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景观评论与反思》:
在近几年已经扔了很多了。我自己深有体会,大会小会,国际国内我们都在讲如何尊重自己的文化遗产,但往往疏于研究,踏实坐冷板凳下苦功夫的人终究寥寥。圆明园就是一个例子,恢复圆明园部分景观的呼声很高,随便捡出来三四张圆明园的旧照片,或是唐岱的四十景图问一些景观园林专业的博士、硕士,没几个能确切辨认出来的。
还有一点。虽然现在技术强调得这么厉害,真正深入到园林工地去实践,去研究第一手技术资料的人还是太少。拿水利技术来说,你看勒·诺特尔为了将水引入凡尔赛,设计了多少设备啊。勒·诺特尔之所以能成为勒·诺特尔。绝不仅是他搞了凡尔赛华丽的轴线,而是他踏踏实实为一个没水的地方引来了水,而且用了最先进的技术,这就是应用技术。
现在大家讨论在上海世博会世博轴上的雾喷泉广场,万分之一的水平误差,这种高技术是需要高投入支撑的,用在世博会无可厚非,但有的二三线城市非得跟风,结果不会是赶超一流,倒更有可能搞出个四不像,并且劳民伤财。技术应该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如果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仅为展示技术而应用技术,甚至不考虑地方财力和需求,那么技术就是祸害。这在咱们北方地区的城市水景观营造和展示方面,问题相当突出。
现在我们首先还是要弘扬正道,踏踏实实把一个庭院做得有板有眼;然后。当你为一大片地区做景观规划的时候,你还得踏踏实实地深入到田间地头,跟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交朋友,只有这样你做出来的东西才是真的好东西。我记得布朗老先生就是这么做的,因此他到哪儿,都能发现那片土地的可为之处,所以当时的英国人都爱叫他“可为的布朗”,后来又叫他“万能的布朗”。我想他之所以“万能”,还是因为他能深入田间地头,因为对这片土地真的有感情,所以才无所不能。布朗没宣扬过什么大的技术理论,也没给哪块地贴过标签,但他确确实实创造了美丽的风景。技术不是最重要的,至少不应该是唯一的。
至于你用了多少新技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定。在满足实际需求的前提下。周围老百姓支持你用,投资又允许,这是应该倡导的。如果这些新技术确实真正解决了问题,比如把风沙挡住了,把水引进来了,那这个技术就是成功的。但是如果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所谓新技术也就成了标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