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质边坡变形稳定性研究》:
在国内,冯夏庭对受化学溶液侵蚀的岩石破裂随时间演化的非线性特征进行了声发射测试、时间分形和基于神经网络的研究。通过不同应力状态下的试验,对岩石破坏特性的化学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与空气侵蚀条件相比,裂纹尖端的水或化学溶液使岩石的破裂韧度明显地降低;应力腐蚀破裂也明显的受到化学环境的影响,并依赖于ζ电位;抗拉强度明显地受到化学集结物的影响,并依赖于ζ电位,而三轴强度不会因化学集结物的变化而明显的变化。刘新荣在对岩盐顶底板岩石水饱和状态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探讨了水对岩石力学特性的影响等有关问题。2000年,陈四利、冯夏庭分析岩石在环境侵蚀下岩石的细观破裂行为,在已有岩石细观加载仪的基础上研制了侵蚀装置和数字显微观测系统。利用该系统进行了长江三峡工程永久船闸区的花岗岩在水和不同化学溶液侵蚀下的单轴压缩破裂过程试验,并观察到穿晶裂纹、绕晶裂纹以及沿晶裂纹的动态扩展全过程。同年,他们进行了黄河小浪底砂岩在不同化学腐蚀下的单轴压缩破裂过程试验,探讨了不同浓度、不同pH值和不同化学溶液对岩石力学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在化学腐蚀下岩石的细观破裂行为,给出了部分砂岩荷载位移变化曲线。汤连生提出了化学损伤概念,并探讨了其定量方法。采用水一岩反应的大模式与小模式理论,解释了自然界中岩体的剧烈变形及破坏往往发生在暴雨或人类工程活动时的原因。探讨了岩石水化学损伤定量方法的研究途径,提出并分析了岩石水化学损伤的层次分区性。黄伟(107)系统的总结了水一岩化学作用对岩石力学效应的作用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霍润科对酸性环境下砂浆及砂岩材料的基本性质问题开展了室内试验研究,分析了材料受酸腐蚀过程中物理、化学及力学特征,揭示了其性质变化的规律,建立了受酸腐蚀过程中材料的宏、细观模型,提出了以氢离子浓度变化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岩石及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预测模型和方法。许江从岩石变形全过程曲线的4个基本阶段及其相应3个特征点角度,探讨循环载荷作用下周期充水岩石变形损伤演化规律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为正确认识岩体在周期性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进而科学地评价工程岩体的长期稳定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张信贵证实了土的细观结构是水土化学作用发生与发展的平台和主要场所。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