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岩质边坡变形稳定性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7038139
  • 作      者:
    刘杰[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岩质边坡变形稳定性研究》以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为线索,重点针对现阶段岩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的岩体赋存环境的主要变化因素包括:不同的载荷形式、酸性溶液环境、动水环境。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能量分析方法、时间效应分析方法、基于有限元的分析方法、基于断裂韧度和屈服准则参数的分析方法。在理论上对原有岩石力学理论进行扩充发展,并将部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工程,在实际工程中印证理论分析成果,使其成为工程施工设计的有益参考。本书可供水利水电、土木建筑、矿山铁路、公路交通等部门的科研人员及研究生阅读和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岩质边坡变形稳定性研究》:
  在国内,冯夏庭对受化学溶液侵蚀的岩石破裂随时间演化的非线性特征进行了声发射测试、时间分形和基于神经网络的研究。通过不同应力状态下的试验,对岩石破坏特性的化学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与空气侵蚀条件相比,裂纹尖端的水或化学溶液使岩石的破裂韧度明显地降低;应力腐蚀破裂也明显的受到化学环境的影响,并依赖于ζ电位;抗拉强度明显地受到化学集结物的影响,并依赖于ζ电位,而三轴强度不会因化学集结物的变化而明显的变化。刘新荣在对岩盐顶底板岩石水饱和状态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探讨了水对岩石力学特性的影响等有关问题。2000年,陈四利、冯夏庭分析岩石在环境侵蚀下岩石的细观破裂行为,在已有岩石细观加载仪的基础上研制了侵蚀装置和数字显微观测系统。利用该系统进行了长江三峡工程永久船闸区的花岗岩在水和不同化学溶液侵蚀下的单轴压缩破裂过程试验,并观察到穿晶裂纹、绕晶裂纹以及沿晶裂纹的动态扩展全过程。同年,他们进行了黄河小浪底砂岩在不同化学腐蚀下的单轴压缩破裂过程试验,探讨了不同浓度、不同pH值和不同化学溶液对岩石力学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在化学腐蚀下岩石的细观破裂行为,给出了部分砂岩荷载位移变化曲线。汤连生提出了化学损伤概念,并探讨了其定量方法。采用水一岩反应的大模式与小模式理论,解释了自然界中岩体的剧烈变形及破坏往往发生在暴雨或人类工程活动时的原因。探讨了岩石水化学损伤定量方法的研究途径,提出并分析了岩石水化学损伤的层次分区性。黄伟(107)系统的总结了水一岩化学作用对岩石力学效应的作用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霍润科对酸性环境下砂浆及砂岩材料的基本性质问题开展了室内试验研究,分析了材料受酸腐蚀过程中物理、化学及力学特征,揭示了其性质变化的规律,建立了受酸腐蚀过程中材料的宏、细观模型,提出了以氢离子浓度变化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岩石及混凝土结构使用寿命预测模型和方法。许江从岩石变形全过程曲线的4个基本阶段及其相应3个特征点角度,探讨循环载荷作用下周期充水岩石变形损伤演化规律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为正确认识岩体在周期性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进而科学地评价工程岩体的长期稳定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张信贵证实了土的细观结构是水土化学作用发生与发展的平台和主要场所。
  ……
展开
目录
前言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循环载荷作用下岩体力学特性研究
1.1.1 研究的必要性
1.1.2 研究的现状
1.1.3 研究中的不足
1.2 岩体卸荷作用下力学特性研究
1.2.1 研究的必要性
1.2.2 研究的现状
1.2.3 研究中的不足及本书开展的工作
1.3 酸性环境下岩体力学特性研究
1.3.1 研究的必要性及现状
1.3.2 研究中的不足及本书开展的工作
1.4 拉剪作用下岩体断裂损伤特性研究
1.4.1 研究的必要性
1.4.2 研究的现状
1.4.3 存在的问题及本书的主要工作
1.5 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方法
1.5.1 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5.2 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工作
1.6 岩体裂隙渗流量的相关研究工作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试验设计
2.1 岩样的采集与加工
2.1.1 采用岩样的原因
2.1.2 岩样的种类和切片化验成果
2.1.3 采样的筛选
2.1.4 采样的工具
2.2 试验设备
2.2.1 RMT-150C岩土力学试验系统
2.2.2 PHS-29A数显pH计
2.2.3 ELE岩石渗透仪
2.3 试验方法
2.4 研究技术路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循环载荷和恒载下的力学响应研究
3.1 循环荷载下力学效应研究
3.1.1 从能量的角度来说明三种波形的不同加栽效果
3.1.2 从能量的角度来说明不同频率正弦波对应变累积量的统计
3.1.3 从破坏消耗的总能量来比较各种加栽方式
3.1.4 不同峰值下个能量的分配与转化示意图
3.1.5 试件破坏闽值的选取
3.1.6 不同条件下力与变形的时间效应分析
3.1.7 加卸载循环的计算分析模型
3.1.8 力与弹性模量的关系研究
3.2 蠕变作用下的力学效应研究
3.2.1 砂岩蠕变值变化规律研究
3.2.2 卸载时瞬时恢复弹性变形量分析
3.2.3 蠕变和循环载荷对试件体应变的不同影响规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节理岩体卸荷条件下力学响应研究
4.1 卸荷原理的定性分析
4.2 裂纹性质的数值模拟
4.2.1 岩体中裂纹的应力集中研究
4.2.2 裂纹塑性区的研究
4.3 裂纹应力区分析
4.3.1 受压时裂纹应力区分布
4.3.2 直接叠加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4.3.3 受拉时裂纹的应力分区图
4.4 岩体动态卸荷拉裂作用的元件组合模型
4.4.1 理想介质的变形性质及力学模型
4.4.2 岩石的组合模型
4.5 不考虑卸载速率的卸荷岩体本构研究
4.5.1 卸荷岩体特点分析
4.5.2 试验模型
4.5.3 本构的拟合及其改进
4.5.4 工程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屈服准则参数和岩体的断裂韧度研究
5.1 Drucker-Prager准则参数与岩体断裂韧度
5.1.1 Drucker-Prager准则
5.1.2 拉剪裂纹的端部应力
5.1.3 D-P准则参数与KⅠc,KⅡc
5.2 Coulumb-Mohr准则参数与岩体的断裂韧度
5.2.1 Drucker-Prager准则与Coulumb-Mohr准则外接
5.2.2 D-P准则与C-M准则内接
5.2.3 平面应变的条件下
5.3 Hoek-Brown准则参数与岩体断裂韧度
5.3.1 一般情况
5.3.2 平行共线裂纹
5.4 裂纹随机分布时的屈服准则参数与岩体断裂韧度
5.4.1 裂纹在整个空间随机分布
5.4.2 裂纹在特定空间随机开展
5.5 微裂纹区扩展半径的确定
5.5.1 微裂纹区扩展半径,的假定
5.5.2 计算实例
5.6 推导得出的几组关系式的对比
5.7 损伤度分区
5.7.1 断裂准则
5.7.2 试验数据分析
5.7.3 未破坏区的细分
5.8 工程应用
5.8.1 工程概况及计算模型
5.8.2 有限元计算方案
5.8.3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
5.8.4 方案二和方案三的结果比较
5.8.5 计算值与监测值的对比
5.9 本章小结
5.9.1 结论
5.9.2 建议

第6章 酸性溶液浸泡的试验研究
6.1 对浸泡的时间尺度的分析和试验方法
6.1.1 研究时间尺度的必要性
6.1.2 时间尺度方法研究
6.2 不同岩性浸泡后岩样表面的形态差别
6.2.1 表面形态分析
6.2.2 微观解释
6.3 钙质中一细砂岩浸泡时间尺度分析
6.3.1 采样的筛选
6.3.2 岩样性质
6.3.3 试验方案
6.3.4 试验成果分析
6.3.5 化学损伤模型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加卸载和浸泡的耦合分析
7.1 浸泡前后岩石强度变化
7.2 化学损伤模型的建立
7.2.1 化学损伤模型的分区
7.2.2 浸泡后模型弹性模量预测
7.2.3 浸泡后模型弹性模量预测值与实测值比较
7.3 浸泡中的均化效应与应力应变局部化
7.3.1 试验现象分析
7.3.2 浸泡后的均化效应研究
7.3.3 数值模型试验的数据分析
7.3.4 浸泡的缺陷放大作用
7.4 浸泡前后能量分配方式和循环破坏包络线面积比较
7.5 浸泡前后直接加载破坏对应的能量消耗变化
7.6 从破坏模式来分析能量转化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岩体渗流的试验研究
8.1 无充填时轴压、围压和裂隙深度的影响
8.1.1 不同裂隙深度下的围压与流速关系分析
8.1.2 不同裂隙深度下的轴压与流速关系分析
8.2 填充物不密实时加载路径的影响研究
8.3 0.2 5~0.5 mm砂粒填充时渗流规律研究
8.3.1 不同围压与轴压下的数据汇总
8.3.2 砂粒填充条件下不同开度的影响
8.4 不同填充物粒度的影响分析
8.5 岩体通过加载裂隙渗流的规律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基于有限元计算的岩质边坡分析方法研究
9.1 有限元重力加载比例法与强度折减法对比研究
9.1.1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9.1.2 有限元重力加栽比例法的原理和步骤
9.1.3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9.1.4 有限元计算过程中的特殊情况
9.1.5 计算效率的比较
9.2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边坡稳定性模糊评判方法研究
9.2.1 引言
9.2.2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
9.2.3 经过修正的评价因子和分级标准
9.2.4 隶属度的确定
9.2.5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权重比
9.2.6 综合模糊评判
9.2.7 模一精评判体系改进
9.2.8 工程应用
9.3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10.1 循环与蠕变的研究结论
10.2 卸荷原理的研究结论
10.3 裂隙断裂韧度和屈服准则参数的研究结论
10.4 酸性溶液浸泡试验的研究结论
10.5 加卸载和浸泡的耦合分析所得结论
10.6 渗流场试验的研究分析所得结论
10.7 基于有限元计算的岩质边坡分析方法改进
10.8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