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佛教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9110623
  • 作      者:
    陈引驰著
  • 出 版 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文学传统与中古道家佛教》分为“中国文学传统”、“道家思想脉络与中古文人及其文学”、“中古佛教文学研究”三大板块,集结了作者关于中国文学与佛道关系的学术专论,以中国古代文学史及其中的大家、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佛道元素,展示佛道思想在中国文学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一部融文学史、思想史的研究著作。
展开
精彩书摘
  3  視點·側面·線索:作品個體及其
  與文學史之關係
  很有必要對“文學史”本身作一反省,雖然反省並不能保證徹底的澄清,但總比沿襲混亂要好,“語言混亂是我們文明襄最不祥的特徵之一”(韋勒克《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它表徵著思想的混亂。“文學史”通常被視為“文學”和“史”的結合體。就“文學”而言,可以有寬、狹兩種理解。狹義地即指“文翠作品”;廣義地可指整個文學活動:從創作到作品到接受的過程。我相信狹義的理解更明瞭些,當然也應適當聯繫文學活動的整個過程,但其歸宿仍在作品,在作品所具的或曰作品的為人所理解的藝術價值(對接受理論而言)。就如對“哲學史”中的“哲學”,人們最終關注的仍然是思想觀念本身,雖然如康德散步之守時、叔本華在柏林授課被黑格爾奪走聽眾,對理解他們的哲學未始無益,但終究不能是核心一樣。其次看“史”,不妨接受通常的理解,指在過去時間中發生的事件,所謂“文學”的“史”,不妨說是過去時間中發生的文學事件(以作品為中心)。但問題並末結束:以文學作品為核心的文學事件如何構成了“史”?文學史的實踐者早就意識到,聯缀文學事件與其說是構造一部歷史,不如說是展覽歷史的片斷;也就是說文學史中的“文學事件”作為歷史性的客觀知識並不就是“文學史”,“文學史”還須具有内在的聯繫性。要將文學事件聯綴成一個序列,就像文學活動本身,首先是一個敘述問題,需要抉擇和安排,需要一個可以連貫的有意義的模式,從這個角度說,對文學事件之間關係的建構遠不僅是客觀知識,而且是主體詮釋的結果。“真正的歷史對象不是客體,而是自身和他者的统一物,是一種關係,在此關係中同時存在著歷史的真實和歷史理解的真實”(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只要跨越客觀主義的幻想,我們很容易意識到,建構文學史首先是一個理論問題。
  首先可以問什麼是“文學”?貌似簡單的問題寶则包含著最難的答案。我們如今接受的文學內涵是過去學術研究中積累下來的,從根本上缺少統一的考察。我們接受這一部分文學為文學性的而排斥了另一部分,實質上是不同時期文學觀念不自覺衝突、調整後的結果。從早期文學史包括大量如今劃歸學術史的内容,到近來古典文翠宏觀研究中還在爭論的關於中國文學是否呈現雜文學特徵的分歧,都體現了對中國文學本體性理論思考的不充分。今天建構文學史,不能沒有對文學本體性理論思考的基點。比如,如果接受吉川幸次郎關於中國文學以實在經驗為中心而無事於積極虛構的觀點(《中國詩史》第一篇),那麼諸如作為虛構藝術的戲曲何以遲生的問題就僅僅具有文學類型學的意義,而不能構成中國文學史的重大課題了。
  ……
展开
目录
一  中國文學傳統:觀念·形式·通觀
(一)觀念
1  傳統中國“文學”觀念的歷史性
2  由《世說新語·文學》篇略窺其時“文學”之意謂
3  視點·側面·線索:作品個體及其與文學史之關係
(二)形式
1  由句中“兮”字之位置推擬楚辭歌誦之別
2  中古詩歌形式與佛經梵語詩律之啟示
3  “文”學的聲音:古代文章與文章學中的聲音問題
(三)通觀
1  傳统文學研究共識之答問錄
2  中國文學的空間展開
3  斷裂還是延續:中國文學近現代之變折
4  情感投射下的女性表現:龔自珍、蘇曼殊和郁達夫
5  從新英格蘭到六朝故都:一個現代知識群體的聚散
二  道家思想脈絡與中古文人及其文學
(一)道家思想脈絡與“文學”觀念
1  戰國西漢老莊流別述
2  阮籍與漢魏思潮說略
3  莊學“天一性”脈絡與“美”的觀念
4  “言意之辨”:邏輯線索與歷史脈絡
(二)中古文學中“自由”與“生伞”
1  “循性而動”:莊學與中古文學的一個側面
2  莊學生命觀及其在文學中的反對與理解
三  佛教傳入與中古文學中的佛教影響
(一)中古佛教文學研究:回顧與展望
(二)中印交流與佛教文學之口傳入華
1  佛教故事口傳方式的存在:《大唐西域記》佛教傳說考述
2  佛教故事口傳人華之實現:個例、途徑與口語交際
3  佛教傳說口傳人華之典型:從“烈士池”到《杜子春》
(三)中古文人的佛教接觸與精神影跡
1  柳宗元的佛教宗派意識與文人的佛教接觸
(四)多元精神傳統與文本的複雜交織
1  《文心雕龍》“論”之儒宗釋影
2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時代性再議:韻文體制的考察為中心
跋語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