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孔子文化奖学术精粹丛书.汤一介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085791
  • 作      者:
    杨朝明主编
  • 出 版 社 :
    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他是建树卓著的哲学研究专家,是造诣精深的国际知名学者。
  他传承家学,贯通中西,在儒道释、中外文化比较和中国解释学等诸多研究领域都深学独造,成就非凡。数十年来,他投身于中国哲学研究,积极探寻其中的真、善、美,擘理析义,阐发精微,提出了“普遍和谐”“内在超越”“文化合力”“中国解释学”“新轴心时代”“普世价值”“走出中西古今之争”等具有前瞻性的新理念、新课题,建构了一整套中国哲学理论体系,对传统中国哲学研究有开拓性贡献。在儒学研究方面,他对儒学的历史定位、特殊价值、近现代命运及未来前景都有一系列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丰富了人们对儒学的认识,推动了儒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他秉承“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家训,知行合一,积极投身于各种重大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宣传活动。20世纪80年代他力倡“国学”,建立国学研究所,发起对梁漱溟、熊十力等现代新儒家的研究,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尊重前辈,奖掖后学,掀起了一轮研究传统文化的热潮。耄耋之年组织、主持大型中国文化学术工程,成立儒学研究院,为儒学研究的发展、民族文化遗产的保存竭尽心力,贡献卓著,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他的哲学覃思、儒学论见、国学研究,硕果累累,辉煌璀璨,他是中国文化的振铎者、领航者。(2011年度孔子文化奖颁奖辞)
展开
作者简介
  杨朝明,1962年出生,当代著名学者、儒学家、史学家。现为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和《孔子研究》编委。山东省儒学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孔子文化研究》主编、《孔子文化》编委会主任。著有《论语诠解》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汤一介先生是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他在儒学、早期道教、魏晋玄学、佛教、中国文化与哲学、中西文化比较等领域都做出了深入、精专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诠释颇具慧心,他提出中国哲学以三个基本命题来表达真、善、美的观点,这就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汤先生著述宏丰,主编《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第一次系统、完整地展示了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的百年历程,被张岱年先生称为“一项贯通中西哲学视野的难得的学术工程”。而皇皇十卷本《汤一介集》基本囊括了汤先生已发表的论著与访谈,本书的编选材料即从这部文集而来。
  汤先生一生致力于儒、释、道三教的研究,最后又归宗于儒。他曾讲道:“在儒家的生死观念中,所感到痛苦的是‘苦在德业之未能竟’。”汤先生一生的德业,是无愧于儒家的担当精神与责任意识的。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编儒学智慧及当代价值
  儒家哲学与“真善美”
  一、论“天人合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可以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关系”问题则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董仲舒答汉武帝策问时说,他讲的是“天人相与之际”的学问;扬雄说“圣人……和同天人之际,使之无间”。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何晏说另外一位创始者王弼是“始可与言天人之际”的哲学家。唐朝的刘禹锡对柳宗元的批评,说柳宗元的《天说》“非所以尽天人之际”,没有弄淸楚“天”与“人”的关系。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学问如果没有讨论天人的关系,不能叫做学问。可见,自古以来中国的学者都把天人关系作为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关系问题有种种不同的理论,例如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他把“天”看成是和人相对立外在的自然界,因此他认为“天”和“人”的关系,一方面“天”有“天”的规律,不因“人”而有所改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另一方面“人”可以利用“天”的规律,“制天命而用之”,使之为“人”所用。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是说庄子只知道“天”的功能(顺自然),而不知道“人”的功能。刘禹锡提出“天人交相胜”的思想,认为“天”和“人”各有胜出的方面,不能互相代替。还有如道教提出的“我命在我不在天”,成仙只能靠自己修炼,不是天生的,也不能靠外力等等,都是讨论的“天人关系”问题。这些学说,在中国历史上虽有一定影响,唯有“天人合一”学说影响最大,它不仅是一根本性的哲学命题,而且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
  在中国哲学史上,讲“天人合一”的哲学家很多,而儒家学者讲此说最多,但如果我们作点具体分析,也许可以看到他们中间也颇有不同。根据现在我们能见到的资料,也许《郭店楚简·语丛一》“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是最早最明确的“天人合一”思想的表述。它的意思是说,《易》这部书是讲会通天道(天)和人道(人)的关系的书。《郭店楚简》大概是公元前300年前的书,这就是说在公元前300年前已经把《易》看成是一部讲“天人合一”的书了。为什么说《易》是一部会通“天道”和“人道”的书?这是因为《易经》本来是一部卜筮的书,它是人们用来占卜、问吉凶祸福的。而向谁问?是向“天”问。“人”向“天”问吉凶祸福,所以说《易经》是一部“会天道、人道”的书。《易经》做占卜用,在《左传》中有很多记载,如庄公二十二年“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条;昭公七年“孔成子以《周易》筮之”条等等,均可证。《易传》特别是《系辞》对《易经》所包含的“会天道、人道”的思想做了哲学上的发挥,阐明“天道”和“人道”会通之理。
  《周易》(主要是由《系辞》所阐发的“易理”)的“天人合一”观念是要说明“天”和“人”存在着一种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不能研究“天道”而不涉及“人道”,也不能研究“人道”而不涉及“天道”,因此它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应有着极有意义的正面价值。为了把“天人关系”问题弄淸,也许应该对“天”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上的含义有个全面的了解,至于“人”这个概念,可能没有多少要讨论的地方,但是“人性”问题则是儒学讨论之重要问题,此问题在《论“道始于情”与儒学的性情说》中有所论述。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