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借鉴与变革:中国近现代中学课程设置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853139
  • 作      者:
    唐青才著
  • 出 版 社 :
    天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借鉴与变革:中国近现代中学课程设置研究》采用时间与主题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国近现代中学课程设置的研究从历史的视角与分析对比的视角两个层面展开。《借鉴与变革:中国近现代中学课程设置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首先陈述本书选题缘由并对其中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做出界定,其次是《借鉴与变革:中国近现代中学课程设置研究》的文献述评与所研究的资料,最后交代本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部分(第一章)回顾了中学课程设置几千年的发展与变革历程,以更好地揭示课程设置发展与变革的内在规律。
  第三部分(第二章到第五章)从历史的视角,对中国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中学课程设置的发展、演变历程脉络进行史料爬梳,提要钩玄。将其发展分为萌生、确立、完善与深化几个主要时期,以展现不同时期中学课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和发展趋势。在内容上侧重分析中学课程设置诸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同时兼顾分析中学课程与近现代时期社会发展、教育改革等方面的适应程度和互动关系。
  第四部分(第六章)从分析对比的视角,对中国近现代中学课程设置的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选择模式、课程结构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与论述,归纳和展现近现代中学课程设置演变的特征。
  第五部分(第七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近现代中学课程设置进行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并在启示与展望部分对当前我国中学课程设置提如了若干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借鉴与变革:中国近现代中学课程设置研究》:
  根据时务学堂的课程设置和当时学生的回忆,我们可以看到该学堂的课程有两大特征:第一,打破了原有课程的中西界限,在课程中既含有中国传统学术课程,又含有西方近代学术课程;第二,增设了新的人文社会学科课程。而中外史志课程则是以中外史学相结合的形式构成的一种新的史学课程。
  梁启超不仅制定了时务学堂课程的详细章程,还规定了学生所读的书目:一日专精之书,二日涉猎之书。专精之书,必须终卷,按日分课,不许躐等;涉猎之书,随意翻阅。而且逐月开列普通学和专门学所应必读的各种书目,即“读书分月课程表”,使学生“以备按日程功,有所稽察”。其中学课程包括四子书、《左传》、《战国策》以及《圣武记》《湘军志》等;西学课程包括外国语、算学、格致、西史、天文、舆地和操演、步武,另加当时的报纸,如《时务报》等。
  尽管万木草堂和时务学堂仍然保留着我国传统书院讨论、自修等教学形式的特点,但它又不同于旧式书院,在课程内容上,万木草堂和时务学堂的实质是重西学,讲时务,特别重视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理论,其主要目的是为维新运动培养政治人才。
  综观维新学堂的课程设置,维新派将西学,特别是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法律等学科列入学校课程之中,这无疑是对当时中国近代学校课程设置的勇敢尝试,从而也改变了清末学校的课程结构。具体说来,维新学堂的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课程体系。在一些综合课程(也可称为科目)中又分设几种单科课程。例如,万木草堂的中学综合课程分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经世之学、文字之学等课程,而在经世之学课程中又分设万国政治沿革得失、中国政治沿革得失等分科课程。
  第二,在维新学堂的课程设置中,西学(主要是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法律等课程)得到了重视。虽然康有为也倡议“尊孔圣为国教”,但是他全力提倡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设西式学堂,教授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培养通晓西学的人才,这是他在维新变法过程中所极力主张实施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这有力地说明了康有为的课程理念的实质唯在于提倡西学,而且他所说的西学,不仅包含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法律。
  在维新学堂中,为激发广大民众的参政意识,全面设立法律学和政治学课程,将民主、自由、平等观念广泛传播开去,这自然就与封建专制制度产生了冲突。新青年对旧习气、旧体制由不满到反抗,为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维新学堂培养出了一批接受近代民主思想的学生,他们迅速渗透进军、警、报、政、教及工商各界中,从而改变了传统社会的人才结构,并形成了以国内毕业生为主体,开明人士、留学生和外籍教员为补充的近代人才体系。政治学、法律学、交涉学等课程的设置,将近代国家民族观念、主权意识、平等和自由观念灌输到了广大青年心目中,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道德观念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渊源与流变:中学课程设置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遥远的根:古典时期的“中学课程”设置
第二节 人文复苏:过渡时期的中学课程设置
第三节 新里程碑:近代中学课程设置
第四节 黄金时代:现当代中学课程改革的省思

第二章 传统与嫁接:近代早期中学课程设置的萌生
第一节 西学东渐:早期教会中学的课程设置
第二节 “中体西用”:洋务学堂的中学课程设置
第三节 中西并举:维新学堂的中学课程设置
第四节 书院的改革与新式中学堂的课程设置

第三章 因袭与模仿:“新政”时期中学课程设置的确立
第一节 教育宗旨与中学培养目标
第二节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中学课程设置
第三节 文实分科后的中学课程设置

第四章 新生与改造:民国前期中学课程设置的定型
第一节 除旧布新:民初的普通中学课程设置
第二节 分科选科: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学课程设置
第三节 完善定型:新学制的中学课程设置

第五章 调整与改革:民国后期中学课程设置的深化
第一节 教育宗旨和中学教育目标的演变
第二节 抗战前的中学课程设置
第三节 抗战及战后时期的中学课程设置

第六章 近现代中学课程设置变革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 课程目标的变革:从封建主义到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课程类型的变化:以分科课程为主导
第三节 课程选择模式的嬗变:集中与分化的交替演进
第四节 课程结构的演变:渐趋稳定与均衡

第七章 历史经验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经验与反思
第二节 启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