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技术进步、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56560
  • 作      者:
    侯为民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作者简介
  侯为民,(1967—),江苏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兼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研究会秘书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展开
内容介绍
  《技术进步、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将技术进步与制度变革有机的联系起来,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现经济学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当代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样需要技术进步与制度变革两个维度的联系理解。客观地说,中国的制度变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技术落后的局面,而改革以来的技术进步也没有实现制度变革初期的“实现技术赶超”的初衷。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经济在生产和消费结构上的不适应,也使资本和劳动力要素间的结构矛盾激化,并直接影响到中国可持续增长的实现。《技术进步、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划分了经济增长中要素结构的“技术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简要评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的经济增长理论,并根据中国经济增长的历程,探讨了基本经济变量的有机联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技术进步、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
  按有些学者的观点,对社会经济制度的评价标准只能坚持“一元论”,即从其决定因素即生产力角度来评价,生产力发展水平也直接决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先进与否。这也就意味着,建立在较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社会经济制度,将比建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水平上的社会经济制度更加先进。然而,这一结论并不能经受实践的检验。因为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同样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建立起先进的社会经济制度。原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是因为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需要指出的是,先进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建立,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更快地发展:正是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才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堵截的对象。按照生产力决定论者的理论逻辑,中国建立在较低生产力水平上的社会主义制度与建立在较高生产力水平上的美英日等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落后的制度,美英日等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先进的制度,这自然是违背历史常识和现实对照的。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中,尽管一直强调“生产力决定论”,但在分析社会经济制度时,却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着眼于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的追求,并没有用“生产力标准”来排斥“价值标准”,而是主张实现两者的内在统一。马克思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还主张在未来的新社会制度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这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以少数人的富裕为导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1907年底,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在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中指出:“我们为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不应该支持地主式的资产阶级演进,而应该支持农民式的资产阶级演进,前一种演进意味着最大限度地保存盘剥制和农奴制(换成资产阶级式的农奴制),使生产力发展缓慢不堪,使广大农民群众,也使广大无产阶级群众遭受无比深重的灾难、痛苦、剥削和压迫。后一种演进则使生产力尽快发展,使农民群众能获得最好的(在商品生产条件许可范围内)生活条件”。在这里,尽管列宁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但并没有看作是唯一的标准。当时的背景是,俄国资本主义农业发展存在着两种形式:一种是普鲁士式的道路,使农奴制的地主经济慢慢地转化为容克式的资产阶级经济,同时分化出少数“大农”,使农民在几十年内受着最痛苦的剥夺和盘剥;另一种是美国式的道路,即在地主阶级不再存在的情况下,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优势并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农场主。列宁认为,虽然这两条道路都能适应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但后一种道路由于使劳动者获得较好的生活条件,从而能更快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列宁在社会道路或经济制度的选择中,显然存在着明确的价值标准,即将劳动者的解放、获得较好的生活条件作为重要前提。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邓小平同志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将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同样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价值标准。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难题
二、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国内外研究
三、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理论分歧
四、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指向

第二章 经济增长理论的回顾与比较
一、马克思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分析
二、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简要回顾
三、两种视野下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在联系及其区别
四、经济增长理论分歧的本质
五、增长理论的比较及其启示

第三章 技术和制度二维视角下的经济增长理论
一、经济增长的“技术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
二、技术和制度“趋同论”或“互动论”
三、生产力标准与制度选择中的价值标准
四、制度因素与意识形态

第四章 技术进步决定下的经济增长
一、技术进步的内涵与内容
二、技术进步的主体、动力和实现机制
三、建立在科学和教育基础上的技术进步
四、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因
五、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第五章 中国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形式、作用和内在缺陷
一、中国的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
二、中国技术进步的主要形式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三、中国技术进步机制的缺陷

第六章 制度变革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
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制度变革
二、中国制度变革的特点和制度变量
三、制度变革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途径
四、制度变革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意义

第七章 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目标选择与逻辑路径
一、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规律与理论阐释
二、增长路径的选择取决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定位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目标和技术目标
四、中国经济转型改革的逻辑路径

第八章 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双重约束
一、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技术制约因素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制度约束因素
三、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相融合是经济增长转型的出路

第九章 寻求技术和制度要素相互促进的经济增长模式
一、以自主科技创新引导技术进步
二、创造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制度环境
三、以合理利益格局的构建促进科技和制度创新的结合
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