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法理演变、族群迁徙与建筑习俗流转:传播行为分析的个案和观点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7169098
  • 作      者:
    冯林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冯林,博士,武汉大学报编辑,武汉大学母亲文化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法理学博士后在站研究人员。1999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毕业,取得学士学位。2010年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取得博士学位。目前为武汉大学法学院法理学博士后站在站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法社会学、儿童、妇女人权保护、传播学。

展开
内容介绍

  《法理演变、族群迁徙与建筑习俗流转:传播行为分析的个案和观点》将建筑文本作为民俗的重要载体和传播个案,探讨它的民俗样态与法理演变、族群迁徙的关系。作者在书中力图回答:道教建筑的特质从何而来?它们和东方的、人类的建筑习俗有何关联?受制于什么样的法理?等等。本书在研究内容上拓展了文化/艺术与传播学和法理学研究的新疆域和新手法,不仅具有理论创新价值,还对现实生活中的建筑现象分析有指导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法理演变、族群迁徙与建筑习俗流转:传播行为分析的个案和观点》:
  聚落的成熟 
  人类聚落的成熟期大约相当于中国的秦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层次的聚落强调意象世界层的表达。在长期稳定的农业社区,由于携带先进文化的族群迁徙的欠缺,聚落形态发展缓慢。 
  这一阶段聚落的特质,主要体现在因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而引起的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进一步分化上。人们所包容经验模式的演进,导致了聚落的出现与分野,聚落分野进一步加剧了经验模式的异质演进和同质关联,聚落的面貌则因为城市与乡村居民猎获生资模式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同时由于特定共同体的民俗心理以及特殊有影响力的个体的表达方式的异质性而呈现不同的风格。美学的愉悦伴随着智力的愉悦,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进一步被表现。 
  在聚落的意境的定向时期,聚落完成了从物质实在层到形式符号层以及意象世界层的完善,并实现了从物理时空到心理时空的跨越,表现出中国建筑在发展上的巨大缺环或断裂。一般而言,这种跨越应该与迁徙族群(或泛化的族群迁徙)及其建筑文化和历史记忆的在地化建构直接相关。这里尤指异文化间大规模的族群迁徙或文化传播。 
  这个时期的聚落在数量上仍以乡村类型居多,并因农业技术进一步增进、生资相对廉价、人口增加而日益稠密;而在物质实在层与形式符号层的表达上,市镇聚落的情景图式进一步嬗变。 
  乡村聚落的意境借由环境与情境生成时,造就了种种习俗。首先,中国乡村聚落在形态结构上进一步参照了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的风土建筑结构及东方住居的基本结构,并以对风水习俗的遵从来强调与天、地、人、神之间的共在关系。其次,中国单体与庭院空间组织涵构了两河流域、爱琴文化的方院、多柱阻隔内外空间的主建筑和大门的布局,并将这种布局重复运用于较大的公共空间,比如神殿、官府等公共建筑中,隐喻了多重意象,比如社会秩序与国家架构。而这种意象得以生成和传播,依仗实证主义之法的许可。
  ……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自然主义法学与探索正义:一维创造、原型文本——四大居住类型
第一节 正义与理性:聚落原型
第二节 正义与自由平等:城市原型
第三节 正义与公共福利:公共设施原型
第四节 正义与安全:住宅原型

第二章 实证主义法学与秩序的需要:二维创造、选择文本——三大宗教建筑
第一节 有序模式的普遍性要素:伊斯兰教建筑
第二节 个人与社会生活中的秩序:基督教建筑
第三节 力求独立与自治的法律努力:佛教建筑

第三章 历史主义法学和秩序与正义的综合体:三维创造、创造文本——大乘佛教建筑与道教建筑
第一节 秩序与正义的关系:中国大乘佛教建筑
第二节 法律的强制因素与社会因素:道教建筑

第四章 功利主义法学与朱棣似的正义之面:四维创造、移转文本——武当山道教建筑
第一节 武当山道教建筑的发生
第二节 武当山道教建筑的发展
第三节 武当山道教建筑的成熟

第五章 法律社会学和公共政策、道德信念、社会倾向:文本接受
第一节 原型接受
第二节 选择接受
第三节 创造接受
第四节 移转接受
第五节 接受文本的四种原型与理解的四种原型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