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遗业与轨则:百年中国学术论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575480
  • 作      者:
    戴登云著
  • 出 版 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戴登云,男,1972年生,四川泸州人。1991年毕业于四川泸县师范学校。2000年以同等学历身份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2003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到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任教,2009年破格晋升副教授。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学专业、政治学院西方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西方哲学、现代中国学术思想史。出版学术专著《现代中国学术传统及其问题域》(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版),译著《我有一个梦想》(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参编教材《西方文艺理论名篇导读教程》(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在《文艺研究》、《中国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和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科研基金”重大项目2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史哲研究丛刊·遗业与轨则:百年中国学术论衡》为作者对当代中国学界的学术史的研究与反思的文章解集。作者通过对“学术”概念的思考、指出现代中国学术典范的内在缺失,并试图指明现代中国诗学建构的理论基点,最终表达了对现代中国学术的价值诉求及其内在困境的关怀。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史哲研究丛刊·遗业与轨则:百年中国学术论衡》:
  道这个概念,讲起来很麻烦。“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话,一言九鼎。《庄子·人间世》也说:“唯道集虚。”现代一点的说法,倘若撇开历史上各家各派赋予道的特殊内涵,不妨可以看做是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情、物事所固有的因果性和规律性,以及人类对它的超利害的认知,甚至包括未经理性分疏的个体精神的穿透性领悟。如果把道与西哲所论之信仰联系起来,则终极关怀一词也许近于道。学中之道,兼有这两个方面的特征。
  刘梦溪的上述说法遭到了李慎之的尖锐批评。在《什么是中国现代学术经典》(1998①一文中,李慎之指出,本来,刘氏的文章“一上来就点出了中学与西学的不同,也点出了传统学术与现代学术的不同”;只可惜,由于作者自身的不自知,以致文章很快就转入了“道术”、“道器”的讨论,从而又跌进了中国学术传统的暖昧模糊之境中。换句话说,就是尽管作者的本意是想分辨清究竟何谓“学术”或“学”与“术”,然而,由于自身的“学术”观念的混乱模糊,以致将中西方不同的“学术”观念“时代错乱”、“性质淆乱”地错置在一起,还自以为是自己的高明之处。
  李慎之认为,“西学是求真之学,中学是求善之学”。“西学一向从实然,出发,中学一向从‘应然’出发”。因此,由中国的“明心见性”的心性之学所求得的“道”,无论如何,是与西方的分科之学所求得的“因果规律”根本不同的。面对这种不加分别的混同,他慨然叹道:“我总觉得老一辈的学者第一是国学根底深厚,第二是对异文化新鲜感强,因此很快认识了中学与西学的差别。应该说,他们的认识本来不应该是最深刻的,下一步深入的认识与融化、超越,本来应该由我们这些后辈来完成。但是几亿人口的国家,几千年的传统,惰性实在太深了,学了一些皮毛,慢慢退回到无所谓的状态,让历史或者叫做‘时代的’潮流推着走。”确实,如李慎之所说,“自古以来,‘学术’一词,在号称‘一字一音一义,的中文里一直是笼里笼统地用着,从来也没有人想去分辨”。因此,今天我们若要分辨“究竟什么是学术”,其问题的提出本身就表明,我们的“学术”观念已经发生了断裂,如果没有西学的东渐,我们恐怕是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来的。
  ……
展开
目录
引言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如何可能
一、学术史研究的双重使命
二、思想史研究的内在困难
三、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复杂纠缠
四、学术思想的新视野与方法路径

第一章 究竟何谓“学术”——基于当代中国学术史的反思
一、当代中国学术的多重面向与多歧走向
二、“学术”观念的论争及其自明性缺失
三、从学术史的内部敞现“学术”的本来属性
四、“学术”观念的重构与学术史反思的问题域

第二章 现代中国学术的语境与“学无中西”论
一、“学无中西”论的历史吊诡
二、“学无中西”论的论争语境
三、“学无中西”论的本源性理据
四、“学无中西”论的逻辑缺失

第三章 现代中国学术典范的内在缺失
一、“学有三分”论与现代学术分科谱系
二、现代学科谱系的建立与现代学术的典范特征
三、现代学术典范的内在缺失

第四章 现代中国诗学建构的理论基点
一、现代中国诗学建构的问题意识
二、“返本穷源”与现代中国诗学建构的方法路径
三、现代中国诗学的理论洞见与失察
四、现代中国诗学对古典中国诗歌的重释

第五章 现代中国学术的价值诉求及其内在困境
一、现代学术的价值本性
二、现代学术价值的生命践履
三、学术变迁的总体历史视野
四、“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的生成语境
五、现代学术价值之思的历史局限性

第六章 现代中国的学术精神与学科规训
一、现代学术精神的个体生命维度
二、现代学术精神的文化创生维度
三、现代学术精神的历史深度
四、现代学术精神的文明史限度

附录
“发现东方/重释中国”作为一个当代难题
一、西方为什么要妖魔化中国?
二、中国之所以可以被妖魔化的前提
三、作为跨文化翻译的不可能性
四、在他者的参照中理解自我的有限性

对话:关于中国文史传统的重释
一、关于中国文史研究的学术自省
二、中国文史传统研究的阐释学自觉
三、中国文史传统重释的经验、方法与路径

论文论研究的范式转型
一、文论研究的当下语境与思想使命
二、文论研究的路径依赖与思想制约
三、文论研究的新方法路径和思想视野
四、文学观念的重构与文论研究的范式转型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