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解读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0048243
  • 作      者:
    贾冬梅,苏立昌著
  • 出 版 社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贾冬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英语教师,2011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同年至2014年2月在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和英语教学。
  
  苏立昌,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语言学会理事,教育部英语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句法学和认知语言学,发表相关论文多篇,出版有相关理论专著及教材多部。
展开
内容介绍
  《从认识语言学角度解读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是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4批面上资助项目。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天”记载着古代思想家对天、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对古今中国人认知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认识语言学角度解读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共分8章,对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天”的古代和现代汉语语料进行了认知语言学研究,揭示出古今中国人对“天”的认知机制总体而言一脉相承,古人对“天”、对世界的认知既符合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当时的知识发展程度,同时也受到古代思想家对天以及天人关系的思考这两个因素的制约;而现代中国人对世界、对宇宙的认知,既有对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又体现了由现代科学技术思想和现代社会体制塑造的新理念。
展开
精彩书摘
  《从认识语言学角度解读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
  假设3“意义表征的百科性”指我们对一个词的意义的理解依赖于与这个词相关的知识网络。假设4“意义构建即概念化”是对假设2的动态描述,指意义构建是一个过程,语言可以激发一系列促进概念形成的思维活动,并且唤起我们对与之相关的百科知识的考虑(Evans&Green,2006: 162)。 
  3.3原型理论与辐射型范畴(radial category)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理论(Rosch,1973,1975a,1975b,1978)对我们的研究影响深刻。我们根据范畴成员的图式性表征来确定“原型”(prototype)(Ungerer&Schmid,2001; Taylor,2001(1989)),而不是范畴中与其他成员有着最多的共同特征和最大的家族相似性的典型成员( Rosch,1978; Brown,1990:Tversky,1990; Barsalou,1992)。因为范畴成员的图式性表征能够起到稳定的认知参照点的作用,不会随着语言、地域、人和文化的不同而不同,这更有利于我们对范畴的认知(贾冬梅,2011)。我们所说的“典型成员”是指拥有最大化的图式性表征的范畴成员。 
  由于范畴成员与原型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Wittgenstein,1978),而各个范畴成员所拥有的家族相似性的程度互不相同,因此范畴成员在范畴内的地位不平等。典型性越是显著的成员在范畴中的位置越接近原型,反之则处于范畴的边缘,范畴结构因此呈辐射状。由于范畴的边缘成员可能与相邻范畴的成员具有一定的共性,所以两个范畴之间可能存在交叉重叠的部分,范畴的边界表现出模糊性。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概念
2.2 相关语言学研究述评
2.3 小结

第三章 理论框架
3.1 认知语言学的信条和假设
3.2 认知语义学的假设
3.3 原型理论与辐射型范畴(radial category)
3.4 理想认知模式(idealised cognitive models)
3.5 概念借代(conceptual metonymy)
3.6 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
3.7 借代-隐喻连续体(metaphor-metonymy continuum)
3.8 术语界定
3.9 小结

第四章 方法论
4.1 语料来源
4.2 语料的提取与分析方法
4.3 小结

第五章 古代汉语中的[天]
5.1 古代汉语中[天]的原型
5.2 古代汉语中[天]的概念借代
5.3 古代汉语中[天]的概念隐喻
5.4 小结

第六章 现代汉语中的[天]
6.1 现代汉语中[天]的原型
6.2 现代汉语中[天]的概念借代
6.3 现代汉语中[天]的概念隐喻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
7.1 [天]的语义拓展模式以及古今中国人对[天]的认知
7.2 本研究对认知语言学理论发展的意义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参考书目
附录(一):古代汉语语料分析表(部分)
附录(二):现代汉语语料分析表(部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