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醒的荒漠戈壁 闽宁镇发展纪实》:
第二章 新主人 西海固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唯一的省级建制的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E成立,现辖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5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其中包括2个县级市、9个市辖区、11个县。宁夏地处祖国西北、黄河中.上游,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海拔1090~2900米。
宁夏东西窄、南北长,地势北低南高。北部为灌区,南部为山区,南北自然环境和经济状况有很大差异。北部为宁夏平原,占宁夏区域面积的41%,有14个县(市、区)。自然条件良好,年均温9.2℃,积温达3300℃以上,日照超过2900小时,无霜期大于165天,且坡降适度,土层较厚。黄河流经北部平原,引黄灌溉的条件得天独厚,开发条件较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素有“塞上江南”之称。南部山区占宁夏面积的59%,属于黄土高原和荒漠化草原地带,有8个县(市、区),以丘陵、山地为主。这里严重缺水,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南部山区的西吉、海源、固原曾建立过西海固回族自治区(另含宁夏的隆德县和甘肃的静宁、靖远两县的部分地区),人们习惯上把这一地区统称为“西海固”。这里处于黄土高原及向干旱风沙区的过渡地带,内部又可以分为三大区块:灵(武)盐(池)台地南缘的干旱地带,年降水量仅200毫米,多风沙而水源奇缺,人畜饮水困难,旱作农业十年九不收;黄土丘陵区,地貌以断块山地、黄土丘陵为主,地势高下悬殊,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多数地区年土壤侵蚀模数达3000~7000吨/平方千米),生态环境脆弱;六盘山麓阴湿低温区。年均气温仅5℃,无霜期只有100天,且旱、涝、冻、雹等 自然灾害频繁。
西海固地区山大沟深,严重缺水。当地的民谣说:“三年两头旱,中间风沙愁,人畜辛劳苦,十种九不收。”“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有资料显示,公元前104年至1949年的2053年中,西海固共发生大旱250次,平均8年一次大旱。关于对水的缺乏与渴望,摄影家王征曾在互联网上有一篇文章《最后的西海固》这样描述: 在西海固,几乎每一个生命都可以给你讲叙一段他们生命中与水相关的故事。在这里人们永远地渴水盼水,水几乎成了每一个西海固人最揪心的字眼。西海固多数的人们,饮水是靠一种叫作窖的容器来收集的,这容器是一锹一锹地在黄土地上挖出来的。打窖要向地下挖一个8米左右的大坑,再一锹一锹地把它向外控大,等到约摸着到了可以盛下二三十方水的时候,把一个个棒状的胶泥砸进窖底窖壁,砸得瓷瓷实实,以保证将来不渗入土里一滴水去,再用棚板盖住上口,这窖才算是打戍了。人们企盼着夏日里来场暴雨,只有这样灌选窖的水才可以多一点,如果夏日旱了没下暴雨,那就要等到冬日背尽山凹里的积雪,来年化作一窖浊水便养活一家人的性命。在以前,家里的殷实程度主要是靠储水量来体现,媒人到了婆家要看的家底,就是看看这家存没存下几窖水,没有存下水的家户是很难娶上媳妇的,女儿嫁过去一定是要受苦的。天实在是旱了,旱到了一滴水也不肯从天上落下来的时候,乡亲们便要十里八里地去排队等上很久很久,到几十米的大沟深处去打点苦水来活命。这苦水很苦,苦得连牲口都不肯喝,骗着牲口喝水的方法,是在苦水上撒一层牲口爱吃的麸子,牲口喝掉一层抬头看看,人们再撒上一层……每年初冬时节,你经常可以看见一群一群的人们带着口罩背着背斗去沟底里捞水,因为刚刚开始结冰的水,最先冻住的冰碴儿一定是水中最纯洁的部分,捞上来化开了便是甜水。
苦水的矿化度很高,一般在5~7度之间,最高的地方水的矿化度达到了10度以上,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个国家的饮用水标准。就是这样的水,也不是每一个村子的沟底里都能冒出来的,有苦泉的村子人口也往往比没有苦泉的村子人口要多了许多。在西海固有关水的故事太多太多,人们的现实愿望和希冀也大多与水有关,海涛、泉有、水生、水花等的人名比比皆是,旱天岭、一碗泉、水断头、喊叫水这样的村名让人看来心颤。为了水,人们甚至要撕破脸皮要流血;为了水,人们会被挖窖时突然塌下来的黄土砸伤砸死;还是为了水,整村整村的人们荒废了自己的家园去寻找新的水源地和新的希望。
为改变西海固人严重缺水的局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政府实施了多项引水工程,从几百公里以外的黄河中,分多级上扬,的确解决了一少部分台地平原的人畜饮水需要,但真正生活在土塬之上的山民们,收集雨后的地表水入窖,依然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饮水方式。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