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研究 基于评估内容体系的构建》:
二、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现实问题
在现代责任化政府体制内,在公众和政策环境对决策者形成巨大压力的背景下,政策评估对提高政府效能的作用日益彰显,由于当前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实践存在诸多问题,且尚未形成完善的政策评估体系与制度,评估效果无法保证,这些现实问题表现为:
(一)评估组织泛行政化,专业权威性不高
我国的教育政策评估组织常属行政部门,虽具有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作用和外部无法企及的信息优势,但专业权威不强,组织内部权责不清,无法独立行使职能。作为属地教育局的内设单位,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机构负责人通常由教育部门领导兼任,评估人员的绩效考核也由教育局负责,评估机构与其他部门的职权范围重叠现象严重。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评估工作的边缘化和形式化,评估部门往往沦为应付上级部门工作检查的临时机构,不能依法行使权力且评估过程常受到严重的行政干扰。县域教育政策评估机构对于行政权力的过分依赖,造成专业权威衰微,重行政权力而轻专业权威的趋向使教育政策评估部门成为行政部门的附庸。评估客体对于评估主体的服从是对其拥有行政权力的服从,而非对其专业权威的信服。对于被评估的县级政府来说,教育政策评估成为一次检查或一次下级单位对上级部门的汇报,评估既无法为县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改进意见,也不能充分发挥其激励功能,进而沦为劳民伤财之举。
(二)评估队伍素质较低,指导不力
我国教育政策评估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评估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匮乏。一是评估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岗位胜任标准和能力欠缺。评估人员基本以兼职为主,专职评估人员偏少。评估人员多为行政官员或退休的领导、校长,这些人员年龄偏大且知识更新较慢,对于新政策往往把握不准,加之缺乏专业的政策评估培训,因此难以保证评估的质量和水平,使评估结果的专业权威性大打折扣。即使有从事政策评估的专业人员,也大多数是学习社会科学出身的学者,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单一,很少有人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基础。二是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缺少经费来源。政策评估需要足够的经费、时间与人力投入,但当前我国县域基础教育政策存在经费不足甚至没有专项经费的现象。只有少数一二线城市配有专项政策评估经费,大部分县级政府政策评估经费较少甚至没有。即使少数县级政府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教育政策评估提供经费,也只会关注有利于提升政府绩效,而忽视评估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无法保证评估的可信度和效度。三是评估人员的编制存在诸多问题。评估队伍编制过少,人少活多力不从心;兼职评估人员过多,队伍无法管理的问题时有发生。以上种种现象使县域基础教育政策评估部门沦为无经费、无编制、无专职人员甚至无独立办公场所的“四无”机构。
(三)政策评估缺乏信息管理,信息可信度低
政策评估必须建立在对现实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没有真实的数据,就不可能准确了解现实情况,因此,全面的、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是进行政策评估的必要条件,否则,政策评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政策的评估也不例外。然而,由于教育政策信息的管理工作比较落后,相当多的教育机构忽视对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资料与信息的管理,产生了诸多问题: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线路不简捷,教育部门的信息沟通过分依赖于内部行政体系,造成下情难以上达,上情难以为下面解释;信息传递速度慢,评估效率低下,传统金字塔式的信息流动,只能层层传递,传递速度慢;信息来源少,容易失真。传统信息沟通模式只限于政府内部,因此大量公众掌握的政策信息便无法为教育决策提供支持;传递介质和手段落后,信息传递往往以纸质媒介为主,时效性较差。以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为例,评估前,每所学校几乎花一年的时间在整理资料,说整理也许不确切,实际上多是回忆或补充资料,其准确性令人怀疑,这还不是对资料信息要求更高的教育政策评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