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68608
  • 作      者:
    孙麾,林剑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孙麾(孙辉),1957年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8月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1999年评为编审,曾任《未定稿》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副主编,现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编辑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内刊》主编。兼任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新的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我国理论发展和现代化实践的需要。《马克思哲学论坛丛书: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围绕“唯物史观的文化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想路径”、“文化发展的哲学基础与经济动力”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展开
精彩书摘
  《马克思哲学论坛丛书:马克思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
  由于精神性文化尤能体现文化“改造自然”功能的能动性和尤能体现文化关照主体以“达到自我意识”功能的能动性,下面我们就集中对精神性文化两大功能的能动性进行反思。
  其一,对精神性文化改造自然功能的能动性进行反思。
  精神性文化改造自然功能的能动性与实践的普遍性品格和积淀为制度的社会交往方式的观念形态联系在一起。对文化改造自然功能的能动性进行反思,就是对精神性文化中所凝聚的普遍性品格和制度的能动性进行反思。兹分别作些分析。
  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普遍性品格是无限的,这是精神性文化改造自然功能的能动性之源。然而,如何正确地对待这个无限性就成为文化能否自觉的根据。如何正确地对待这个无限性在哲学上就是“精神如何转化为物质的问题”。在“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也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既不能低估精神的作用,也不能夸大精神的作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我们曾有过“无所作为”的思想,即否认精神的能动作用;但更多的是有过夸大精神作用的思想。从大跃进的口号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等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对于精神能动性的夸大。这种夸大精神能动性作用的倾向在“文革”期间则进一步发展为“拜观念教”。“拜观念教”这个术语是在“拜物教”术语的启示下提出来的。精神的能动性归根到底是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上的,一旦将其夸大,尤其是与以个人崇拜为表现形式的教条主义结合起来,观念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就表现为颠倒的虚幻形式,于是人民群众作为“创造者就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拜观念教”也就产生了。
  制度文化以制约人们交往方式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超越或落后于生产力的时候,前者就会成为后者发展的桎梏。马克思把财产关系
  由于精神性文化尤能体现文化“改造自然”功能的能动性和尤能体现文化关照主体以“达到自我意识”功能的能动性,下面我们就集中对精神性文化两大功能的能动性进行反思。
  其一,对精神性文化改造自然功能的能动性进行反思。
  精神性文化改造自然功能的能动性与实践的普遍性品格和积淀为制度的社会交往方式的观念形态联系在一起。对文化改造自然功能的能动性进行反思,就是对精神性文化中所凝聚的普遍性品格和制度的能动性进行反思。兹分别作些分析。
  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普遍性品格是无限的,这是精神性文化改造自然功能的能动性之源。然而,如何正确地对待这个无限性就成为文化能否自觉的根据。如何正确地对待这个无限性在哲学上就是“精神如何转化为物质的问题”。在“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也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既不能低估精神的作用,也不能夸大精神的作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我们曾有过“无所作为”的思想,即否认精神的能动作用;但更多的是有过夸大精神作用的思想。从大跃进的口号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等中就可以看到这种对于精神能动性的夸大。这种夸大精神能动性作用的倾向在“文革”期间则进一步发展为“拜观念教”。“拜观念教”这个术语是在“拜物教”术语的启示下提出来的。精神的能动性归根到底是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上的,一旦将其夸大,尤其是与以个人崇拜为表现形式的教条主义结合起来,观念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就表现为颠倒的虚幻形式,于是人民群众作为“创造者就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拜观念教”也就产生了。
  ……
展开
目录
唯物史观与文化观念
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
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史与文化史书写范式的历史唯物主义——以二战后“意识形态”概念阐释的“文化转向”为例
马克思文化唯物论思想探赜
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任务是确立自己的世界观地位
关于文化发展研究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对形而上学抽象同一性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文化解放的立场与阶级意识的建构
文化、文化功能及文化自觉的哲学思考
社会文化的实践哲学诠释及其意义
唯物史观创立进程中的马克思早期文化批判研究
文化与现实的逻辑悖歧与民族优良心灵秩序生成的价值期许——一种正当的马克思哲学的话语立场是如何可能的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文化哲学
如何把握文化的本质及特性
论马克思文化观的本质
文化、虚无主义话语与社会发展:德国的启示与
中国的目标
文化的哲学批判和批判的文化哲学
文化马克思主义——可供借鉴的文化批判理论
文化分析范式和研究策略——威廉斯与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之异同
从文化哲学看科学发展观
“文化力”析解
马克思的文化观与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何以可能——一个基于文化之双层结构视域的考察
分而后总: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世界影响力
对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关系的新思考——从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论争看当今的文化价值取向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建设
浅议文化建设中的传承借鉴问题
毛泽东的文化观与文化建设
论文化多样性与跨文化交流
唯物史观视域中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
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实践的话语变革
理论自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对近年来马哲研究的一个有限观察和评论
按文化生产的逻辑掌握文化领导权
关于文化危机与文化重建的几个相关问题
美国全球战略的内在文化逻辑与哲学反思
会议述评
构建当代中国的整体文化观——第十二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会议述评
第十二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学术总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