的转变
4.4.1 园地管护规模的稳定和园林管理机构的定型
4.4.2 园地管护重心的转移及其相应变化
4.4.3 华洋同园后租界公园管理规则的修订及变化
4.5 华界市政园林的短暂初兴
4.5.1 公园观念的转变:对两个“公园理想模式”的比照分析
4.5.2 市政公园的零星建设
4.5.3 都市计划中的园地规划追求
4.5.4 市政园林管理与群众绿化的兴起
4.6 小结:缓滞期上海近代园林的特征

5 整合期:民国末期上海近代园林的整合与探求(1945-1949)
5.1 城市整合与崩溃:上海近代园林的新诉求与发展困顿
5.2 园林管理整合与发展
5.2.1 管护范围与内容
5.2.2 管理机构与职能
5.2.3 管理制度与专业管理
5.2.4 管理分析与评价
5.3 园林规划与实践
5.3.1 1945-1949年的大上海都市计划与城市绿带规划
5.3.2 《上海市绿地系统计划初步研究报告》解析
5.3.3 有限的公共园地建设
5.4 小结:整合期上海近代园林的特征

6 上海近代园林的功能与影响
6.1 上海近代园林的风格与时代性
6.1.1 上海近代园林的风格特征
6.1.2 对租界园林风格及其渊源的认识
6.2 上海近代园林的功能与局限性
6.2.1 上海近代公园的内容与功能
6.2.2 两个悖论:上海近代园林的历史局限性
6.3 近代上海园林的现代化演进规律与影响
6.3.1 政经条件下的园林空间秩序及其演进
6.3.2 外生与后发:近代上海园林的现代化演进规律与影响
6.3.3 上海近代园林的影响与意义
附录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