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孔子大讲堂:孔子的忠恕之道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723475
  • 作      者:
    李世化著
  • 出 版 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半部《论语》治天下,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仁”为其核心,“忠恕之道”是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论语》对中国社会文化发展产生无可置疑的作用,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作为一名中国人不可不读的经典。
展开
作者简介
  李世化,陕西榆林人毕业于陕西科技大学,文化出版创意人,曾在国企及多家文化公司担任管理工作,策划、撰写多部图书,代表作有《禅修养心》、《道修养性》等数部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当今社会,国学热正在逐渐升温,人们越来越深入地发现古代经史典籍中所蕴涵的深刻智慧和博大精神。而这其中,孔子作为古往今来的大圣人自然而然地受到了人们加倍的重视。不仅是中国人就连外国人也对孔子及其学说产生了强烈的敬慕和热衷,在有些国家,这种敬慕和热衷甚至超过了中国。
  那么,孔子及其学说为什么能产生这么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呢?他的魅力到底在哪里?他的学说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联系?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历来就有人给出过许多不同的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但事实上,这些答案有的堪称真知灼见但并不系统,有的系统完备却又缺乏可读性,有的可读性高却是以误读为基础。当然,好的解读也有很多,却往往没能与现代人的现实生活挂钩,让人难以产生亲近感。有鉴于此,《中华国学精读书系·孔子大讲堂:孔子的忠恕之道》编者通过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深入研究,在经过多方的请教学习后,以《论语》中孔子的言论为根本架构,以现实生活为原料,为现代人归纳出了十道“大餐”,并以对孔子的其人其书介绍为开盘,围绕孔子思想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和论述。
  《中华国学精读书系·孔子大讲堂:孔子的忠恕之道》涵盖面广,从各方面讨论了孔子及其学说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孔子几乎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论语》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如果要问:多少人真正了解孔子?多少人真正读过《论语》?那么答案恐怕就不是那么多了。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华国学精读书系·孔子大讲堂:孔子的忠恕之道》: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因避乱迁居鲁国。孔子幼年丧父,家境中落,自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而立之年开始授徒讲学,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不为景公所用,不久即归。晋定公时期,曾为司寇。后去鲁,周游卫、陈、宋、蔡、楚等国,宣扬自己的主张,终不见用。晚年归鲁,从事著述和讲学,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并根据鲁史删修《春秋》。相传孔子有弟子3000人,著名的有70余人。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近十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未就此灰心丧气,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
  孔子说过这样的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冲突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当然,我们不能单纯地把孔子的安贫乐道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义,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孔子也曾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谦虚好学闻名,对于各种知识都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却不这样看,孔子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率性而为,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30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以仁待人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思想主要汇集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根据孔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关于此书最初的编者,学术界向有争议,难以定论,但基本集中在冉雍、卜商、言偃、曾参等数人之内。作为儒家思想的脉源,作为两千年来士人必读的文化典籍和初学教育的启蒙读物,《论语》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乃至域外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两千年来知识分子的楷模——孔子和他的《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是中国人的圣经。自问世以来,便被古代的读书人视为必读的经典书籍,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那么这部《论语》的魅力何在?它的作者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它的影响又体现在哪?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穿越千年时光去寻找答案。

孔子其人其书
《论语》中的“仁”和“礼”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与世界同在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第二章 内智外愚——孔子的做人绝学
做人是一门大学问,现在社会上教人做人的书籍很多,然而,真正的做人之道,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被孔老夫子总结得差不多了。
孔子既被称为圣人,在当时几乎是受每个人尊敬和爱戴的,而这无疑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孔子的做人绝学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内智外愚。

做人需要技巧,内智不妨外愚
利而不露能自保
凡事无可无不可
施展才能要看时机和环境
不要卖弄你的小聪明
做人诚信第一
做人不可无志气
要知道自己能吃几两干饭
听取别人意见,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做人要知进退,但进退的主动权要握在自己手中
做人的原则不能丢

第三章 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孔子在人际交往中的智慧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用这样一句话虽然不能完全涵盖孔子的所有智慧,但它确实体现了人际交往的精髓,即使现在看来仍具很强的指导意义。解读、领悟并将其运用于实践,对于我们现代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会宽恕,才能懂得交往
君子当成人之美
别把他人不当回事
不要割断与别人的联系
交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能雪中送炭,就不要雪上加霜
不念旧恶,退后一步天地宽
多批评自己,少责怪他人
有美德才会有朋友
信任是可以融化万物的阳光

第四章 成大事也有捷径——孔子做学问与做事的诀窍
做事有无诀窍?成事有无捷径?
这是很多人都很有兴趣的问题。对此,孔夫子给出的答案是:有。
但是孔子所谓的“有”并不是一步登天,并不是一夜暴富。他所说的“有”只是我们要知道做事、成事的关键点,懂了这些,就是走了捷径,就是有了诀窍。

牛皮不要乱吹,在行动上见功夫
三思而后行不见得对
切莫画地为牢、故步自封
有耕耘才会有收获
具备博而又专的才能
磨刀也可不误砍柴
不要在一时的过错中纠缠不清
做事,抓住时机最重要
患得患失,取舍皆失
拒绝拖延和抱怨
做大事者,以“勤”经营天下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做事要懂“包”字诀

第五章 练就火眼金睛——孔子如何看待小人
关于小人,孔子谈论得非常之多。诸如“小人喻于利” “小人常戚戚”“小人之过也必文”,等等。据学者统计,《论语》一书中前后有24处都是对小人劣德劣行的揭露和批评。由此可见,对待小人连圣人都是非常之烦恼。
小人之五骨,刀枪不入,软硬不侵,小小的皮囊,不仅耐磨耐压,而且抗高温,不生锈,狂风吹不倒,洪水淹不没,严寒冻不死,甚至有时连正义也治不了他们,所以对待小人我们还是远离为妙。
关于这一点,孔圣人还是给我们总结出了不少可以效仿的经验。

巧言令色——伪君子的形象
君子重的是义,小人重的是利
见义不为者,非君子也
德行比才能更重要
真金要靠火来炼,在关键时刻去认识一个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
小人是地雷,踩上就会爆炸
和小人保持距离

第六章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孔子的思想与现代人追求成功的心态中庸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也是《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在《雍也》篇中,孔子说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乎矣!”这更是将中庸推崇为至高无上之德。
对于现代人来说,生存的竞争愈来愈激烈,成功对于每个人都变得“异常困难”。这时我们显然需要一种正确的心态来支持我们追求成功、面对成功。而孔子的中庸之道在这一方面对我们很有指导意义。

成功需要积极的自我反省
态度决定一切
不要有过多的贪欲
信自己莫信鬼神
失意在所难免,且把心放宽
急功近利要不得
勇于探索,为了理想奋斗不息
成功离不开坚持
成功时得意可以,但万莫傲而忘形
成功在于勇敢争取

第七章 口才决定成败——孔子关于说与不说的学问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孔子这句话的正确性我们且不去讨论,但将其用到我们每个人自身的成功上,其正确性却是不容置疑。
现在不是流行这样一句话吗?“细节决定成败”,而说话就正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有时甚至还是主体。一句话有时就可能影响你一生的成败,这一点我们不得不察!

好的口才可以避免祸端
不必强争,万事“理”为先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不该说的千万别乱说
说三分话,词能达意即可
不能口无遮拦,胡乱说话
口才决定成败
说话不要太直接,曲径方可通幽

第八章 开开心心地生活——孔子的思想与现代人生活的态度
现代人的生活,整日忙忙碌碌,很多人都是在为别人而忙,很多人都没有自己的快乐,原因何在?就在于过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说到这一点有的人或许会问:“说得倒容易,谁不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办得到吗?”
办不到吗?看看人家孔夫子:“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活得多么自在,人家不也照样很忙碌吗?所以说,忙不是问题,关键是不能瞎忙,不能因为忙而忘了开心地生活。

开心常伴,自在生活
管好自己的生命时间
富贵如浮云,美名传千世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生活优越时更须宁俭勿奢
好色不见得就是错
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弃权力如弃敝屣
能知足,方能常乐
该放弃时不要斤斤计较
什么是真正的爱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第九章 以德服人,以礼待人——孔子谈做官的学问
孔子一生仕途不是很如意,那么这是不是表示孔子不懂当官的学问呢?显然不是。孔子之所以仕途不畅主要是由于他的政治观点得不到认同,并不是因为他不懂得为官之道,相反,孔子懂得很,没看当时很多“跑官”的都去向孔子请教吗?
不仅如此,在《论语》中孔子对如何做官的学问也阐释颇多,这些做官的学问在现代人看来应该更有启迪意义。

能打江山,更要能坐江山
敢于纳谏,兼听则明
危机之时要沉得住气
以德服人,天下归顺
“撕掉”一纸文凭,让有能力者居上
不要错失机遇,敢于表现自我
和谐是一种境界
适度宽容你的下属
与属下患难与共,同甘共苦
尊五美,摒四恶

第十章 读书要掌握方法——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学习的法门
学海无涯苦作舟。难道学习就只有与苦做伴,才能学有所成?
对于这一点,大教育家、最能也是最善于学习的孔子显然是不大认同的。否则,他就不会在《论语》中苦口婆心地大量阐述学习的方法了,直接说个“苦学”不就完了吗?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提倡“乐之者”的,他建议人们把学习当成爱好,深入其中,并为此提出了许多方法,通过学习这些方法,我们或许就能摆脱人为的“苦海”。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勤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不知为不知,敢于说不知道
好学者,恒心最重要
兴趣和快乐是最好的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习宜早不宜迟
学以致用,将知识运用于实践

第十一章 管好你的家庭——孔子的智慧与现代家庭的和谐
家庭不只是舒适的住处,还是我们精神生活的场所。一个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
在孔子的学说中,占据很重要地位的一个就是“孝”,这直接决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观。而“孝”又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人若无孝心,与禽兽何异?
以孝道为根本,管好你的家庭,你的人生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看看孔子是如何教导我们的吧。

现代人更应谨守孝道
父母在世时“游”要有方
选择一个好的住宅
教子有方,万不可拔苗助长
形成良好的家风
要正确处理家庭矛盾
建立一温馨和谐的家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