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汤用彤与现代中国学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45716
  • 作      者:
    赵建永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汤用彤与现代中国学术》从哲学学科建设的视角,把汤用彤的哲学研究作为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一种尝试,围绕他的治学经历来探讨他对中国学术转型的开拓性贡献。采用总分结构,以梳理汤用彤的学术研究体系为主线,先论述汤用彤哲学文化研究的元理论,再述其成果所确立的学科研究范式:包括中国佛教史、道教史和现代宗教学等学科,还有以中国哲学范畴体系建构为中心的玄学研究、理学缘起脉络的梳理、西方哲学通史的传介以及比较文化学的开拓诸多方面;阐明他的哲学史研究不是单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出于对中西文化冲突的回应。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节思想酝酿
  ——新旧过渡
  一、时代背景
  汤用彤先生(1893—1964,字锡予)是享有国际声誉的佛教史家、哲学史家、教育家和国学大师,也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涌现出的一批学贯东西、会通古今的大师级思想家的代表之一。他身处一个新旧过渡的时代,这种过渡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汤用彤对此有清醒的自觉,他在1916年评论英国哲学家嘉莱尔所著《时象》一书时说:“中国现处精神物质过渡时代,外洋科学之法则,机械之势力均渐输入。吾人或将为此新潮之重要人物,自不可不明其利害。”①汤用彤的全部思想即在这一过渡的时代背景下展开,以解决如何实现新旧顺利过渡的时代问题为其核心,并推动了这一时代学术发展的新陈代谢。其学术人生鲜明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可谓中国学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任继愈先生说:汤用彤是“我国第一代经过近代科学方法训练的专业学者,对古代圣贤经传不那么迷信,敢于怀疑,善于推敲,他治学的条件比前代有优势。这新旧文化的结合点,在汤先生的学术著作中有很好的体现。这是他们这一辈学人特具的优势,因而他们治文史之学可左右逢源。”②汤用彤治学一向致意于文化思想变迁兴衰之迹,从世界文化会通的高度融合新旧。从根本上说,其动力是源自他对国家前途、文化命运以至人生问题的深切关怀。
  汤用彤致力于外来文化本土化规律的整理总结,主张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应注意本国文化的固有特点和社会环境状况,在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中寻找发展之路。汤一介先生常说: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大势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同时世界文化也走向中国。方克立先生也认为:“20世纪中国哲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中国走向世界,同时世界也走向中国,出现了这样一种双向交流的运动,中西哲学交流、融合、会通成为时代的潮流和趋势。20世纪的中国哲学,不论哪一家哪一派,要在现代中国哲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发生较大影响,都不能不走中西交融、会通的道路。”①笔者认为,汤用彤就是顺应这一潮流,既出乎中国哲学之外而又人乎中国哲学之内,并加以综合创新的现代学人。良好的传统家庭教育养成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对于家国天下的忧患意识,使他时常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为今人开辟出思想的新方向。
  二、家学渊源
  汤用彤光绪十九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出生于甘肃省渭源县,原籍湖北省黄州府黄梅县孔垅镇汤大墩村。其家学渊源深厚,为世代书香人家,多以教书为业。这也一直影响着汤家子女们的职业选择。
  (一)诗书世家
  黄梅县坐落在长江北岸,对面是庐山佳胜。黄梅的汤氏家族原居江西永丰,是当地名门望族,到了汤用彤的曾祖父正谊公时已迁至湖北黄梅县孑L垅镇东厢。汤用彤的父亲汤霖(1850一1914),字雨三,号崇道,晚年号颐园老人。光绪十六年(1890),他参加光绪庚寅科②殿试,登进士三甲127名,与廖平、文廷式同科。该科为清德宗亲政恩科,其中不少人成为参赞维新变法运动的嫡系和骨干。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汤用彤的学术人生
——中国学术现代化进程的缩影
第一节思想酝酿
——新旧过渡
一、时代背景
二、家学渊源
三、清华立志
四、美国留学
第二节学术建构
——探求真理
一、初创期
二、鼎盛期
三、新时期
四、薪火相传
第二章学术思想的元理论
——融贯古今中外的文化观
第一节汤用彤与学衡派之形成
——《学衡》重估
一、汤用彤与新人文主义
二、《学衡》缘起
第二节汤用彤与学衡派的文化运思理路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一、汤用彤《学衡》时期的文化观
二、文明平等交流互鉴理论的先期探索
第三章儒家研究
——新儒学的渊源
第一节清华时期的道德立国论
——现代新儒学先声
一、古今中西之争激发的道德立国论
二、以主体性人格阐扬民族文化主体性
第二节理学救国论
——传统儒学的现代诠释
一、道德救世说
二、民族文化的新开展
第三节由礼学看文化启蒙
——新儒学、学衡派与新文化派的共生关系
一、以公允心态阐释礼学现代精神
二、礼教观中个体价值的弘发
三、中西会通新境界的开启
第四章西学研究
——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先驱
第一节全方位深研西方哲学
——为中国现代学术奠基的历史作用
一、汉姆林大学时期文稿探微
二、哈佛时期的哲学研究
第二节宗教学研究
——开创中国现代意义上宗教研究新局面
一、《宗教学专辑》研究
二、《哲学专辑》里的宗教问题
第五章佛教研究
——创立中国佛教史学科
第一节印度学研究
——奠基我国印度学学科
一、治印度哲学的过程
二、《印度哲学史略》的成书
第二节中国佛教史研究
——中国佛教史研究体系的创立
一、治佛教史的历程
二、汤著佛教史体系的主题
三、汤用彤在现代佛教学术史上的地位
第三节治中国佛教史门径
——《高僧传》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一、《高僧传》对汤著佛教史的基础作用
二、高僧人格精神对汤著佛教史的影响
三、校理《高僧传》
第六章道家、道教研究
——奠基道教史学科
第一节佛道论衡下的《太平经》考证研究
——道教研究的基石
一、《太平经》和道教的前奏
二、《太平经》出世真伪考
三、《太平经》与佛道关系
第二节武则天与佛道教关系研究
——初唐宗教史的开拓
一、武则天与佛教关系
二、武则天与道教关系
第三节汤用彤道教研究的意义
——道教史学科的草创
一、治学的道教转向
二、现代新道家的开启
第七章玄学研究
——开创魏晋玄学与三教关系研究
第一节魏晋玄学的开创历程
——哲学断代史研究的典范
一、《魏晋玄学论稿》的结集
二、玄学研究的影响
三、对汤用彤玄学研究的再认识
第二节本体论的发现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划时代贡献
一、宇宙发生论到本体论的转变
二、体用一如的阐明
三、本体论的研究范式
第三节本末之争与三教关系的总结
——理学发生史的考察
一、三教会通的契合点
二、跨文化对话下梳理三教关系
结语:汤用彤在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附录一:汤用彤已刊论著系年
附录二:汤用彤未刊稿简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