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乡土 巴蜀城镇与民居》:
亲善自然,珍惜环境
自然之爱素为巴蜀之人秉性,盆地的地理环境本来就具“大家园”意识归属,加之内地形造就了处处青山绿水的佳境。于其中建城,兴场,立镇,首要者为因地因时因事而谋划,顺其天然,不拘形式,格由自出。沿江者顺等高线沿河岸,或垂赢等高线直竖河岸,或兼而有之于二者。中有西沱镇、龚滩镇等凡例上千。而诸如重庆、万县等一大批山城者,更是显示一幅立体自然与人文景观昭然天下。又如阆中昭化一类精密运算,谋筹度量山水之间,以形胜治城者,更是把城镇建设推到“风水”理论高度。个中情由理趣,仍在保护自然环境的现存状态更谋发展。还有数不清,家家都在花丛中,镇镇都在山水浓荫里的风景小镇。诸如五通桥、柳江场、偏岩场、东溪场……更是遍布巴蜀大地,直到穷乡僻壤,边境死角。而像犍为县罗城镇、广安肖溪镇等根据地形,揉以理想变幻出船形、龙形、磨子形、口袋形等异趣迭出规划形态者,亦在自然的深化行为中,注入了更具特色的川中人文风范的机智与谐理。川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滋养了一派宽容大度、悠哉游哉的幽默性情不说,又创造了城镇建筑“筑台、跌落、错层、吊脚、悬挑、架空、附岩、分层出入等一整套巧妙的处理手法。”
乱真自然,就地取材
川中丰富的木竹、秸杆、草类,随处可取的各质泥土、石材,皆为建筑用之不竭的源泉。无论城镇与农家住宅,广泛在基础用石材,使得城乡清一色石板路,石板街道。有的城镇索性选址“大石盘”作场镇基础,就地取石,既得街面石梯、平台,又得房舍墙基石和墙体,西沱镇便是此例。沿江场镇还采取河中卵石砌墙,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卵石墙工艺。至于各地场镇的毛石墙、石板墙、“干打垒”、乱石墙、石片墙则更是数不胜数了。边远山区场镇和盆地内部分石、木材料缺乏者,以土夯墙,土坯墙构成场镇浑厚的土黄、土红色调。尤门窗间以木作,烘托出粗中有细,对比协调的朴素典雅气氛。更多的川中城镇普遍偏爱全木结构的材料使用,使得整个场镇全构架在木质特有的温暖与宁静的空间组合中。把自然界的一种生命体经规划设计,以空间形式诉诸另一种生命体的构想。并使二者朝夕相伴,是不同生命形式完美结合的追求。里面蕴含了远古巢居的遗恋,又泌流出祖先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的纯香。川中草屋虽貌似简陋,凡稻草、麦草、茅草皆可遮风避雨,又冬暖夏凉。里面一样如小青瓦复盖的多式形制。甚至像成都这样的大城市,过去街道旁亦不时点缀三五间别致的草屋,造成农业社会城乡媒体的兴奋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