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型结构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新思维》从人的发展的视角审视中国经济的结构问题,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出发把握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是一部论述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新思维的力作。
《人本型结构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新思维》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改革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用新的思维去有效应对。结构问题是中国经济的深层问题。国家“十三五”规划(2016—2020)将把经济结构转型列为重要内容。2015年7月2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尤其强调“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安徽人民出版社新推出的由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资深专家常修泽教授新著的《人本型结构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新思维》(国家“十二五”规划重点图书),正是运用“新思维”探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著作。该书不同于以“物本型”增长主义为主线的著作,提出了“以人的发展为导引”的主线思维,并将“人本型结构论”这一“新理念”贯串到中国经济的“六大结构”中,点出了化解的“命门”。
作者提出:需求结构,核心是提高“居民消费率”和“藏富于民”;供给结构,核心是发展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要素投入结构,核心是“心灵放飞”和万众创新;资源环境,核心是生态福祉和“环境人权”;城乡结构,核心是填平城乡之间的制度“鸿沟”;区域结构,核心是区域协调、防止“板块碰撞”。为此,需要新的体制支撑。
《人本型结构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新思维》共十章,四十余万字。不仅思想新颖,而且载有作者调研得来的大量鲜活材料和案例,对研究和推进“十三五”乃至更长期间的结构转型及规划编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应用价值。
结构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内部的深层次矛盾。多年来有关方面一直强调“调整结构”并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结构转型,但是,毋庸讳言,结构转型并没有取得特别理想的结果,有些方面,结构性失衡还很突出。为什么久调不决?其中原因十分复杂,从更深层的利益格局探究,没有摆脱“物本位”和“官本位”传统格局,缺乏用人本思想来贯穿和改造,我认为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从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提出的“人本”思想谈起
朋友们都知道,在会议举办地——布鲁塞尔的中心广场有个“天鹅之家”宾馆,那里是马克思1845—1848年流亡时的寄居写作之地。当年,马克思被作为“危险的革命者”而遭德国和法国驱逐之后,旅居布鲁塞尔,在此写出了《哲学的贫困》《工资劳动与资本》和《共产党宣言》。就在《共产党宣言》里,他和恩格斯提出:“每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并称这是“新社会的本质”。我不知道诸位如何判断这段话的价值?我在自己的著作《人本体制论》中,曾引用了恩格斯晚年的评价。恩格斯强调,他除了摘出这句话以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89页。。我认为,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而且是人类共同文明的最高价值。布鲁塞尔这座城市应该为此感到自豪。
关于这个“人类共同文明的最高价值”问题,因我在《人本体制论》一书作过系统论述,不再赘述。我只强调,按马克思的思想,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以“每个人自由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性理念。无论是经济的总体结构,还是经济的具体结构,都要注重“人”,用马克思的话,“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的本性”——我认为这是结构转型的灵魂。《人本体制论》出版后,我用几年时间写了《人本型结构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新思维》,即将出版。今天讨论“中国‘十三五’规划”中的结构转型,必须抓住“人本”这一“命门”。
(二)用“人本”思想审视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矛盾
用马克思阐发的人本思想来衡量,中国经济生活存在着以GDP为中心的商品拜物教,致使经济结构存在诸多深层次的矛盾问题:
第一,在需求结构方面:过分强调投资的扩张,而与人直接相关的消费则未能充分释放,消费的增长落后于投资的扩张,形成“居民消费率”偏低的格局。统计显示,中国居民消费率2000年为46.4%,到2013年为36.2%,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当然,从欧洲投资者眼光看,中国这里潜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第二,在供给结构(产业结构)方面:从总体上看,与人的发展直接相关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虽然2014年中国第三产业占比已达到48.2%,创历史新高,但与2012年世界服务业平均水平70.2%相比,仍相差22个百分点。特别是涉及“人”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指标,2013年第三产业就业占比仅为38.5%,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相比低10个百分点,呈现“人比”严重少于“物比”的格局。
第三,在要素投入结构方面,主要问题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14年9月份最新公布的《2014—2015全球竞争力报告》排序,中国位列全球竞争力第28位。但仔细研究与人相关的“技术储备度”排名这里的“技术储备度”排名,是由七项指标构成:最新技术可用性,中国排97位;企业吸收技术情况,中国排68位;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情况,中国排81位;互联网应用情况,中国排75位;固定宽带互联网用户,中国排51位;国际互联网宽带用户平均使用情况,中国排120位;移动宽带使用情况,中国排78位。,中国仅排在第83位。这说明与人相关的科技创新问题还比较滞后。欧洲一些国家,特别是德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技术创新,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值得我们借鉴。
(三)我的“十三五”结构转型思路
中国“十三五”规划正在研究制定中。有关方面的思路是何?我不知晓。这里只谈一个学者的结构转型思路。
我总的想法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到今天,物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尽头,结构调整到了必须转换理念的时候了。怎么转换?简单说,在调整经济结构时,必须抛弃传统的“物本”和“官本”思维,用“人本”思想推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
“人”字在中国的汉字中,虽只有一撇一捺,但怎样把握人的真谛,颇有学问。我在《人本体制论》中提出,从横向来说,应是“全体人”而非部分人,要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纵向来说,应是“多代人”而非一代人,要平衡代际的利益关系;从内核上来说,应是“多需人”而非单需人,不只是日常的物质需要,还有精神的需要等。
如果用人本思想来推进结构的转型,那么,应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在需求结构方面,重在提高“居民消费率”。
为扭转中国当前居民消费率偏低的格局,需要多方面努力:
1.正确处理好“国富”和“民富”的关系。既要“国富”,又要“民富”。在“两条腿”不够协调的情况下,我主张适当向“民富”倾斜,“十三五”期间,尤其如此。这就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破解居民“能消费”的问题。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养老、医疗、失业等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同时健全社会救济制度,做好扶贫工作。尽快编织好全社会的“安全网”,破解居民“敢消费”的问题。
3.加强政府对消费环境的监管。实行严格的“责任清单”制度,确保食品、药品等各个领域的消费安全,破解居民“放心消费”的问题。
4.打造“人性化消费”的新格局。鉴于模仿型和排浪型的消费阶段已经过去,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因此,需要创新消费模式,激活消费需求,破解“人性化消费”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使居民消费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第二,在供给结构(产业结构)方面,从人的发展需求和当今世界科技革命的新趋势出发,建议树立新的“供给结构思想”。
本次“欧洲思想实验室年会”安排的本场关于“中国‘十三五’规划”专题,主题很好——“走向创新市场领导者”。既然要作“走向创新市场领导者”,就应如托马斯说的那样:“不要老想分享市场,而要考虑创造市场。不是取得一份较大的馅饼,而是要设法烙出一块较大的馅饼,最好是烘烤出一块新的馅饼”(托马斯)。在21世纪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新的馅饼”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与人的发展直接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1.应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结构的“战略重点”,逐步从以工业为主导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导。在一两年内,务求实现服务业比重超过50%(重要的标志),继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争取达到55%左右,这样大体与目前印度、俄罗斯等金砖国家的服务业比重水平并驾齐驱。
2.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上,要突破金融、物流和技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短板,也要注重发展与人直接相关的旅游、商贸、文化、体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无论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生活性服务业,都要研究新情况,寻找新增长点。例如,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要特别关注人力资源服务业等;在生活性服务业方面,应瞄准小康社会建成后人民群众对现代服务业的新需求,开拓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打造新热点,比如,着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等。
3.针对服务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内和对外开放,克服服务业领域开放度低、限制多、国际竞争力较弱等问题。随着反垄断和“破垄”的推进,会给中外投资者带来商机。
与此同时,把握当今世界工业已经进入4.0时代的大趋势,有针对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创造社会所需要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及新商业模式。
第三,在要素投入结构方面,重在人的创新和创意。
当今世界技术革命突飞猛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车联网、人工智能、3D打印、纳米技术等方兴未艾。同时,在中国,随着土地等物质要素的趋紧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减少,传统生产要素的规模驱动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内外环境发生新变化的条件下,要更多依靠创新来推动结构转型。我考虑:
1.中国当前有1亿左右科技人力资源,这是中国宝贵的财富,首先要发挥这些人士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这是我们的基础。今天与会的部分旅欧学者,也可以各种方式参与创新事业。
2.加强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方面的研发。昨天(2015年2月26日)欧洲专利局就在此城(布鲁塞尔)公布,2014年欧洲专利局收到27.4万项专利申请,其中,中国2.65万项,排第4,但中国获批专利仅占总获批量(6.46万项)的2%。未来,我们更应注意提高专利的质量和效应,打造自主品牌,尤其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
3.改革现行的相关制度。制度比技术更值得关注。尤其要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科技人员的产权激励制度以及把科研成果转化实际应用的企业制度等。
4.借鉴吸收先进文明。“欧洲思想实验室”的LOGO很好,寓意多元思想在此交流、“化合”。中华文明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但冒险精神不够。通过人类“思想实验室”的“化合”,吸收欧洲(以及北美等其他国家)先进文明中的冒险精神,使我们的科技人员心灵放飞,更好地进行创新创意。至于欧洲朋友关心的人文问题,我主张“多元文明包容”。
除以上三大重点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以外,在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和环资结构等方面,也要注重应用“人本思想”来引领和推动。比如,在区域城乡结构方面,重在填平区域和城乡之间人的结构性和制度性“鸿沟”;在环资结构方面,重在实现天人合一、保护环境人权。
如果能做到上述诸点,中国的“结构病”就能得到缓解,一种新的可称为“人本型经济结构”将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当中有巨大商机,欧洲客商应抓住机会,加强合作,实现共赢。
……
第一章导论:中国经济结构面临历史性转型\[001\]
第一节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001\]
第二节新阶段新情况对结构的新挑战[014]
第三节中国未来10年经济发展趋势[029]
第四节经济结构转型的战略意义[037]
第二章人本型结构论的真谛:以人的发展为导向[056]
第一节经济发展的根本价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056]
第二节人本导向的自身逻辑及其延伸[065]
第三节人本导向对结构转型的引领作用[068]
第四节本书作者关于转型的三篇论文[074]
第三章需求结构转型:以消费者为本位的消费主导型结构[087]
第一节从“人”的发展角度对 “出口导向型”和“投资驱动型”的反思[088]
第二节中国消费现状分析[092]
第三节如何建立消费长效机制:十字箴言[094]
第四章产业结构转型:重在发展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098]
第一节历史方位与中国产业结构格局[098]
第二节发展服务业(上):生产性服务业[104]
第三节发展服务业(中):生活性服务业[107]
第四节发展服务业(下):笔者以往研究报告与案例分析[124]
第五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战略意义与培育基础[144]
第六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七大产业[146]
第七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下):与高技术服务业融合发展[155]
第八节不可忽视的三个“固本型”产业[156]
第五章要素投入结构(上):以创新者为动力的创新驱动[160]
第一节“三高一低”:中国经济的痼疾及其医治[160]
第二节本书作者关于创新体系的探索[165]
第三节中国创新体系的构建[169]
第六章要素投入结构(下):天人合一、绿色发展[175]
第一节35年前笔者的忧虑及当前的环境危机[175]
第二节从四条线路推进中国的绿色发展[182]
第三节资源环境产权:绿色发展的制度探索[185]
第四节天地人产权论[188]
第七章城乡结构: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转型[209]
第一节二元结构:对人的压抑和摧残[209]
第二节城镇化:物本城镇化,还是人本城镇化[211]
第三节城乡一体化发展:产权关系、资源配置与基本公共服务[218]
第八章区域结构:由“板块碰撞”向“区域协调”转型[223]
第一节笔者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四沿——渗透型”开放战略[223]
第二节新阶段新布局:关于实施“新四沿”发展战略的探讨[237]
第三节试验区、战略区和主体功能区:如何突破[254]
第四节关于区域发展的若干重点案例研究[257]
第九章“特殊的区域关系”:两岸之间如何“合赢天下”[282]
第一节两岸寻求“合赢天下”命题的提出[282]
第二节建立“平等连体”的综合性经济合作机制[288]
第三节环渤海地区与台湾经济合作:新的热点地区[293]
第十章结构转型的体制支撑[300]
第一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和新阶段战略[300]
第二节政府体制改革:首当其冲[313]
第三节与经济结构转型相应的所有制结构改革[317]
第四节与经济结构转型相应的其他改革[325]
第五节与经济结构转型相应的对外开放[328]
参考文献[336]
后记[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