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演变、族群迁徙与建筑习俗流转:传播行为分析的个案和观点》:
聚落的成熟
人类聚落的成熟期大约相当于中国的秦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层次的聚落强调意象世界层的表达。在长期稳定的农业社区,由于携带先进文化的族群迁徙的欠缺,聚落形态发展缓慢。
这一阶段聚落的特质,主要体现在因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而引起的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进一步分化上。人们所包容经验模式的演进,导致了聚落的出现与分野,聚落分野进一步加剧了经验模式的异质演进和同质关联,聚落的面貌则因为城市与乡村居民猎获生资模式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同时由于特定共同体的民俗心理以及特殊有影响力的个体的表达方式的异质性而呈现不同的风格。美学的愉悦伴随着智力的愉悦,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进一步被表现。
在聚落的意境的定向时期,聚落完成了从物质实在层到形式符号层以及意象世界层的完善,并实现了从物理时空到心理时空的跨越,表现出中国建筑在发展上的巨大缺环或断裂。一般而言,这种跨越应该与迁徙族群(或泛化的族群迁徙)及其建筑文化和历史记忆的在地化建构直接相关。这里尤指异文化间大规模的族群迁徙或文化传播。
这个时期的聚落在数量上仍以乡村类型居多,并因农业技术进一步增进、生资相对廉价、人口增加而日益稠密;而在物质实在层与形式符号层的表达上,市镇聚落的情景图式进一步嬗变。
乡村聚落的意境借由环境与情境生成时,造就了种种习俗。首先,中国乡村聚落在形态结构上进一步参照了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的风土建筑结构及东方住居的基本结构,并以对风水习俗的遵从来强调与天、地、人、神之间的共在关系。其次,中国单体与庭院空间组织涵构了两河流域、爱琴文化的方院、多柱阻隔内外空间的主建筑和大门的布局,并将这种布局重复运用于较大的公共空间,比如神殿、官府等公共建筑中,隐喻了多重意象,比如社会秩序与国家架构。而这种意象得以生成和传播,依仗实证主义之法的许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