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啊,你轻轻地吹》:
张翠英娘家在上海小东门薛家浜,如今老城厢还找得到一块石碑“承启堂张界”,这里名人辈出。有梅溪弄的张焕纶(1846—1904),张是胡适父亲胡传的同窗,可谓是近代小学教育的创始人,他将住宅的厅堂、庭院兴办学校,招收对象为开蒙的儿童,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参照西方学校,取名为“正蒙学院”。
光绪二十八年改为官立梅溪小学。教育家黄炎培曾说过:“吾国教育,上海发达最早,而上海小学,梅溪实开其先。”张焕纶还开办师范班,成为中国师范教育的先河,后任敬业学校总教习。张翠英娘家也算是有头有脸、富裕的殷实人家。在张界内两个有名的花衣场是张翠英家的,这条街就命名为“花衣街”,花衣街上最气派的一排房屋也是她家的,祖辈传下的基业还不少,哥东弟西地分着传下去,到张翠英和她姐姐张秀英(1865~1930)这一辈,女子是不能分得一砖一瓦的,张氏姐妹的父亲又是残疾人“哑巴”,加上连年战争,花衣(棉花)经常收进来了又卖不出去,无奈只能全部低价被外商收购,生意越做越亏。由于与外商做买卖,十八九岁的张氏姐妹也就会说几句“洋泾浜”的英语,别小看这几句“洋泾浜”的英语,在当时上海滩她俩也属于“凤毛麟角”的女孩。张翠英又长得白白净净,温文尔雅。当家里正处在经济困难的时候,有个外商顺水推舟要介绍张翠英到外国人那里去当差,说“不仅有饭吃,待遇也不错,只是要离开上海‘出远门”’。张翠英也不知何谓“出远门”,但家里对于她的存在感觉明显是“多余的一张嘴”,有时常常也会有了上顿无下顿。张翠英就提出,“要去得与姐姐张秀英一起去。”就这样张翠英去了外国领事馆当差,待遇还不差,不仅自己尚可衣食,还时有盈余,可以给父母买些酱汁肉、糟蛋、糖炒栗子什么的;她还经常将攒下的钱给弟弟和侄子们。随着岁月的流逝,张翠英常常会想起自己的归宿,将来谁会为自己养老啊?每每思忖于此,张翠英便不知所措,好像唯有全身一C,,tt鱼效力张氏门庭,担忧才觉稍稍释然,于忙碌中愁心略略方安。理想常常是美好的,付出也是尽心尽力的,而现实却是残酷的,美好的理想往往成了泡影。那也是一个过年时节,张翠英高高兴兴地回家,买了不少礼物,还分装好侄儿们的压岁钱,与父母、弟弟们一起兴致勃勃地吃年夜饭、聊天,分享家庭的天伦之乐。闲谈间,张翠英无意地流露了胸中之念:“我们姐弟在一起多开心,我也不想成家了,就不知道我老了怎么办。”此时,弟弟们一下子面面相觑、由晴转阴,冷冷地说:“那随便你了!”这样无情的话无疑将满腔热情的张翠英一下子扔进了万丈冰渊,十几年来的甜酸苦辣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刹那间翻江倒海一齐涌向心来。过完年后,回到领事馆的她就鬼使神差地接受了一位李姓同事求爱者的示好,并很快地跟着他来到从未去过的汉口草草完婚。有人提醒她:“张姐,你这么大的年纪结婚一定要慎重呀!”“怎么可以如此草率呀!如果他是一个靠不住的人,将来你怎么办啊?”张翠英回答道:“我认命了。”果然,他男人在后来真的对她不管不顾,即使就是在她生孩子时也还是沉湎于赌牌玩乐。
不知道当初是张翠英心慌意乱、意气用事的一时决定,还是男人颇有心机的甜言蜜语打动了她,这一切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在母亲李达尊的印象中,无论如何外公还是知识渊博、很有才气的,他可以像《一千零一夜》那样天天讲故事,从《封神榜》、《西游记》讲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从《水浒传》的梁山泊一百零八将讲到《三国演义》的刘备、曹操,从孑L子的《论语》讲到诸子百家,从唐代的杜甫、李白讲到西方的格林童话……天天夜里讲故事,从不间断,谁都难免陶醉于这些故事的梦幻里。可到了翌日清晨,外婆张翠英包里的钱就会无影无踪,或者家里又少了几件首饰。也许是她粗心大意,也许是她难得糊涂,但她从不计较,甚至她连问都不问,她觉得自己本来就是一个“过路财神”,只不过自己的劳动所得以前是给了娘家人,而现在是给了自己的男人。命该如此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