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视界丛书:近代乡土建筑(开平碉楼)》:
1.2.2 中国范围内实例考察
符合前文总结碉楼定义的实例在中国范围内非常丰富,遗存实物遍布全国各地。笔者专门于2004年8月和2005年4月对此进行了大范围的实地考察,并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经过总结,将这些遗存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汉族传统庄园、堡寨及集落中的“碉楼”
汉民族在庄园、堡寨及集落中建造类似今天碉楼的防御性塔式建筑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汉代,西汉末年及东汉时期,封建大地主庄园开始形成并有很大的发展。《后汉书》记载东汉初年,清河(今山东省临清东)地主豪强赵纲在县境“起坞壁,善甲兵”。坞壁又称营壁、坞堡、堡垒或壁,本是战争时修建的小型堡垒或防御工事,而到了东汉末期,地主豪强在自己的庄园中修建坞壁的情况已非常普遍。《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东号子麻奴》中记载了在汉族和羌族地界接壤的地区,汉族对羌族的征讨及修建坞壁自保的事情:
“元初元年春,遣兵屯河内,通谷冲要三十三所,皆作坞壁,设鸣鼓。”
“五年夏……将左右羽林、五校士及诸州郡兵十万人屯汉阳。又于扶风、汉阳、陇道作坞壁三百所,置屯兵,以保聚百姓。”
汉代的坞壁一般以高墙围绕,角部或内部建有碉楼,对于汉代碉楼的称谓,一般称之为观(图1—3)、望楼或角楼,有时也被称作碉楼。从今天各地发现的汉代的壁画以及明器中,可以领略到当时的坞壁(图1—4)及单独出现的碉楼与望楼的形制。
汉族传统堡寨分布较广,但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历经战乱及大规模人口迁徙,现存的堡寨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四川等各省,在部分堡寨的遗存中依然可以见到碉楼这种建筑。这些现存的碉楼大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为应对战乱所建。
四川中部(包括现在四川省中部及重庆市辖范围)是现存汉族庄园与碉楼遗存比较集中的地区。清代,政府大量移民入川,移民以客家人为主体,即史称“湖广填四川”。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