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颠覆与重构:现代学校德育课程变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2888177
  • 作      者:
    岳刚德著
  • 出 版 社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岳刚德,1968年生,四川阆中人,四川大学化学工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浙江大学教育学博士后,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数学科学教育系访问学者(2013.9-2014.9)。现为成都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师发展中心研究员,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导师。已出版专著《学校课程发展的伦理审视》(2011),在国内教育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9篇,参编教材多部,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年度课题以及多项横向委托课题项目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课堂教学和教师教育。
展开
内容介绍
  《课程政策与课程史研究丛书 颠覆与重构:现代学校德育课程变革》尝试将理论研究的新取向与新观点放置在具体的社会历史脉络之中把握,并尝试反映理论探索与政策实践等不同场域当中“鲜活”的中国经验,在历史研究提供的纵深中挖掘掩藏于课程变革背后的社会动因和文化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课程政策与课程史研究丛书 颠覆与重构:现代学校德育课程变革》:
  在孔子看来,“仁”有两层含义:一是克己;二是爱人。所谓“克己”,就是以“礼”约身,一切行为都遵守“礼”的法则,克制不合礼义的欲望。由此孔子提出了“义利之辨”的道德评价标准。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义”和“利”的不同追求,既体现了君子和小人的道德价值取向的差别,也反映了君子和小人追求的不同学习结果。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缺少对生命和人性的同情与关怀,就叫做“麻木不仁”。儒家认为“仁”是为人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家园,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人之安宅”。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就是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承认他人是人,因为人与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态度友好相待,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救世”立场互相提携。
  “仁”的精神也就是人性与人道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儒家以“仁”为道德之源,这对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有两点重要的启示:其一是说明就人的本质的、永恒的存在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谐、合作,较之于人与人之间有时难以避免的竞争来说,是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方面,具有更高的价值。其二是说明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道与人性的价值,都是终极的最高的价值。任何科学技术的发明与运用,政治制度的设计与经济体制的建构与实施,都不能违背人道与人性的原则,都不能以牺牲人的性命为代价,否则就是不道德的。因此,科学技术与竞争机制只有更好地为人道与人性的根本目的服务才符合“仁”的价值原则和道德精神。正因如此,通过“内求诸己”达至仁的境界是个人修身或学习的主要途径。
  儒家一致认为,“修身”与“养性”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儒家的“修身”标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实质上是脱离社会实践的修身原则。“养性”主要是从个人修养即私德的角度思考的。比如儒家的“温良恭俭让”、“忠信笃敬”、“寡尤寡悔”、“刚毅木讷”、“存心养性”、“慎独”、“自戒”、“知耻”、“克己”、“反身”、“强恕”等等,都是对私德的注解。这些私德主要是用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关系,即“五伦”。其中君臣伦理不等于国家伦理,朋友伦理不等于社会伦理,这样,社会伦理、国家伦理就被忽视了,剩下的父子、兄弟和夫妇之间的关系全部属于家庭伦理调节的范畴。由此可见,中国的传统道德历来重私德修养轻公德意识。
  儒家认为修身的过程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其中格物致知是修身之手段,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本质,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养性的本质是“正心”,其宏大的人生目标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内圣外王”是儒家修身思想的最高境界。无以“正心”,难以达至“内圣”,则无以“外王”的可能;同时,“外王”的威信和众服正是长期“正心”修身的结果。虽然这种个人私德修养看上去似乎与利群、利国或利天下的公德接近,但是在家姓王朝中,所谓的“国”就是“朝廷”,忠于国,就是忠于朝廷和君王,这里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就变成了君臣的关系,使得天下也成为一个十分空泛和空幻的概念想象。于是,在公德与私德的权衡与博弈中,如何消解以讲求血缘、亲缘、地缘关系和回报的传统私德与主张权利与义务制衡、弘扬公共精神的现代社会公德之间的紧张成为晚清知识分子的道德叩问、知识探求和精神焦虑。
  ……
展开
目录
总序
绪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目标与现代公民人格的张力
第一节 当下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范式危机
第二节 主要概念界定
一、修身
二、公民
三、公民教育
四、公民课程
第三节 研究成果述评
一、关于从修身科到公民科演变历史背景的研究
二、关于德育课程价值演进的研究
三、关于德育教科书演变历史的研究l
四、文献评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书内容和结构框架简介

第一章 “中体西用”背景下清末学校修身课程的确立
第一节 传统道德文化的修身功能与晚清士人伦理思想的启蒙价值l
一、道家的修身思想——自然无为
二、儒家的修身思想——反求诸己
三、墨家的修身思想——兼爱交利
四、晚清士人对传统道德人格的批判
五、清末公民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第二节 “中体西用”对清末教育宗旨和修身课程设置的影响
一、“中体西用”背景下中国现代学制的颁布与实施
二、“中体西用”与新式学堂教育宗旨
三、清末新式学堂的读经和修身课程
第三节 清末修身教科书编写的现代化
一、李嘉谷:《蒙学修身教科书》
二、何琪:《初等女子修身教科书》
三、杨志洵:《中等修身教科书》
四、陆费逵:《修身讲义》

第二章 民初修身课程的式微与现代公民思想的启蒙
第一节 民初修身伦理思想的演进l
一、章太炎“理想的自由与平等”伦理观
二、孙中山的“自由、平等、博爱”伦理观
三、蔡元培的修身伦理思想
四、袁世凯的尊孔复古思想
五、陈独秀的“新青年”伦理观
第二节 民初两次教育宗旨的更迭与修身课程标准的颁布
一、以培养完全人格为目的的民初教育宗旨
二、以尊孔复古为中心的教育宗旨
三、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公布与修身课程目标的确立
第三节 民初修身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
一、中华书局出版的《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
二、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

第三章 “五四”新文化精神启蒙与现代公民课程的演进
第一节 现代公民思想的启蒙与社会伦理价值的诉求
一、个性主义与人权思想
二、社会主义思潮与国民教育思想
三、国家主义伦理与个人自由
四、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及行动
五、新生活运动的政治意义
……
结语 现代公民人格建构的文化语境分析及路径探索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