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报酬递增思想的演进:以马歇尔为中心的考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8147965
  • 作      者:
    张日波著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报酬递增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色诺芬。在斯密、穆勒等古典经济学家的体系中,以及在马歇尔的体系中,它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马歇尔之后的新古典经济学中,报酬递增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度缺失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兴古典经济学等理论的兴起,报酬递增思想才重新回到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中。因此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这段时期,可以视为是报酬递增思想的“中断时期”。为何会产生这一中断?如何评价报酬递增思想30多年来的复兴运动?报酬递增思想的演进遵循何种机理?回答这些问题是张日波编著的《报酬递增思想的演进:以马歇尔为中心的考察》研究的主旨所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还可以窥见马歇尔经济学与之后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关键性不同。事实上,对这些关键性不同的梳理,也就构成了报酬递增思想演进的机理。
展开
作者简介
  张日波,1982年生,山东青岛人。经济学博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现供职于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思想史、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在《经济学动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浙江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马歇尔论经济生物学》、《分工思想何以遭忽视》、《重读“马歇尔冲突”》、《报酬递增思想的演进机理》等论文20多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合著《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研究》(2008)、《走向区域繁荣的思索——以浙江为例》(2012)、《经济学基础文献导读》(2014)等。参与翻译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分工、报酬递增现象无处不在且目益重要。对分工、报酬递增思想理解得越深入,越会发现其张力之强。在亚当·斯密及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体系中,该思想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马歇尔之后的新古典经济学中,这一思想在很长时期内是缺失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报酬递增复兴思潮的兴起。因此报酬递增思想在主流经济学中的地位可谓几经起伏。如何理解它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内涵?其演进究竟遵从何种机理?如伺评价30多年来的复兴运动?围绕该思想演进过程中的转折性人物——马歇尔,通过探究马歇尔经济学与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不同,从具体的经济理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笔者张日波尝试解释了这些问题。《报酬递增思想的演进:以马歇尔为中心的考察》还希望能引起学界反思什么是好的经济学、什么是好的经济学研究方法等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报酬递增思想的演进:以马歇尔为中心的考察》:
  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市场对某种产品的需求足够大时,中间产品才可能被分离出来。但同时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一方面市场很依赖于购买力,即实际的收入水平,这种收入水平又依赖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依赖于分工的发展;另一方面劳动分工使生产链条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企业,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中间产品越来越多,而且这些生产链条的环节之间也在相互促进,从而使市场规模扩大。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相互促进、循环演进形成一个良性反馈机制,引起了报酬递增并最终导致经济进步。这就是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不能通过个别产业和个别企业的规模变化效应来研究报酬递增机制,因为产业的不断分工和专业化是报酬递增得以实现过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单个企业通过迂回的方法经营所达到的经济性是比较有限的,当整个产业的迂回生产的优势得到发挥时,这种迂回方法才能变得可行与经济。“随着产业间劳动分工的扩大,一个企业及以它作为部分构成的产业,失去了其统一性。这个企业的内部经济分解成为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各个企业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他将企业内部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业间分工的交互作用动态地联系了起来。所以,分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整体性的现象。随着分工的深化,生产过程不断裂变,因此企业、产业并无确定的边界,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可见,通过单个企业或单个产业不利于对报酬递增的全面理解。从杨格对“大规模生产”(large—scale production)与“大生产”(large production)的区分中,也能够体会报酬递增的内涵。在杨格看来,前者是对大企业或大产业而言的,而后者是对整体经济的大生产的一种刻画。他明确提出不能将这两者相等同,如果将“大规模生产”视为“大生产”,夸大它在报酬递增过程中的重要性,关注单个企业或产业,我们就不能深入理解报酬递增。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为何以马歇尔为中心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难点与创新点
1.4.1 难点
1.4.2 创新点
1.5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
2.1.1 报酬递增的内涵
2.1.2 关于报酬递增思想中断的原因研究
2.1.3 关于马歇尔的报酬递增思想的研究
2.1.4 关于马歇尔的动态学的研究
2.1.5 关于马歇尔的其他相关研究
2.2 国内研究
2.2.1 关于报酬递增思想中断的原因研究
2.2.2 关于马歇尔的报酬递增思想及动态学的研究
2.3 对以往研究的评论
3 报酬递增的内涵
3.1 古典经济学及之前的分工思想
3.2 马克思的分工思想
3.3 马歇尔的报酬递增思想
3.4 杨格的报酬递增思想
3.5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报酬递增
3.6 新增长理论中的报酬递增思想
3.7 阿瑟的报酬递增思想
3.8 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的报酬递增思想
3.9 关于报酬递增内涵的一些思考
4 马歇尔论竞争
4.1 古典经济学中的竞争
4.2 马歇尔对竞争的理解
5 报酬递增与竞争的关系——报酬递增思想演进的机理之一
5.1 完全竞争理论的形成
5.2 垄断竞争、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形成
5.3 竞争理论演变的特点
5.4 报酬递增与竞争的关系
5.4.1 报酬递增的形式化表述
5.4.2 报酬递增与完全竞争的冲突
5.4.3 规模报酬不变与完全竞争、边际分配理论
5.4.4 报酬递增与竞争关系的当代拓展
5.5 重新审视“斯密困境”和“马歇尔冲突”
6 马歇尔的方法论
6.1 马歇尔的学术生涯简介
6.2 作为现实主义者的马歇尔
6.3 归纳与演绎的结合
6.4 马歇尔的动态学:经济生物学
6.4.1 对马歇尔的动态学的两派观点
6.4.2 “经济生物学”的概念溯源
6.4.3 从《经济学原理》文本来解读经济生物学
6.5 小结
7 方法论的背离——报酬递增思想演进的机理之二
7.1 对马歇尔的经济生物学的背离
7.1.1 意识形态层面
7.1.2 去经济生物学的过程
7.2 静态学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主导地位
7.2.1 静态学的大发展
7.2.2 动态学的发展不足
7.3 关于经济静态学和动态学的思考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