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米纸日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770144
  • 作      者:
    (英)弗朗西斯卡·赖泽赫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米纸日记》是一个从边缘角度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四个相互交织的讲述将军事冲突对个人生活的破坏展现得淋漓尽致。1940年春,新婚不久的埃尔莎·琼斯来到了香港的外国人社区。由于倍感孤独、思乡心切,埃尔莎在她的保姆林身上找到慰藉。随着香港被日军占有,埃尔莎和丈夫汤米被捕,并被拘留在岛上南边的一个临时营地里,他们不得不专心于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的问题,埃尔莎和汤米的关系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拘留生活带来的精神压力与日俱增。
展开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卡·赖泽赫(Francesca Rhydderch),出生于英国威尔士西部阿伯里斯特威斯,现为斯旺西大学创意写作副教授。1998年完成关于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凯特·罗伯茨的博士论文后,担任《星球杂志:威尔士国际主义者》的编辑助理。1999年成为该杂志的副编辑。2002年,她被任命为《新威尔士评论》编辑。《米纸日记》为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于2014年荣获威尔士年度图书的小说奖。同年,弗朗西斯卡以短篇小说《剥制师的女儿》入围BBC年度短篇小说奖的决选名单。她还为纪念杰出的威尔士作家凯特。罗伯茨创作了一部威尔士语剧作《朋友》(Cyfaill),该作入围2014年度威尔士剧评最佳剧作奖决选名单。 艾黎(笔名),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研究博士,现任职英国莱斯特大学现代语言系翻译专业,努力兼顾科研、授课及译书。2010年秋至2015年春,在北威尔士的班戈大学任职期间,感念于威尔士文学之丰富深厚而鲜为中国读者所知,立意多做绍介。与威尔士文学交流中心(Cyfnewidfa Len Cymru/Wales Literature Exchange)合作,于2013年10月客串编辑《外国文艺》的威尔士现代文学与艺术专辑。其他译作包括《家园》、《文学趣话》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倘若每次离开故土都是一次小小的死亡,那么每次回归便是一次重生。
  沐浴战火、饱经伤痛,回归之途荆棘遍布,涅槃重生尚可期?《米纸日记》是威尔士著名女作家弗朗西斯卡·赖泽赫根据她婆姨的真实经历写就。小说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埃尔莎、丈夫汤米、女儿玛里和华人保姆林的角度叙述,生动细腻地描绘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香港的动荡图景,也写尽了欢喜与痛楚交织、绵延两代人的还乡朝圣——如果记忆中的家园与自我已永难找回,归家是否还能带来重生?
展开
精彩书摘
  《米纸日记》:
  玛吉似乎让人不快,别人对她的反感聚集在她周身,就像她臀部堆积的肥肉。她盯着人看自有一套,别人无意间与她对视时,她能勾住他们的目光。她令人紧张不安。
  她端茶送水也做得不称职。有人要牛奶,牛奶竟会倒在茶杯里也会洒在茶碟上。不过通常,牛奶递过去的时候,他们都不会说什么。其中有些人会用哀求的语气说声“谢谢”,同他们和护士说话时一样。玛吉毫不在意。她知道他们不是这个意思。他们是想要换个人来推着送茶的推车经过床前,聊聊天气,管他们叫“亲爱的”。一个普通随和一点的人。过些时候,他们会穿着睡袍沿着走道慢慢挪到埃尔莎所在的偏房找她聊天。
  “那个玛吉,”他们说。“她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埃尔莎也不知道,这正是问题所在。一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她已经弄不清了。开始是结束,然后又是开始。等玛吉出现时,埃尔莎挺高兴见到她的。
  她知道已经是下午了,很快就是探望的时间了。
  “来杯茶吗?”玛吉站在门口,一手放在推车上,一手叉在胯部。她的头发新染了颜色,像是深粉红。埃尔莎不知道她是否原本就想染成这样。这颜色让她的下颔比平时看起来更红更汗津津的。她看起来就像一头愤怒的猪。
  “探望的时间到了吗?”埃尔莎问道。
  “先喝茶,”玛吉说,“来一杯吗?”“好的,请来一杯。”玛吉转向推车。
  “加牛奶加糖吗?”埃尔莎知道厚厚的瓷杯贴在唇上,感觉会像黏土一般,泡过的茶也会不好喝。
  “没有柠檬片,对吧?”玛吉皱起了眉头。
  “你疯了,你真的疯了。”她的鼻孔上挂着一串薄薄的金环。她摇头的时候,那些金环也跟着晃动。
  “那稍微放一点点糖。”埃尔莎借着床边的金属横杆让自己坐了起来。玛吉把折叠餐桌放在她的大腿上方,再放上茶杯和茶碟。这会儿,埃尔莎明白了其他病人想从玛吉那儿得到什么。沉默抽空了她们之间的空气,埃尔莎想填满这个沉默的空洞。玛吉再次转向推车去拿一个铝制小壶。埃尔莎开口想提醒说她不要牛奶,但没说出口。
  “饼干要吗?”玛吉的注意力似乎被窗户另一侧屋顶上的什么东西吸引住了。
  “不要,谢谢。”“再见。”玛吉说完就不见了。一堆茶碟茶杯沿着走廊一路发出喀哒喀哒的响声。她推着推车撞开双开门时,发出了一声巨响,接着挪动着肥胖的身子朝电梯走去。
  一位护士的头从门边探了进来。
  “埃尔莎,今天怎么样?”她说。她长得很敦实,似乎一点也不介意把老人裹起来抱上床抱下床,上浴室上厕所。有一天,她在铺床的时候告诉埃尔莎,她是塞尔维亚人。“你过来是因为战争吗?”埃尔莎问她。“战争?不是,不是。我是家里第一个出来的。我老公有MBA的学位。”她说。不过今天,她没有微笑,也没有时间。快到她换班的时间了。
  “能用一下电话吗?”埃尔莎问。
  “你有零钱吗?”埃尔莎喜欢这位护士说英语的方式,精准正确。
  每个元音都务必发得到位,紧紧抵着邻近的辅音。
  她伸手到床头柜上拿手提包。床头柜装着轮子,她去够它的时候,它就滑走了。这里的所有东西都装着轮子,因此最后就得从一样东西滑向另一样东西。
  埃尔莎没晕真是一个奇迹。护士轻声走出房间,嗒嗒地沿着走廊走向休息室。
  埃尔莎打开手提包的锁扣,伸手在里面摸索着。
  这里的光线很差,或许是玻璃窗太脏了,汽车的尾气在窗框的角落里堆积起来,也可能是天黑得比过去早了。她渴望着早上明亮的光线,和以前家中厨房的一样。不过现在,她想和玛里说说话,在电话里听听她近在耳旁的声音。她把手伸进包的更深处,在角角落落里摸索着找钱包。她又把包翻了过来,所有的东西都倒在了绿色的床单上:纸巾、一些薄荷糖(都是独立包装的)、一副扑克牌、一本边角剪过的旧护照和一瓶珍珠粉的指甲油。
  “我已经告诉过你不能涂指甲油了,”那位塞尔维亚护士说,将装着轮子的公用电话箱推到了她面前。“今晚,在值班医生来查房前,我又得把你的指甲油给擦掉。”埃尔莎把指甲油放回了包中。护士把它擦掉,埃尔莎又会在夜灯下涂上去,这样周而复始。
  “我要给女儿打电话,”埃尔莎说。
  “好的,好的。”连护士的笑容也是欢快的。
  ……
展开
目录
1996年,伦敦
第一章 埃尔莎:1940年,香港
第二章 林:1941年,香港
第三章 汤米:1942年,赤柱
第四章 玛里:1947年,威尔士纽基
1996年,伦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