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第一章 从有无到隐显:哲学视域的转换
第一节 有无的主题化与存在的实体化
第二节 视觉视野:有无话语的认识论根源
第三节 隐显的视野及其时间内涵
第四节 幽玄意识与批判哲学的识度
第二章 形而上与形而下:以隐显为中心的理解
第一节 谓之与之谓
第二节 形上、形下之分是隐、显之别
第三节 形而上:以思会通隐显的存在方式
第四节 形而下:以感性实践会通隐显的存在方式
第五节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与合
第三章 理气之辨:存在的自在性与自为性
第一节 气的概念与真实存在的自在性
第二节 作为气化运行有效性的理
第三节 气生理成与真实存在的能动性
第四章 隐显语境中的体用之辨
第一节 善言道者,由用以得体
第二节 体用论范式的革命:从“贵体贱用”到“相与为体”
第三节 存在显现的时间性
第五章 理一分殊:存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一节 早期理学中“理一分殊”观念的演变
第二节 “万法归一”的形而上学神话
第三节 “理一分殊”:存在特殊性与普遍性的重建
第六章 化“天之天”为“人之天”:天道与人道的沟通
第一节 化“天之天”为“人之天”:天道与人道的分化
第二节 从同天法道到继天继道:天人关系的变革
第三节 有为与无为:“天之天”和“人之天”的统一
第四节 “俟命”与“至于命”:天人相继的不同层次
第七章 天地之始终与性日生日成:时间的存在与存在的时问性
第一节 天地之始终今日是:世界的始终与主体的时间性
第二节 性日生日成:人道的时间性
第三节 识、思、虑:主体的时间意识结构
第四节 “过去未来皆其现在”:时间的境域性特征
第五节 时间的存在与存在的时间性
第六节 时间视域中的生死现象
第八章 理欲合一:理性的开显与感性的解放
第一节 薄夫欲者亦薄夫理:存理去欲观念的理论困境
第二节 理以导欲:理欲关系的原初形态
第三节 公共性与个体性:理性概念的双重特征
第四节 理性的开显就是感性的真正实现
第九章 在知行过程中回归真实的存在
第一节 道的理化与知行观的变迁
第二节 实践优先性原则的双重内涵
第三节 从知行到诚明:主体与自身的沟通
第四节 能必副所与因所发能:主体与客体的沟通
第五节 从人禽之辨到我你之辨:主体的自至与主体间的沟通
第十章 在政治一历史中回归真实的存在
第一节 历史文化主题的发现以及自然和历史的存在论区分
第二节 理势合一:自发性的秩序与历史的大视域
第三节 通向历史性生存之路
第四节 知几与知时:历史性生存的实践智慧
第十一章 余论:中国古代思想传统的终结与现代性意识的萌生
第一节 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第二节 古典世界观的终结与现代性意识的孕育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