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技文献史》:
由于有这些特点,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记录就格外珍贵。天文现象有的周期较长,如日食、太阳黑子爆发、彗星的回归等,非有长期观测记录不能总结其规律;有的天文现象不可再现,如一颗超新星爆发之后,它就不可能再爆发,没有历史记录就不可能知道它的踪迹。古代各种天象观测记录哪里找?世界上以我们中国最多、最详、最准。关于太阳黑子,世界公认我国记录最早。公元前2世纪写成的《淮南子》,书中就讲到“日中有骏鸟”,所以后来我国称太阳为“金乌”,小说中常有“金乌西坠,玉兔东升”的话,形容天色已晚。《汉书·五行志》中记载:“汉元年永光元年四月,四黑居仄,大如弹丸。”这是对太阳黑子的最早具体记录。汉元帝永光元年是公元前43年,自那年起到1638年止,我国共有106条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分析后得出了太阳黑子发生的周期大约是11年。关于哈雷彗星,中国的记录始见于《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最早的记录,那一年是公元前613年。由此至清末1910年,中国对哈雷彗星的记载,共31次,基本完整。
(四)甲骨天文文献
甲骨中记载的《殷历》,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阴阳合历。这种历法需要置闰月来调整年与月之间的矛盾,甲骨档案中“十三月”的记载,就是“年终置闰法”的表现。同时,甲骨档案中也有两个“八月”或“七月”的记载,这说明当时可能出现了“年中置闰法”。商时期分一年为12个月,也有一年为13个月或14个月的,据初步统计,在甲骨文中至少有147条“十三月”的记载,另有2条“十四月”的记录。常年为12月,13月或14月是为取年终置闰法的闰年。月序称一月(或正月)、二月、三月等。闰年亦有取年中置闰法的,如有连续两个二月,是为闰二月,等等。每月的长度以朔望月长度为准。一月(或正月)并不总在一祀之首,即另有历日安排的方法。
甲骨记录中还表明,商代已采用于支纪日法来纪日,即以十个天干与十二个地支交相组合成六十个单位,以一个干支代表一日,六十日一个循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