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思想酝酿
——新旧过渡
一、时代背景
汤用彤先生(1893—1964,字锡予)是享有国际声誉的佛教史家、哲学史家、教育家和国学大师,也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涌现出的一批学贯东西、会通古今的大师级思想家的代表之一。他身处一个新旧过渡的时代,这种过渡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汤用彤对此有清醒的自觉,他在1916年评论英国哲学家嘉莱尔所著《时象》一书时说:“中国现处精神物质过渡时代,外洋科学之法则,机械之势力均渐输入。吾人或将为此新潮之重要人物,自不可不明其利害。”①汤用彤的全部思想即在这一过渡的时代背景下展开,以解决如何实现新旧顺利过渡的时代问题为其核心,并推动了这一时代学术发展的新陈代谢。其学术人生鲜明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可谓中国学术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任继愈先生说:汤用彤是“我国第一代经过近代科学方法训练的专业学者,对古代圣贤经传不那么迷信,敢于怀疑,善于推敲,他治学的条件比前代有优势。这新旧文化的结合点,在汤先生的学术著作中有很好的体现。这是他们这一辈学人特具的优势,因而他们治文史之学可左右逢源。”②汤用彤治学一向致意于文化思想变迁兴衰之迹,从世界文化会通的高度融合新旧。从根本上说,其动力是源自他对国家前途、文化命运以至人生问题的深切关怀。
汤用彤致力于外来文化本土化规律的整理总结,主张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应注意本国文化的固有特点和社会环境状况,在传统与现代的整合中寻找发展之路。汤一介先生常说: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大势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同时世界文化也走向中国。方克立先生也认为:“20世纪中国哲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中国走向世界,同时世界也走向中国,出现了这样一种双向交流的运动,中西哲学交流、融合、会通成为时代的潮流和趋势。20世纪的中国哲学,不论哪一家哪一派,要在现代中国哲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发生较大影响,都不能不走中西交融、会通的道路。”①笔者认为,汤用彤就是顺应这一潮流,既出乎中国哲学之外而又人乎中国哲学之内,并加以综合创新的现代学人。良好的传统家庭教育养成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对于家国天下的忧患意识,使他时常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为今人开辟出思想的新方向。
二、家学渊源
汤用彤光绪十九年农历六月二十一日出生于甘肃省渭源县,原籍湖北省黄州府黄梅县孔垅镇汤大墩村。其家学渊源深厚,为世代书香人家,多以教书为业。这也一直影响着汤家子女们的职业选择。
(一)诗书世家
黄梅县坐落在长江北岸,对面是庐山佳胜。黄梅的汤氏家族原居江西永丰,是当地名门望族,到了汤用彤的曾祖父正谊公时已迁至湖北黄梅县孑L垅镇东厢。汤用彤的父亲汤霖(1850一1914),字雨三,号崇道,晚年号颐园老人。光绪十六年(1890),他参加光绪庚寅科②殿试,登进士三甲127名,与廖平、文廷式同科。该科为清德宗亲政恩科,其中不少人成为参赞维新变法运动的嫡系和骨干。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