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家与北极未来》:
有趣的是,当前正在国际海事组织框架下商讨的极地行为准则,将作为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约制度,取代2002年通过的一整套关于北极地区商业航运的自愿型指导准则。这类制度安排意义重大。相比之下,北约理事会仅仅是一份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部长级宣言。虽然有人想将理事会正式化,但在不远的将来这一愿望恐怕还难以实现。作为鼓励北极议题科学研究的最主要机制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是所有参与国的学术机构经过协商建立的政府间组织。而诸如北极边界和北太平洋北极会议这类机制,当然仅仅作为非正式的交流机制,为单个北极事务参与方提供了交流的场合与机会。尽管这一“马赛克”看起来有些混乱,但是从适应性治理的角度而言,这一变动中的治理体系并非乏善可陈。这一体系使得正式化过程成为可能,同时也更容易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对于占据北极治理“马赛克”中心地位的北极理事会,某些相关方面的人士迫切希望将其变得更正式,转变为“正规的”政府间组织。不过,北极治理体系正处于演变过程中,这一想法至少在现阶段显得并不明智。正式化过程也许会将理事会中最具创新性的某些治理特性边缘化(比如永久居民的特殊作用),并使得这一机制的最重要特性在将来的某个时间点变得十分僵化。现阶段北极理事会需要作出某些重要调整。比如,理事会的机制生产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承认和理解。与观察国相关的条款显得有些运转不灵。理事会下设的多个工作组需要与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进一步建立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