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不馁伤不悔 哀伤面前自我修行》: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他诞生在德国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登台演出,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的几首钢琴曲后兴奋地向大家推荐道:“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然而可惜的是。两个月之后,贝多芬的母亲突然去世,父亲意志消沉,他不得不回到家乡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后来。贝多芬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来到了维也纳。很快就凭借着自己的即兴钢琴演奏迷住了维也纳人。
30岁时,贝多芬的耳朵患上疾病,听力下降。他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最终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贝多芬绝望了,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但他不甘心,坚信音乐能拯救他——“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
用了近两年的时间,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作品——《第三交响曲》;54岁时,创作出《第九交响曲》,他前后用了6年时间来创作、修改这部曲子。
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首次在维也那卡德剧院演奏,贝多芬不看乐谱,仅凭记忆亲自指挥。
听众们兴奋若狂,鼓掌次数多达5次!而皇族成员出场也不过3次。
音乐巨人贝多芬经历了最为可怕的遭遇——两耳失聪。难怪他发誓说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因为命运对他实在太无情了。他说到做到,失聪后不但没有放弃音乐事业,反而向前推进了一步,成长为作曲家,音乐领域最具含金量的职位,并且取得巨大成功。
这时再看双耳失聪的不幸,反而要感谢命运的安排,让贝多芬挑战自己,突破自己,在音乐的道路上牢牢地竖起了自己的里程碑。
在灾难降临时,心境必然会跌入悬崖,经受无上的伤痛、折磨。然而,一旦能够坚定地重新站起来,等待你的一定是清朗的天空,靓丽的彩虹。回首来路,挫折带给心灵的冲击、积极应对的焦灼、他人给予的温暖,一切的一切,真实、激越。
只有经历过苦痛,人生才会饱满,才会有真正甜美的笑容。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常常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一年暑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物理实验。~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打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马受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小焦耳的情绪。他们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药,然后扣动扳机。“砰”的一声,从枪口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他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迫不及待地把实验结果都告诉了老师,请教问题。老师很赞赏焦耳勤学好问,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不一样,光速快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焦耳听了恍然大悟。
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认真的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